儒家“慎言”传播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到内外兼修
儒家“慎言”传播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到内外兼修
内容:
“慎言”是我国传统传播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还深深影响着国人的传播实践。就其来源而言,“慎言”传播思想是儒家思想在传播领域的表现形式。儒家思想是个伦理与政治合一的体系,追求“内圣外王”的人生境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慎言”传播思想就是为实现这一体系而服务的,无疑“慎言”指导下的传播活动必须符合儒家标准,做到内外兼修。
一、儒家“慎言”传播思想
所谓慎言,按《说文·心部》解:“慎,谨也。”就是说“慎”本义是指严谨、小心。这样,“慎言”之义即指人们在传播活动中要做到言行小心谨慎。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传播者的传播行为要谨慎;二是传播者对所传播的内容要严谨。可见,“慎言”传播不仅仅是传播技巧,而且是个传播理念问题。
从历史上看,儒家认识到传播的社会作用,“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不几乎一言而丧邦”(论语·子路)。因此,孔子提出要“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论语·宪问》)。这些意在告诉人们,传播信息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社会,要对自己的传播内容负责,谨慎传播真实的信息;决不能说得多,做得少,更不能大言不惭,光说不做。具体而言,儒家“慎言”传播思想是一个系统,从传播理念到传播技巧全面指导传播活动,其主要内涵体现在:
1、“慎言”要求传播者加强个人修养,用儒家“仁”、“义” 思想来指导传播实践。“仁”、“义”是儒家对君子的一种基本要求。“仁”是指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要出自内心深处的平和、谦恭和亲热,“义”是指人在社会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通过个人的力量捍卫善良、正义,从而实现人生价值。“仁”、“义”内化了儒家的道德准则,从“治人”和“治我”的高度规范着人的行为方式。“《春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与为义。”(《春秋繁露·仁义法》)“治我”先于“治人”,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首先要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做到“克己复礼”(《论语·颜渊》)。只有自己的道德和学识到了一定高度,“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才能保证传播的向善性和准确性。
进而言之,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礼记·中庸》),事物内因决定外因,个人修养提高了,才可能“济世救民”。传播者在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的同时,更要积极实践儒家的“入世”精神。在传播中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儒家“慎言”传播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到内外兼修,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以高度负责的社会责任意识,将自己的理性思想传递给他人。
2、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必须运用相关传播原则和技巧。首先,传播着对于传播的信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不能不负责任的乱传播一些信息,“道听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同时要对传播内容进行选择,要“隐恶而扬善” (《礼记·中庸》);其次,要做到知行合一,说到做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论语·里仁》)传播者要对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负责。再次,传播者要对针对不同情况传播不同内容,“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要传播符合自己社会角色的信息,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最后,传播者要把握传播时机,以期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孔子认为。“慎言”不是不言,而是在言与不言之间做出智慧的选择,见机行事。“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当然,在传播方式上,传播者最好做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不要发表过于激烈的言论。
3、传播是双向的,“慎言”传播在传播者接受信息方面也有要求。儒家高度重视思想的作用,“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故君子之于言无厌。鄙夫反是:好其实不恤其文,是以终身不免埤污佣俗。” (《荀子·非相》)传播者的道德水平影响着其传播内容的可靠性,我们应对道德水平低者传播的信息要非常小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孟子·离娄章句上》)对于那些不符儒家思想得信息,“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 (《荀子·非相》)在日常接受信息过程中,“口惠之人鲜信”(《韩诗外传》卷五),对那些花言巧语和特别离奇的信息要三思。
