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的生死观(节选)
:关于人的生死观(节选)
关于人的生死观(节选)
人类何时才具有理性的生死观?依我看,这主要决定于两项因素:一是,依靠文明程度的逐渐提高,特别对自然界现象有超脱蒙昧的认识,也就是有某种朴素科学观念的产生;其次佛家生死观的哲学思考,积长期的生活经验,对人生苦难有进一步的认识,开始懂得人之生老病死本无可避免,人间的真苦难在于社会不公佛家生死观的哲学思考,贫富悬殊,一部分人统治、压迫、剥削另一部分人,人和人之间展开对于权力和经济利益的争夺愈演愈烈,成为社会常态。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人深深地感觉到,人活着所遭受的不幸和苦难甚至比死亡还要难受、还要可怕、还更令人屈辱。这实在是生不如死。
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生死观自然而然要发生变化。中国到了周朝就起了一个大变化。周朝时提出“远鬼神、重人事”的治国方针。所谓重人事,就是将处理社会关系、重新确立新的宗法秩序、制定用于统治的“礼”摆在第一位,万事“礼”为首,人生的第一要义是遵礼守法,安份守己。尊天是必要的,但天命不足恃;鬼神也是要敬的,但办事不能只靠占卜问卦。人的苦难并非由天造成,实人自为之。夏日炎炎,冬夜严寒,“人生百岁,必归其居(就是说,不可避免地要归于死亡)”。相传姜太公有一本《家教》流传于世,其中有这样几句话:“罗网之鸟,悔不高飞;吞钩之鱼,恨不忍饥;人生误计,恨不三思;祸将及至,恨不忍之。”这就是说,人之招灾咎由自取,非“天命”使然。万事皆在人为,就是“天命”亦可抗争。
中国五千年漫长的历史,虽有各种迷信观念盛行,但本土宗教意识淡薄,凡宗教都在政府当局控制之下(或被其利用),这是很了不起的。对此,有周一代功不可没。后世的人仍念念不忘此理,如宋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道:“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从春秋战国时代即先秦及其以后,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斗争加剧并趋于激烈,人类的知识积累多了,自觉性也增强了,于是人对生命的理性思考大进一步,开始形成各种各样的生命哲学。这里不必细说,只略提以下三种:
一是儒家的生死观。儒家思想在中国是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它继承并发展了周代的“重人事”的主张,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也就是要珍惜生命,生尽其用,有所作为,建功立业。人虽终有一死,但若能“立功”、“立德”、“立言”,就可以做到“三不朽”。所以,总的说,儒家的生命哲学是相当积极的。
再就是道家的生死观。道家和儒家不同,不主张“人为”,而主张一切顺其自然——“道法自然”。人要做到“无为”、“无事”、“无欲”,天下才会太平,国家才能治好。老子说过一句话:“死而不亡者寿”。这里将死、亡两字分开,赋予不同的含义,所谓“不亡者”即相同于“不朽者”,人虽死而其名其功业长存于世,这才是长寿者。这和儒家的“三不朽”思想颇相似。然而,道家对生死的“无常”、生命的短暂,也发出过无奈的感慨佛家生死观的哲学思考,如庄子所说:“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接下来就是宗教的生死观了。在中国主要就是道教和佛教。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实际上,它是继承中国人古已有之的求长生的欲望。“求长生”、“求仙”固然不能成真,但道教所创造的一套养生健身之术,有些如太极拳、练剑等倒颇有益于人的健康。佛教在中国的传布使灵魂之说大为盛行。佛教不承认生命“常住论”,也不承认生命“断灭论”,而提出一种所谓“因缘和合”的流动生命观(后来演化为“轮回论”)。等到传入中国,大乘代小乘而兴(大乘以救世利他为宗旨,小乘以修身自利为宗旨),人死要投胎转世轮回之说深入人心(这和佛教的“业力说”和“中阴身”说亦有关)。此外,又掺入了中国的许多迷信观念,于是相对于人间世界,便又创造出一个灵魂世界来。
12.下列关于生死观发展变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产生了某种朴素科学观念,这是理性生死观形成的一个因素。
B.积于长期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的不公,使人们深深感觉到人活着所遭受的不幸和苦难甚至比死亡还要难受、还要可怕、还更令人屈辱,这些想法促进了生死观的发展。
C.从先秦及其以后,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斗争加剧并趋于激烈,人类的知识积累多了,自觉性也增强了,于是人对生命的理性思考大进一步。
D.周朝时提出“远鬼神、重人事”的治国方针,标志着中国生死观的一次变革。
13.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欧阳修的这句话也是周代生死观的体现。
B. 周朝的生死观认为,人生的第一要义是遵礼守法,安分守己,听天由命。
C.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一切顺其自然,只有尊重天命、敬鬼神,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D.道家的老子被道教奉为教主,所以道教的生死观和道家生死观是同宗同源的。
E.道教以“求长生”、“求仙”为目的,有违生命规律,但是道教的一套养生健身之术也有益于人的健康。
F.在中国,宗教生死观的主要内容是道教生死观和佛教生死观,中国佛教提出的是一种“因缘和合”的流动生命观。
14.“罗网之鸟,悔不高飞;吞钩之鱼,恨不忍饥;人生误计,恨不三思;祸将及至,恨不忍之。”在文中要说明什么道理?有什么作用?(4分)
15.试分析儒家生死观和道家生死观的异同。(4分)
参考答案
12.解析:D选项中“标志着中国的生死观的一次变革”属于无中生有,理解失当。第二段原文说“中国到了周朝就起了一个大变化”,提出了“远鬼神、重人事”的治国方针,它的意思并不是说中国的生死观到周朝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
答案:D
13.解析:B选项参看第二段“万事皆在人为,就是‘天命’亦可抗争。”所以选项中“听天由命”是错的。C选项参看第二段,周朝时提出“尊天是必要的,但天命不足恃;鬼神也是要敬的,但办事不能只靠占卜问卦”:关于人的生死观(节选),可见“只有尊重天命、敬鬼神才能……”曲解了原句的意思,而且这句话也不是道家思想的内容。D选项参看第七段:“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实际上,它是继承中国人古已有之的求长生的欲望。”所以道教生死观和道家生死观并非同宗同源。F选项参看第七段,“因缘和合”的流动生命观并非中国的佛教生死观的内容:关于人的生死观(节选),所以F选项不正确。
答案:AE
14.(1)说明的道理:人之招灾咎由自取,非“天命”使然。(2)作用:引用论证,增强说理力量。
15.相同点:(1)人生虽短暂,但功业是生命的延续。(答“人虽死而其名其功业长存于世”或者“若能‘立功’、‘立德’、‘立言’,就可以做到‘三不朽”也得分)
不同点:(1)儒家生死观是相当积极的,道家生死观是相对消极的。(2)儒家生死观主张尊重生命,“重人事”,要生尽其用,积极有为;道家生死观尊重自然,道法自然,重天命,消极无为(最后一小句“消极无为”可以写成:人要做到“无为”、“无事”、“无欲”) 。
随便看看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 2024-07-2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玄学
- 2024-07-24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完整思想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
- 2024-07-23朱光潜的移花接木:道家还是儒家?克罗齐美学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对接
- 2024-07-22人生如书,少年读儒家,中年读道家,老年读佛家,领悟不同阶段的智慧
- 2024-07-21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主旨与做人标准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