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对佛教之“空”的批评与批判

朱熹佛教之“空”的批评与批判

朱熹对佛教之“空”的批评

朱熹不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宋代士大夫排佛思潮的集大成者。佛教思想的核心是“空”,朱熹从儒家人伦纲常的角度出发,抓住佛教的“出世”思想行为不放,对其进行严厉的批判。

:朱熹对佛教之“空”的批评与批判

:朱熹对佛教之“空”的批评与批判

一、佛教的“空”是没有任何内容的,不切实际

朱熹指出,佛教的最高本体是“空”,是一切皆空,儒家的最高本体是“天理”,是一切皆实。比较起来,佛教的本体是没有任何具体内容的“空无”之体,儒家则是体用兼备,充实而广大。

:朱熹对佛教之“空”的批评与批判

在朱熹看来:朱熹对佛教之“空”的批评与批判,儒家的天理包含着仁民爱物、民生彝伦、格物致知等方面的内容,佛教离开人伦日用的空理,所以是“空虚寂灭”。朱熹以此断定“释氏虚佛家的思想是什么,吾儒实”,强调儒佛两家立足点根本不同。

:朱熹对佛教之“空”的批评与批判

二、佛教的回应:仁义最多算是恩爱,并不代表天理

但佛教方面并不认同朱熹。早在唐代的宗密,就认为儒家的“仁义”道德未必是实。宗密说,“有义”或“无义”是看一个人在做事时候的心态:若是以觉悟之心去做:朱熹对佛教之“空”的批评与批判,就是有义之事;若是以狂乱之心去做,就是无义之事。“仁义”只代表儒家一面之辞,最多算是世俗的“恩爱”,并不究竟,更不能把仁义说成是宇宙最高的“天理”。

与朱熹同时代的大慧宗杲说,仁、义、礼、智、信固然是人性的具体表现,但它们本身都不是万物的本性,儒家只认仁义礼智信为天理,是见天不见人,是“为学”不“为道”,境界不高。

:朱熹对佛教之“空”的批评与批判

三、佛教之“空”是为消除烦恼,儒家之“理”是为维护纲常

朱熹对佛教是有所了解的。他说:

“释氏合下见得一个道理空虚不实,故要得超脱,尽去物累周易专家网,方是无漏为佛地位。”

:朱熹对佛教之“空”的批评与批判

佛教见空,是为了超越人生之累,解脱成佛。从这个意义说,它的空是“心”空而“事”不空,是以心为体,以事为用,而非儒家的理事不二。既然如此,朱熹用儒家实际的伦理纲常去批评佛教“空虚寂灭”可以说不在同一个层次上讨论问题。傅伟勋曾对此有过分析:

新儒家所肯定的终极存在是实有而非虚无,但其所理解而拒斥的“虚无”,乃不过是“空虚而一无所有”佛家的思想是什么,类似郭象所云“无有”,即完全不存在之意,却与大乘“空性”或老庄“虚无”毫不相干。依我多年的考察,儒家的形上学不及道家的深透,更不及大乘佛学在语意与理路上的层次分明。

:朱熹对佛教之“空”的批评与批判

中国佛教发展到朱熹的时代,早已认同了儒家的伦理纲常,这已经是常识,朱熹对此一定不陌生佛家的思想是什么,但他仍然用“空虚而一无所有”来理解佛教的“空”,对于出入于佛老之学多年的朱熹来说,应该不是误解,而是有意的曲解。其根本原因在于朱熹以人伦之理否定佛教的超越之心。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