二、国人的“慎言”传播实践
“慎言”传播思想的实质是通过儒家思想对传播行为的制约,是一个从思想到行为系统的控制体系,内外结合,形神兼具。不可否认,“慎言”传播思想在保证大一统帝国的社会秩序功不可没。其在提高个人修养,提高传播者社会责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其“止于至善”的传播价值观有助于国家的稳定发展。但是“慎言”传播的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当代儒家思想现状,其容易导致人的思想保守封闭,从人心上阻碍思想自由交流,而且影响人们的舆论监督积极性,独善其身。
任何一种思想的出现和应用都有特定的社会环境,基于道德修养的儒家传播思想的形成和运用同我国的社会组织结构是相适应的。我国社会的传统组织结构中,家 ——族——国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在这种社会结构下,人口很少流动当代儒家思想现状,国民聚族而居。借用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思想,传统的中国社会,人们活动常限于族群之内,极少同外界发生联系,可以说传统中国是个“熟人社会”。
相对于“陌生人社会”,人们在日常熟悉的环境中表现出对于名声、认同、道德评价、行为规范更大的依赖。在由熟人组成的社会中,你必须得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行为方式、待人接物等等,因为别人对你的评价往往能够决定你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和认识,而这种形象和认识的背后实际上是非常现实的利益。而当你身处一个由陌生人组成的情境时,陌生人对你行为的白眼、不认同的表示甚或讨厌的神态并不能对你产生“在乎”或“认同”的压力,表现好坏都是一个样,并不能给你带来什么现实的利益和激励。
“熟人社会”中的人比“陌生人社会”中人更能够对道德规范和公认前提表示认同、依赖和履行。在这种情况下,基于儒家道德规范的“慎言”传播思想很容易被国人所采纳和实践。换句话说,“慎言”传播思想所依附的社会是一个“公共的有机整体,人们在其中接受和遵守一系列共有的、约定的价值标准,这些价值标准有效的使人们的结合与该社群协调起来,并且承认等级制和差别”, 我国的家——族——国社会组织结构保证了人们能实时对是否做到“慎言”进行监督,并对违反者进行舆论乃至经济利益上的惩罚。“慎言”能保证我国社会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社会得到良性发展。
在我国传统的政治结构中,政府具有极大的权力,他通过宗族势力和儒家王道思想对国民形成有效的控制。统治阶级认识到异端思想对王朝统治的极大威胁,对臣民的思想控制自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一直没有停止,这使国人在传播活动中谨慎行事。由于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慎言”传播思想就自然指导着国人的传播活动。但是,此时的“慎言”传播思想已经缺失了儒家内在的思想,国人更多的学到的是“慎言”传播技巧。我国封建统治阶级思想控制主要手段是“文字狱”,历代因言获罪的人不在少数,特别是清代造成了“万马齐喑”的现象。可以说,在政治高压下,儒家的“慎言”思想在很大范围里变成了“无言”。
总之,“慎言”传播实践形式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到目前为止,儒家“慎言”传播思想的形神两个意义中,神日渐消逝,而形则不断完善。具体表现为,人们在传播实践中恪守 “多做事少说话”、“明哲保身”等原则,而很少践行“慎言”传播思想中所蕴藏的传播社会责任和传播者素质要求。这种情况对于国家来说,并非是福。
三、“慎言”传播思想的当代意义
毫无疑问,儒家“慎言”传播思想将随社会发展而继续影响我国传播实践。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型国家,近年正积极实现工业化,整个社会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我国也正进入网络社会,这两者叠加在一起,让国人应接不暇。儒家的道德体系在工业化冲击下已经解体,新的道德体系没有建立的状况下儒家“慎言”传播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到内外兼修,网络又来到,这对于儒家的“慎言”传播思想是福还是祸,值得我们深思。
(一)工业社会:“慎言”愈加形式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要求人的自由流动,在这种情况下,“社群和道德崩溃了,个体变成了孤独的、疏远的和失范的,他们可接受的惟一关系就是经济上的和契约性的关系。” 这就会出现所谓的“陌生人社会”,传统道德对国民的约束被消解。社会出现了诚信危机。2001、2002、2003年的“两会” 期间,“诚信”一词成为代表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2002年3月8日,一场特别的记者招待会在人民大会量举行,这是专门就诚信问题而举行的招待会。
社会诚信的缺失对“慎言”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各种假新闻和有偿新闻在媒体上层出不穷,受众对信息的解读也大有保留,社会传播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严重浪费。虽然国家权力对传播仍然后很强的影响力当代儒家思想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国人“慎言”的惯性,但社会诚信缺失意味着“慎言”传播思想所依赖的社会道德保证机制的消失,“慎言”所要求的精神内涵进一步流失,即“慎言”将进一步形式化——对传播内容不谨慎,而传播表现形式则愈加严谨,不轻易得罪人。
(二)网络匿名:消灭还是拯救“慎言”
