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到样:王阳明心学真的是思想的传承和演变吗?
在我的直播课中,听众经常会问一个问题:王阳明的心学真的是佛教思想的传承和演变吗?
当我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我通常会问一个问题作为回报?
王阳明被儒家尊为儒家四大圣人之一,死后数十年被祭祀于文庙。如果他的思想是佛教的传承和演变,那些儒家知识分子和大儒家岂不是一头雾水?
但这是另一个主要问题。本文将详细讨论王阳明的心理学思想从何而来?
首先,我的观点是,我个人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是以儒家为基础,借鉴了一些佛教和道家的思想,但他的思想本质是儒家。
这个时候,可能有人会说借鉴了一些佛教思想。这不就是佛教思想的传承和演变吗?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那么老李的儿子小李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受到了隔壁邻居张叔的一些想法的影响。那你说小李继承了老李家或者老张家的香。香?
在同一个环境下,不同的想法相互影响、相互学习是很正常的。佛教思想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思想也借鉴了儒家思想的很多内容。
让我们先谈谈另一个相关的话题。中国几千年来,儒、道、佛、法等诸多思想,哪一种是主流思想,哪一种思想对中华民族影响最深最广?
从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到清末,2000多年的时间里佛家思想的根本精义,宋明理学和宋明理学(又称新儒学,王阳明的新学是宋明理学的一部分)开始出现于北宋。重要分支)一直是中国思想中的正统主流思想,这是事实,不容质疑。
例子很多,举几个例子, 1.科举开始于汉代,定于隋问到样:王阳明心学真的是思想的传承和演变吗?,废于1905年。科举的内容是儒学和经学就像我们孩子现在正在学习的教科书内容一样。
2、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主要是儒家文化的推广。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儒家思想,每年9月28日公开祭祀孔子,在国际上推动孔子学院的建立。
儒家思想体系在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尤其是宋明理学诞生后,整个体系博大精深,从宇宙观,到社会管理, ,人伦与俗,从个人修养,到生死观(如天人合一、生生不息、天地谋士等),每一部分的内容被组织成一个系统。
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分经史四部分,其中《经》部分专门收藏儒家经典。所有其他想法都归入“子”部分。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100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批判如此之多?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儒家是主流思想,在一个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如果不批准,会是谁?
王阳明的心理来源来自孔孟
儒学始于孔子,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心儒,注重个人修养。其次,社会儒学(或称经世之庸儒学,或社会政治儒学)侧重于社会管理。
在孔子之前,儒家有一定的基础,但不是一个体系。其中,心性儒学可追溯至尧、舜、禹所授受的《十六字心诀》。
那时,人心、道心的问题已经开始讨论了。
孔子很少谈天命、人性、生死。不是孔子不懂这些。
孔子曾经说过:敬鬼神,远离鬼神。不知生如何知死。性相近,习惯相距甚远。什么鬼。
因为当时的孔子社会,礼崩瓦解,战火纷飞,人们在奋斗,一代人解决一代人的问题,孔子希望大家着眼于当前社会,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那时。就像我们改革开放初期一样,我们先解决温饱问题,其他的都先“让位”。
但孔子不愿多说,不代表他的弟子不会。
孔子的弟子从曾子开始,表达了真诚和正义。子思提出天命谓之性,莽之性谓道。
在孟子出现之前,孟子是当时儒家思想的第一位大师。
我们知道,王阳明心理的核心思想是提升良心。良心思想是48岁的王阳明在总结和升华自己的心理学思想后正式提出的。是阳明心理学的高级阶段。
先生。五十岁以后,杨明致力于弘扬“良心”这句话。他叹了口气:“良心三字,是真圣的眼睛(即儒家);我良心二字,不过是圣人千古流传下来的一点点骨血,这就是良心之言,百死千生。来吧。
那么佛家思想的根本精义,良心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出自孟子。孟子死后四百年,佛教思想开始逐渐传入中国。
孟子曰:知而不思,是良心。不学也能学是好事。
意思是没有思想的知识就是良心。不用学习就能掌握的能力就是好能力。有人会问,真的有不用学习就能掌握的能力吗?当然有,比如喂奶。
事实上,这是西方哲学史上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也就是说,人类的知识或人类对世界的理解从何而来?在西方哲学史上,基本上分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大流派。
支持理性主义:柏拉图、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
他们认为,人类的知识主要来自理性,是神或上帝赋予我们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正是这个原因使我们能够获得知识。
支持经验派的有培根、洛克等。培根是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经验主义,顾名思义,就是知识来源于经验的理论。经验主义认为根本没有先天的原因,即使有也不能成为知识的源泉问到样:王阳明心学真的是思想的传承和演变吗?,真正的知识必须来自经验。
我个人认为,朱熹在解读《大学》和研究方法上有些偏向经验主义,孟子的良心论,王阳明的良心论偏向理性主义(或天赋论) 佛陀说“人人有如来的智慧和功德”,人人都有佛性,也偏于理性。
在孟子看来,良心和良好的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是与生俱来的。
《孟子全心第一章》中说:“尽其所能,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守心养性,则事天,自——修炼是为了等它,所以它也是一种生命。”
在这里,孟子提出了八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如心、智、知天、意、养性、服天、修身、命。
全心知心,知知天。所以孔子曾说:“不怨天,不专人,学而上,知我者为天?”
