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传统节日复兴与未来发展
□演讲人:萧放
■演讲人简介:
萧放先生为著名民俗学家,曾师从钟敬文先生,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研究室主任。他长期致力于中国民俗学研究,主要著有《话说春节》、《中国节庆》(合著)、《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中国民俗史·明清卷》等。
■编者按: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内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得到关注与倡导的今天,包括春节在内的传统节日及其内涵所面临的挖掘与传承问题逐渐为人们所重视。本期讲坛邀请萧放先生,来谈一谈在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复兴与未来发展。
■精彩阅读:
□祖先祭祀与家族伦理是春节历久弥新的精神核心。今天我们应该适当传承以及升华对自然与祖先敬畏的信仰,强调家庭伦理与尊重他人的情怀,以亲近自然、敬重先贤、关爱他人、和睦家庭、团结社会为传统节日新的精神内涵,这样人们在传统节日中可以获得新的神圣感与责任感以及情感的愉悦。
□在全球化的时代,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本位,就必须重视对传统节日内涵的挖掘,只有从增强民族立身之本的高度认识传统节日中国传统民俗,并且在社会实践中真正重视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在中国社会的地位才能传承,也就不会产生由于所谓“黄金周”的收益而重新考虑传统节日假期的问题。真正有价值的不是“黄金”,而是比金子还珍贵的民族的心灵。
“修复与变革有价值的传统节俗”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关注日渐“升温”,乃至形成轰轰烈烈的“传统节日复兴运动”,这是难得的一次重新认识传统价值的社会“总动员”。传统节日的复兴经历了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传统节日复兴与未来发展,最终达成共识的推动过程。当今,传统节日重新回归社会生活是不可逆转的文化趋势。但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传统节日毕竟已经脱离了它赖以发生的农业社会土壤,在新的社会格局之下,它的地位的变迁与蜕变也是必然的结果。因此我们对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传承的挑战与未来走向应该有清醒认识,以便在背靠传统、面向未来的发展中,脚踏实地建设具有中华特色的节日文化。
传统节日在传统社会是贯穿上下的统一标准时间体系,这种一元时间体系在20世纪初年被来自西洋的新式历法打破,传统节日一度遭到排斥。20世纪末叶,经历了百年沧桑的中国人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开始对自己祖先的文化遗产有了全新认识,并以充满情感也充满理性的态度重新拥抱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但是,当代的传统节日地位已经有了很大变化,比如它已不再具有社会时间节奏的提示意义。当代社会处在全面变革之中,中西、古今各种文化因素错综复杂,在节俗文化上,同样有着多样化的表现。传统节日、新型节日、外来节日在当代节日习俗中都有着各自的影响范围。传统节日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蕴与天然的文化亲和力受到中国人的拥戴,从2008年开始,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我们有了“节日时间”。但是必须看到,在传统节日里放假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当代社会的传统节日的重建还面临挑战,具体表现有两点:
一、民族传统节日习俗因为近百年的人为阻断,其本身损毁严重,很多人对中国传统节日有意漠视。
而对传统节俗所进行的禁止、改造、抛弃等行为,则导致了今天传统节日的空洞化、表层化。由于文化记忆的遗失,人们有意无意地抛弃了许多传统节俗,使传统节日失去了其丰富的象征与内涵。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失落,直接造成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困难。因此中国传统民俗,在当代传统节日挖掘及传承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修复有价值的传统节俗是当务之急。
二、民族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已发生重大变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的文明土壤中,它是农业社会生活节奏与农业时代伦理文化的产物,因此,传统节日重视协调天人关系与家庭关系。在工业文明与信息化的时代,传统节日已经不是人们生活紧密依赖的时间坐标,人们对传统节日更多的是文化欣赏与精神留恋,享受传统节日是对生活的“丰富”而不是“必需”。同时新型节日、外来节日也在不断地分散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注意力。传统节日虽然在复兴中热热闹闹,但必须看到大多数已经是“旧瓶装新酒”,在复兴传统的旗帜下,更多地添加了现代生活的时尚产品,有很多还是商家以经济收益为最终目的的炒作。因此在全球化的语境及多样化的文化选择面前,传统节日要想生存绵延,并对民族的未来有所助益,就必须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主动变革与创新。
传统节日的传承与重建