屋漏偏逢连阴雨 行船又遇顶头风。国家工业化进程破除了传统的社会结构,新的社会结构正在形成之中,网络时代来临。网络传播在加快传播速度的同时,更以其匿名传播特性将原先附加在人身上的社会束缚解除,这对儒家的“慎言”传播思想的传承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所谓网络匿名传播是指在网络中,参与者主体身份处于一定程度隐匿状态的传播活动。其实在人类的交流活动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匿名性,如同陌生人说话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人类的流动速度也不断加快。人跟人的匿名性也不断加深。
网络匿名传播将国人在传播领域的种种限制铲除,包括道德约束和政治约束。长期受到“慎言”传播形式影响的国人面对可以说是完全自由的网络,忘乎所以,尽情狂欢。网络上的言论鱼龙混杂,真真假假的信息使网络呈现了善恶双重品格。一方面,匿名性让网民能向社会传递在传统传播渠道所不敢公布的信息,针对事件发表各种言论,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促进相关事件的解决。如2007年的山西黑砖窑事件。另一方面,网络匿名性,使一些不负责任的信息在网上传播。那些“哄客” 们以随意发表言论为乐趣,在网络上进行语言围猎中得到心理满足,网络暴民大量出现,扰乱网络秩序。如2006年的“铜须事件”。
网络善恶双重品格意味着这对“慎言”传播现代化是个极好的机会,正如罗杰斯所提出的“一种技术通常被嵌入到一个社会结构之中,这一社会结构影响技术的发明、发展、扩散,影响技术对于社会的作用。……但是,技术的这一社会嵌入,并不诋毁以下事实,即技术可能成为社会变化的一种动力,只是它并非成为唯一的动力。” 网络技术的出现就是要克服信息传播中的一些外界束缚。长期过于注重“慎言”传播之形的国人可以在网络匿名的帮助下畅所欲言,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消除儒家 “慎言”传播思想本身的过于保守的缺陷。
(三)“内圣外王”:网络时代儒家“慎言”传播思想
“事实上,网络特别脆弱,无法抵御某些形式的不规范和反社会行为。” 网络假如没有任何约束而任意传播,大量虚假信息会降低传播的可信性,这会使网络传播有虚无化的危险。而这是不可能长久存在的,人们一定会采取诸如“网络实名制”等手段来规避网络弊端。相对于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内因决定外因,笔者认为,重新解读儒家“慎言”传播思想,挖掘其包含的内在精神实质,用来指导网络时代国人传播活动,将网络传播的社会作用发挥到最大,具有极强的可行性。
传播者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基础上,通过实际调查获取和传播相关信息;对于接受信息过程中要注意信息的真实性,不要以讹传讹等。儒家“慎言”传播思想所包含的这些原则,可以很好的帮助网络摆脱虚假信息的困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从网民的道德层面上对网民进行规范,使道德內化,辅之以相关的处罚措施,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匿名所产生的问题。同时网民在无限自由的网络上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无论在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四、结语
从社会发展视角看,我国传统的家——族——国社会组织缺少一个维系社会联系得中层组织,如社团、经济组织。传统的社会组织是基于血缘关系,一旦工业社会破坏了大家庭组织,出现社会性的诚信问题是必然的。尽快建立一个符合国情的社会中层结构势在必行。
网络的出现,为我国社会建设一个有效的社会中层结构提供了可能,但虚假信息泛滥是其致命弱点。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充分利用儒家思想在我国的影响力,发掘 “慎言”传播思想精神实质,帮助网络技术和网络平台在社会结构重建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使网络成为缺少社会组织的我国的社会纽带,真正成为社会公共领域。(作者:(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6级研究生 王明伟)
注释:
1、[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第15页
2、[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第15页
3、[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510页
4、[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195页
参考文献:
1、张景云:《“五常”与儒家“慎言”传播思想》,《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2期
随便看看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8梁氏国学功底深厚,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比较,探究先秦政治思想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传承国学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思想精髓与做人标准解析
- 2024-07-25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 2024-07-2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玄学
- 2024-07-24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完整思想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