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文学网佛教经典之繁琐,烦恼就会跟着来
晶羽文学网佛教经典之繁琐,烦恼就会跟着来
请介绍六祖慧能的五个智慧名言?,让我们来看看晶羽文学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欢迎收藏转载。
请介绍六祖慧能的五个智慧名言?1
唐代高僧六祖慧能,是中国佛教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是中国禅宗第六祖。他创立的南派禅宗成为了中国佛教千年以来的主流。在中国人的佛学著作中佛家的智慧就是哲学,只有慧能的《六组坛经》被称为“经”。现代国学大师陈寅恪称赞六祖:“他提出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思想,一扫往昔佛教经典之繁琐,使佛学智慧更清晰”。
惠能真身像
本文介绍《六祖坛经》中的五个智慧名言。
一,“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修行的目的就是研究人生的道理,提高自己的智慧,以至最后能够看透人生和世界的本质。如果愿意出家到庙里修行,因为环境很清静自然是好事。但如果在尘世的生活中一边学习佛家智慧,一边总结生活和社会中的各种人和事,提高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佛家经典的智慧。所以,修行不一定必须出家,在尘世的生活中也可以成为高智慧的觉悟者。
二,“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
都是因为邪念来了,才产生烦恼。正念来了,烦恼就会消除。比如,贪多、憎恨、痴迷等思想来了,烦恼就会跟着来。知足、宽容、明理的思想来了,烦恼自然就会消除。
禅
三,“烦恼即菩提”
当烦恼来了以后,会促使我们思考烦恼为什么来,应该怎么解决。当我们认清了烦恼的来源消除了烦恼以后,就有了一个小的进步。所以,烦恼是帮助我们进步的素材,就是菩提。
四,“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总想求佛保佑是普通人的做法。达到相当高智慧后,就没有必要祈求佛爷的保佑,而是主要依靠自己。领悟佛家道理也是一样。达到相当高智慧以后就不能再依靠老师等外界条件,而应该主要靠自己。
五, “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
迷惑的人,即使佛站在面前,他还以为是普通人。而已经开悟的人,认为众生人人都是佛。
六祖坛经
■总结:六祖慧能讲:“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能看懂了社会众生佛家的智慧就是哲学,就是看懂了佛性。
佛法都是在生活和社会中总结出来的,讲的都是人生中的道理。比如,佛家讲的因果报应,说的是生活中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佛家的“贪嗔痴慢疑”讲的是人生活中的烦恼是怎样产生的。佛家的“诸行无常”,讲的是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不是恒常的,等等。所以,要想学习佛家智慧只靠着跟老师和佛家典籍学习是不够的,在生活中注意总结各种人和事物的规律,比跟老师和佛家典籍学习更重要。
请介绍六祖慧能的五个智慧名言?2请介绍六祖慧能的五个智慧名言?3
佛说:放下!可你放不下。为何?因为那里有你的得失利害!
你执着于此,不可自拔,你让它占据了生命的大部分。于是,你看不到美景山色佛家的智慧就是哲学,尝不出人间至味,也抓不住这大千世界的至情温暖!
佛说放下,不是放弃!家庭、事业、亲情、爱情、友情?你需要放下的,仅仅只是你的执念而已!六祖禅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需用心参悟。
放下,即得到!放下,而不放弃。
历史上那么多禅师,修习的僧人,为何六祖慧能能成为大德高僧?成就佛家大智慧?因为他深刻悟得了人生的真谛,世间的因果,以及佛教的灵魂思想。
说白了,佛再厉害,还得人来做,离开了人,也就没有了佛。六组很智慧的通晓这点。那我们俗人怎么做佛呢?在六祖《坛经》中,僧法海,初参祖师(即有一名僧人名法海,初次见六祖慧能,向六祖请教)。
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请教六祖,我们普通人的心,怎么是佛呢?)。
师日: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虽然短短的几句话,却道出了佛学的真谛和佛教的智慧。在这个问答中,六祖的回答非常重要,也非常富有睿智的洞见。通过这几句话,六祖让我们明白,因为我们每人都有心,却不知怎么用,所以成不了佛。想成佛能明白六祖之言,做到即佛。
六祖上面几句话的含义:
前念不生即心——指清静之心,当我们没有杂想之心,这个心是指所有人,包括你,我之心,令其清静。前念不生,就是保持清净之心,保持本真之心。
后念不灭是佛——说的是当普通人的心没有杂念,保持清静无想之态,这时候如果心自动,生出念头晶羽文学网佛教经典之繁琐,烦恼就会跟着来,乃是真心自性起念,此心此念乃慧念,智慧自然流出。也道出了真空不空,不是玩空,有智慧随时而出,不由人想,自然而然。
成一切相即心——心灵如同一个宇宙,可以容纳万物,接纳一切事物,这就成一切相。人是个复杂体,可以折射外界的一切,人的心理折射着你的世界观,价值观。心静晶羽文学网佛教经典之繁琐,烦恼就会跟着来,性空,不着万物,镜子乃空无一物,镜子如心,当照万物,即显万物,此功能被我们称之为神,为灵。照万物又不带一点自己的自私杂念,不动心思。
离一切相即佛——物体离开镜子,镜子又空空如也,不存一点物质在其中,人心如镜,物走即空。我们说,来的都是客,人走茶就凉,过后不思量。做得到已近道了。心应万物,而又离万物,即看见金银财宝,美女等美贵之物,心不动杂念,没有杂想。金银财宝,美女离开,心又空空清静,心不思不想,事来则应,事去不留,本心自存,无个人私心杂念。所谓直心养道,直心即不思量,没有杂想之心,心应万物,而心不为外物所捕获,不为他者所奴役。心念,应万物而无万物。
结语:
佛祖云,拟议即乖,校量即错指此。万事都不走心,不着心。不思量动用世界观,保原本之心,无尘念,心性自明。无烦恼,静看起落。
随便看看
- 2024-08-12中国传统文化之民间艺术剪纸:瑰宝与奇葩
- 2024-08-12剪纸: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瑰宝,民间艺术的镂空之美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10法学院党委:以党建促发展,推动学院各项工作稳步前行
- 2024-08-10第八章: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 21 世纪,依法治国和政治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9小六壬预测术:中华传统数术文化的瑰宝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760 甲子:天干地支的独特文化与计时方法
- 2024-08-05德艺文化创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审核问询函的详细内容
- 2024-08-05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 2024-08-04地方特色小吃:传承地域文化与代表当地人情风俗的美食瑰宝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4书法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中国文化的道、礼、和
- 2024-08-04少林寺 4.52 亿郑州买地,进军房地产?真相来了
- 2024-08-03海派文化新论:梳理海派文化脉络,领略独特内涵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及对企业经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