当代传统节日的传承与重建应视为传统文明与文化再生的过程,在现代文明的全新环境中,奠基于农业社会的传统节日要适应当代社会,其内在性质与外在形式的变化及调整则成为必然的选择。今天,强调节日习俗传统的保护,主要在于要保护它的生活服务功能与文化象征意义,同时今天的人们也有责任与义务继承与更新节日传统。更新的节日传统大概应该具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形成家庭生活与公众生活相衔接的节日传统
传统节日是以家庭为主的节日,当代传统节日回归家庭依然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毕竟我们的社会已经是一个流动的、多元的社会,家庭之外的公共社会关系已然成为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这些关系的协调自然应该涵盖在节日范围之内,而传统节日在这方面则有着明显的不足,由此可见,适当将传统节日主题由家庭向社会移动是积极的方向,符合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要求。在现代居民社区中,我们可以利用公共活动场所开展春节团拜活动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传统节日复兴与未来发展,元宵节、中秋节都可以有集体赏月联欢的社区聚会。通过公享的节庆习俗,增强公众的公共文化空间意识与责任,以孕育培植社区共享的精神传统。
二是形成重视节庆娱乐的节日传统
传统节日重视神灵信仰与祭祀活动,因此,精神信仰是传统节日的核心。在当今时代,人们除了需要精神信仰以外,更看重自身的精神愉悦与身体的放松,定期的娱乐休闲活动是振作精神与保持社会活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在传承更新传统节日精神信仰的同时,也应将节庆中的娱乐因素置于重要地位。
三是形成开放、包容的节日传统
传统节日是体系完整、节俗鲜明的民族节日,它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历史贡献,但在全球化时代,当地球人成为一个比邻而居的“村民”时,节日文化成为共享的文化。我们没有必要因为强调传统而过分排斥西洋节日,我们也无需因为世界各地参与春节游街活动而欣喜过度。民族节日正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传承民族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持世界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保持文化生态多样性就是为了保持世界人民健全的心智生活。世界文明的未来趋于理想的目标,但不是同归于今日欧美文化的标准,而是世界文化兼容之后的新形态。
具体到每一个传统节日的继承与重建来说,以下三大节日要素必不可少:
第一,节日需要直接可以品尝、观赏、把玩的节日物质产品或节俗象征物。
节日是岁月长河中的特定节点,围绕着这一节点,除了仪式活动外,最引人瞩目的是节物。节日的直观呈现需要一套节日物质系统。
从节日饰物与节日用品来说:春节有桃符、春联、窗花、门神画、彩笺、花炮、焰火、大红灯笼等,清明节有风筝、空竹、柳圈、柳叶符、清明吊(类似纸幡,插在坟头上)等,端午节有龙舟、彩旗、艾虎、蒲剑、扇子、小葫芦、五毒符、五色缕、香囊、健人、天师像、把门猴等,七夕节有彩亭花果、香桥花船、巧针、巧芽、摩睺罗(一种玩
偶)、花带等,中秋节有月光祃儿、兔儿爷、斗香、灯彩等,重阳节有菊花山、菊花簪、茱萸囊等。这些节日饰物、道具、用品是节日习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件,节日习俗活动往往围绕着这些节日物品展开。并且,在传统节日中,节日饰物与用品还有着年龄与性别的差异。我们在节日复兴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节日饰物与用品的传承与开发,根据节日活动的需要,为各年龄层次与性别的人提供节日产品服务。
目前来看,中国的节日用品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与欧美的节日用品市场比较,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中国的产品经营者应该在民族文化产品市场上动点脑筋,用为西方圣诞节提供廉价节日产品的能力为我们中国传统节日设计、生产自己民族的节日产品,这是兴国利民,且有巨大市场回报的好事。当然中国传统民俗,民俗学者也应该参与其中,帮助商家与产品生产者提升民俗产品理念,实现节日民俗物品的设计与适度延伸创造的完美结合。如果民俗文化工作者、生产者、商家三方能够通力合作,中国节日用品市场将会出现新的局面。自然,中国传统节日也就拥有了传承的物质保障。
从节日饮食物品来说,春节有年肉、年酒、饺子、年糕、枣糕、馒头、糍粑、全鱼、圆子、安乐菜、五辛盘、春饼、春卷、糖瓜、欢喜团、团圆饭等,清明节有清明团、面燕、染色鸡蛋、清明茶等,端午节有粽子、咸鸭蛋、艾糕、艾酒、蒲酒、雄黄酒、五毒饼等,七夕节有巧果、巧巧饭等,中秋节有月饼、团圆馍、月亮饭、中秋酒等,重阳节有重阳糕、菊花酒、湖蟹等。节日饮食既是民众期待的物质享受,也是民众精神、情感的寄寓,还是广大中国人的社会交往的辅助方式,人们通过传统节日食品的分送与共享,从而强化了家庭与社会的团结。
丰富与完备的传统节日物品是节日气氛的重要烘托与象征,也是节日习俗的附着物与节日到来的重要提示,这是传统节日不可或缺的要素。
第二,节日需要仪式庆祝活动。节日是区别于平常的特殊日子,是社会生活节奏的一种标志。
节日需要有仪式庆祝活动来显示自己的特殊存在,因此传承传统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应该是节日元素建设的重要内容。
春节,处在年度循环的交接点上,送旧迎新是春节习俗的核心。因此,春节节俗仪式围绕着送旧与迎新展开:在岁末举行系列送旧仪式,如腊月二十三“送灶神”,对在本家值守一年的“灶神”进行礼拜祭祀,然后让它骑着灶马上天述职;腊月二十四“扫房子”,扫房是实际的清洁行为,更重要的它是岁末除尘(除陈)仪式,人们以岁末大扫除的方式清洁日常时空,以为新年到来做准备;大年除夕夜的团圆饭与守岁是送旧与迎新的过渡仪式,在这一时间中,人们祭祀祖先、给幼儿压岁钱等等都是仪式的具体表现。新旧时间交替之时,人们以燃放烟花爆竹的方式,送旧迎新。新年降临,人们换桃符、贴春联,向吉利方位出行迎喜神、接财神,拜庙,拜年贺正、耍社火等,迎新的仪式喜庆而热烈。其中拜年仪式尤其重要,俗话说:“宁可欠人钱,不可欠人年。”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拜年成为抒发感情、表达亲密关系的重要方式,拜年时间虽有早晚之分,拜年形式有个体的单拜或集体的团拜,但拜年的仪式应该保留,因为在传统文化中,正是通过这一拜,标志着人们在新年里建立新的家庭与社会关系。
