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推荐)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建设点研究

(学者推荐)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建设点研究

(学者推荐)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建设点研究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成立于1924年,多位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如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岑仲勉、刘节、梁方仲等曾任教于此,开创了深厚的学术传统。本系历代学者严谨治学,精益求精,传承着博大持中、追求卓越的优良学风,使学系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学术重镇。

本系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拥有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及博士后流动站,2019年入选首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历史学实践教学是我系人才培养特色,“新时代卓越历史学人才培养体系”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世界史是广东省重点学科。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孙中山研究所、宗教文化研究所、台湾研究所、广州口岸史重点研究基地、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艺术史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

本系师资力量雄厚中山大学历史系,现有教授28人、副教授21人、专职科研人员及博士后近50人,拥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中国史学科召集人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秘书长各1人、中国史学会副会长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入选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和新世纪人才9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

近年来,本系中国史学科在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研究、历史人类学研究、孙中山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古文化与制度史研究、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史研究等领域,形成了较大优势和鲜明特色;世界史学科在东南亚史研究、欧洲文明史研究、国际关系史研究、亚洲海洋史研究、中外关系史等领域,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拓展潜力。近五年来,本系学术成果丰硕,在重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0多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30多篇,出版著作近百部,在研国家级项目有20多项,获得教育部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十多项。《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历史·田野丛书》《中西交流历史文丛》等大型学术丛书广受海内外同行好评。

学系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及港澳台知名大学和学术机构广泛开展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了学者、学生互访项目,逐渐成为中国最有吸引力的史学交流合作中心之一。合作项目“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卓越学科领域计划,吸引了来自国内20余所高校及海外1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学者。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基地刊物《历史人类学学刊》、艺术史研究中心出版的《艺术史研究》期刊得到海内外学界的好评。

近年来,学系在“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基础上,构建全球史视野下通专结合的高水平史学专业课程群,以及进阶性实践教学体系为骨干的第一、第二课堂融合平台,旨在立德树人中山大学历史系(学者推荐)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建设点研究,专注教育,涵养学术中山大学历史系,培养具有高尚品德修养和时代使命感、扎实史学专业基础、系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优秀研究潜质、视野开阔、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卓越历史学人才。本系教师注重教学,对学生严格要求,包容关爱,师生相得益彰。“中国近代史”、”中国古代史“、”史学概论“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为广东省重点建设课程和精品课程;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一些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居一流水平。

本系每年招收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约60人、硕士生约60人、博士生20人。本系多年来已培养数千名高质量优秀人才,在各行各业担负重要责任。本系学生多年来养成踏实、勤勉、博闻、多思的学风,在各方面取得优异成绩。本系十分重视良好学风的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往届的全国“史学新秀”论文评选中,我系学生共获得5个一等奖,9个二等奖(学者推荐)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建设点研究,6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是国内各重点大学中获得该奖项成绩最好的院系之一。在过去几年中,近一半毕业生获得了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一些同学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知名学府及QS排名前100境外高校继续深造。毕业生主要在党政机关、文化事业单位、传媒机构等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工作,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