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对佛教之“空”的批评与批判
朱熹对佛教之“空”的批评
朱熹不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宋代士大夫排佛思潮的集大成者。佛教思想的核心是“空”,朱熹从儒家人伦纲常的角度出发,抓住佛教的“出世”思想行为不放,对其进行严厉的批判。
一、佛教的“空”是没有任何内容的,不切实际
朱熹指出,佛教的最高本体是“空”,是一切皆空,儒家的最高本体是“天理”,是一切皆实。比较起来,佛教的本体是没有任何具体内容的“空无”之体,儒家则是体用兼备,充实而广大。
在朱熹看来:朱熹对佛教之“空”的批评与批判,儒家的天理包含着仁民爱物、民生彝伦、格物致知等方面的内容,佛教离开人伦日用的空理,所以是“空虚寂灭”。朱熹以此断定“释氏虚佛家的思想是什么,吾儒实”,强调儒佛两家立足点根本不同。
二、佛教的回应:仁义最多算是恩爱,并不代表天理
但佛教方面并不认同朱熹。早在唐代的宗密,就认为儒家的“仁义”道德未必是实。宗密说,“有义”或“无义”是看一个人在做事时候的心态:若是以觉悟之心去做:朱熹对佛教之“空”的批评与批判,就是有义之事;若是以狂乱之心去做,就是无义之事。“仁义”只代表儒家一面之辞,最多算是世俗的“恩爱”,并不究竟,更不能把仁义说成是宇宙最高的“天理”。
与朱熹同时代的大慧宗杲说,仁、义、礼、智、信固然是人性的具体表现,但它们本身都不是万物的本性,儒家只认仁义礼智信为天理,是见天不见人,是“为学”不“为道”,境界不高。
三、佛教之“空”是为消除烦恼,儒家之“理”是为维护纲常
朱熹对佛教是有所了解的。他说:
“释氏合下见得一个道理空虚不实,故要得超脱,尽去物累周易专家网,方是无漏为佛地位。”
佛教见空,是为了超越人生之累,解脱成佛。从这个意义说,它的空是“心”空而“事”不空,是以心为体,以事为用,而非儒家的理事不二。既然如此,朱熹用儒家实际的伦理纲常去批评佛教“空虚寂灭”可以说不在同一个层次上讨论问题。傅伟勋曾对此有过分析:
新儒家所肯定的终极存在是实有而非虚无,但其所理解而拒斥的“虚无”,乃不过是“空虚而一无所有”佛家的思想是什么,类似郭象所云“无有”,即完全不存在之意,却与大乘“空性”或老庄“虚无”毫不相干。依我多年的考察,儒家的形上学不及道家的深透,更不及大乘佛学在语意与理路上的层次分明。
中国佛教发展到朱熹的时代,早已认同了儒家的伦理纲常,这已经是常识,朱熹对此一定不陌生佛家的思想是什么,但他仍然用“空虚而一无所有”来理解佛教的“空”,对于出入于佛老之学多年的朱熹来说,应该不是误解,而是有意的曲解。其根本原因在于朱熹以人伦之理否定佛教的超越之心。
随便看看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