清明节,是追念先人与踏青春游的节日。因此清明节的节日仪式活动主要集中在悼亡仪式与踏青活动中,如上墓祭扫、祠堂祭祀、游春戴柳等。清明的仪式活动在于通过肢体语言与内在情感的表达,让参与仪式中的人常怀敬畏与感恩意识,从而实现人们与自己的祖先、自然界的联系与沟通,保证生民社会的伦理与秩序。端午节龙舟竞渡、凭吊屈原的仪式,既有助于社群的团结,也有利于国民在礼敬先贤的仪式过程中爱国情感的培养。七夕节乞巧的仪式,有占卜与比试才艺两种功用,人们在这样的仪式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中秋节家人团聚、祭月拜月,重阳登高等都具有明显的仪式结构与活动特色。这些群体参与的、具有模式性的节日仪式活动,它既是传统节日区别于日常时间乃至现代节庆的习俗标志,也是增强群体内部凝聚力的重要方式。人们只有在集体性的节日仪式与活动中才能拥有身体与心灵的特殊体验,以及实现与传承集体的记忆。
在传统节日元素中,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节日的仪式形态,培养节日的仪式感觉,让民众的情感、民众的信仰在节日仪式中得到宣泄与表达,从而充分发挥出传统节日在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社会教育方面的重要功能。
第三,需要高度重视传统节日精神核心的建设。
传统节日作为集体共享的特殊时间,需要有特定的精神核心,以实现对群体的吸附与主导。精神是文化的核心,节日精神是凝聚群体、组织仪式活动的心理保障,如果失去精神核心,节日也就变成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那么,它离消亡的时间也就不会太远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精神核心是神灵、祖先崇拜与家族伦理,这也可以说是中华传统节日的灵魂。
以春节为例,春节是传统大节,它来自古老的丰收祭,人们在这时要总祭百神及祖先,祭祀是传统春节的重要主题。时至今日,春节祭祀依然是春节的主要内容之一,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乡,不仅是为了家人团聚,同时也是为了回到桑梓之邦,叩拜、祭祀祖先。祖先祭祀与家族伦理是春节历久弥新的精神核心。今天我们应该适当传承以及升华对自然与祖先敬畏的信仰,强调家庭伦理与尊重他人的礼仪、情怀,以亲近自然、敬重先贤、关爱他人、和睦家庭、团结社会为传统节日新的精神内涵,这样人们在传统节日中可以获得新的神圣感与责任感以及情感的愉悦。
从节日物质体系、节日仪式活动到节日精神核心,我们看到,传统节日自身是一个有机系统,它是一个互相关联、充满生机的生命机体,这一生命机体既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同时又是培植与滋养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在全球化的时代,在多元文化冲击下的今天,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本位,应该格外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挖掘与建设。只有从增强民族立身之本的高度来认识传统节日的价值,并且在社会实践中真正重视传统节日的各种要素,传统节日的文化地位才能被真正认识,进而才不会产生由于所谓“黄金周”的收益而重新考虑传统节日假期的问题了。因为,最有价值的不是“黄金”,而是比金子还珍贵的民族的心灵。
随便看看
- 2024-08-12中国传统文化之民间艺术剪纸:瑰宝与奇葩
- 2024-08-12剪纸: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瑰宝,民间艺术的镂空之美
- 2024-08-10法学院党委:以党建促发展,推动学院各项工作稳步前行
- 2024-08-10第八章: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 21 世纪,依法治国和政治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8-09小六壬预测术:中华传统数术文化的瑰宝
- 2024-08-0760 甲子:天干地支的独特文化与计时方法
- 2024-08-05德艺文化创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审核问询函的详细内容
- 2024-08-05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 2024-08-04地方特色小吃:传承地域文化与代表当地人情风俗的美食瑰宝
- 2024-08-04书法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中国文化的道、礼、和
- 2024-08-04少林寺 4.52 亿郑州买地,进军房地产?真相来了
- 2024-08-03海派文化新论:梳理海派文化脉络,领略独特内涵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及对企业经营的启示
- 2024-08-03深入领会红色文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
- 2024-08-02中华善本再生性保护网络传播活动:古代典籍的珍贵传承与保护
- 2024-08-0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31风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精髓与适中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