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则有死,死则有生,不执着于三毒五盖的众生
生则有死,死则有生,不执着于三毒五盖的众生
又到一年清明时节,很多人都会在这段时期祭扫祖墓,缅怀祖先事迹,也在一定程度上衍生对生死问题的重视,对于生命的开始与结束都持各种疑惑。而在四大皆空的佛教,也有对生死问题的重视与解惑,佛经云“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体现了佛教对于生死问题的观点。那么,在佛教的角度,又是如何看待和解答生死问题的呢?
国恩寺大雄殿
按照佛教的理论:“生”是由于受到业力的牵引,因缘而来到这个世界,是过去无始劫以来所作业力的果报;“死”则是当期业报承受完毕后,这一世生命的结束。也就是说,按照佛教的理论,人生是各种业力和因缘和合而生的,人生在娑婆世界,证明上一世结束后并未往生极乐世界,这其中有诸多原因,或者是上一世在畜生道受业完毕今世托生为人的,或者是上一世修行未圆满需在今世圆满的,或者是上一世修行圆满但决心重返娑婆、乘愿再来、倒驾慈航、普度众生的,凡此种种,皆是因缘所致,人生在娑婆世界,就要受业偿报,经历种种磨难,直至此世结束。在娑婆世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人生在这个世界上就是在修行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所以在精神上超越娑婆四苦、不执着于三毒五盖的众生,就自然能得到各种解脱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得大自在,在肉体与精神间往返自如,这就叫“了生死”。所谓“了生死”,就是指了脱生死之见、闻、感、苦,把这一世的生看作是上一世的结束,把这一世的死看作是下一世的开始,把这一世的修行看作是上一世的果报和下一世的因缘,这样就能善待这一世的众生和因果,了脱四苦给人生带来的精神枷锁。生则有死,死则有生, 生生死死,无穷无尽生则有死,死则有生,不执着于三毒五盖的众生,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六道轮回,生死交替,了脱生死,一念之间,莲花托生,极乐世界。
国恩寺莲池
按照佛教的理论,生活在娑婆世界的众生,要闻正法而不落邪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唯有如此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才能偿还业报、开启善因生则有死,死则有生,不执着于三毒五盖的众生,才能了脱生死、往生极乐。众生作恶,虽烧香拜佛无益;众生从善,虽诃佛骂祖无妨。六祖云:“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本来清净,不染尘埃,始终以良善的心态对待人生,那么灵山就在眼前。
国恩寺六祖殿
随便看看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22佛教思想的核心戒定慧,其起源与释迦牟尼的生平及影响
- 2024-07-22佛教思想主张众生平等,业报轮回劝人弃恶从善
- 2024-07-21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及教义角度的归纳
- 2024-07-20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领略千年佛教艺术的魅力
- 2024-07-20红木家具与工艺品:北宋大才子苏东坡的佛教渊源
- 2024-07-18佛教文化中的因果定律:善良是否有回报?
- 2024-07-17七步莲花:佛陀的诞生与佛教的起源,探寻古印度的宗教奥秘
- 2024-07-17因果报应真的存在吗?心理学研究揭示行善能延长寿命
- 2024-07-17慈悲为怀与因果报应:探索佛家思想中的人生哲学
- 2024-07-15儒教、佛教、道教:三教传统宗教的特点与影响
- 2024-07-12人生迷茫时,佛教智慧能否带来解脱与快乐?
- 2024-07-05佛教养生理念与方法:修心养性,从心开始,追求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