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则有死,死则有生,不执着于三毒五盖的众生

生则有死,死则有生,不执着于三毒五盖的众生

又到一年清明时节,很多人都会在这段时期祭扫祖墓,缅怀祖先事迹,也在一定程度上衍生对生死问题的重视,对于生命的开始与结束都持各种疑惑。而在四大皆空的佛教,也有对生死问题的重视与解惑,佛经云“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体现了佛教对于生死问题的观点。那么,在佛教的角度,又是如何看待和解答生死问题的呢?

生则有死,死则有生,不执着于三毒五盖的众生

国恩寺大雄殿

按照佛教的理论:“生”是由于受到业力的牵引,因缘而来到这个世界,是过去无始劫以来所作业力的果报;“死”则是当期业报承受完毕后,这一世生命的结束。也就是说,按照佛教的理论,人生是各种业力和因缘和合而生的,人生在娑婆世界,证明上一世结束后并未往生极乐世界,这其中有诸多原因,或者是上一世在畜生道受业完毕今世托生为人的,或者是上一世修行未圆满需在今世圆满的,或者是上一世修行圆满但决心重返娑婆、乘愿再来、倒驾慈航、普度众生的,凡此种种,皆是因缘所致,人生在娑婆世界,就要受业偿报,经历种种磨难,直至此世结束。在娑婆世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人生在这个世界上就是在修行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所以在精神上超越娑婆四苦、不执着于三毒五盖的众生,就自然能得到各种解脱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得大自在,在肉体与精神间往返自如,这就叫“了生死”。所谓“了生死”,就是指了脱生死之见、闻、感、苦,把这一世的生看作是上一世的结束,把这一世的死看作是下一世的开始,把这一世的修行看作是上一世的果报和下一世的因缘,这样就能善待这一世的众生和因果,了脱四苦给人生带来的精神枷锁。生则有死,死则有生, 生生死死,无穷无尽生则有死,死则有生,不执着于三毒五盖的众生,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六道轮回,生死交替,了脱生死,一念之间,莲花托生,极乐世界。

生则有死,死则有生,不执着于三毒五盖的众生

国恩寺莲池

生则有死,死则有生,不执着于三毒五盖的众生

按照佛教的理论,生活在娑婆世界的众生,要闻正法而不落邪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唯有如此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才能偿还业报、开启善因生则有死,死则有生,不执着于三毒五盖的众生,才能了脱生死、往生极乐。众生作恶,虽烧香拜佛无益;众生从善,虽诃佛骂祖无妨。六祖云:“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本来清净,不染尘埃,始终以良善的心态对待人生,那么灵山就在眼前。

国恩寺六祖殿

标签: 佛教众生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