性和天堂都是形而上的,性是个人的,天堂是宇宙的。知明有德,知天即知天命。
如果我认识天空,天空应该认识我。
在甲骨文中,“天”字是一个人站在它面前的象形文字。天堂是站立的人。君子要以天为榜样,所以孔子在《周易》中说:“天健,君子自强。”
这是孔孟关于人性和儒家生命意义的哲学思想,是儒家生命哲学的一部分。
我经常听到外国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人怎么可能没有信仰。不过中国人的信仰确实比较复杂。
但信仰分为两种:宗教信仰和思想信仰。中国人缺乏有神论的宗教信仰,但中国人有思想信仰。在中国人的心中,最普遍的、最简单的信仰就是天、道、天道、良心。
如果非要选择其中一个最基本、最早的信仰,那就是“天堂”。就像中国人突然吓了一跳,脱口而出“哦,我的上帝”,就像西方人脱口而出“我的上帝”一样。
在禅宗中佛家思想的根本精义,有清心、自然观的说法。孟子当时在翻译佛经时,有没有借鉴孟子“一心一意”的说法?我们知道,禅宗其实是佛教受儒家影响后形成的中国本土化佛教。
那么如何理解孟子的“心”呢?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最好?
在《孟子·公孙丑伤》中,孟子提出了心的四种属性,即悲心、耻心、认命心、是非心。
并相应地提出了四端论,端即源头,端即种子。即慈悲之心为仁之终;羞愧和仇恨的心是正义的终结;辞职的心是礼节的尽头;是非之心,是智慧的尽头。 "
意思是慈悲是仁的本源;羞耻是义的根源;谦卑是礼节的本源;正邪心是智慧之源。
这四心是儒家“仁、义、礼、智”的本源和种子。
这也是孟子和王阳明所说的起源和种子。
这四颗珍贵的种子是赐予人类的,每个人都拥有。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良心。
但是,既然每个人都有,为什么不同的人成年后的良心功能和表现不同呢?这与种子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有关。
我们都知道如何处理种子。你不需要帮助他们成长,也不需要过多的照顾他们。只要给它适当正确的生长环境,它自然会生根发芽,长成一棵成熟的大树,甚至长成参天大树。
所谓“虔诚”,就是让这四颗种子尽可能地在你心中生根发芽,一心一意地成长,直到你的心充满仁、义、礼、智、良心。
只有尽力了才能知道自己的智慧,只有知道了自己的本性,才能知道自己的命运。
这就是《中庸之道》开头提到的“命定句”。每个人都带着上帝的使命来到这个世界。使命是什么,但以一种无形的方式,你的命运被赋予了你的天性。要知道命运,首先要知道自己和自己的本性。
我想没有人不想知道自己的命运吧?只有知道了命运,你才能真正知道自己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才会跟随命运,才会心安,才能成圣,最终达到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方能达人之身。虽然死了,但精神是不朽的。
每个人天生就有这四粒种子,用心培育这四粒种子,让良心成为心的主人。这就是成圣的途径和方法,不用外问。这就是王阳明在隆昌成道后所说的:“圣人之道,我性自足。”
所以王阳明说他的理论直接继承于孔孟,是对圣门(即儒家)的研究。
总结一下:王阳明的心学怎么可能是佛教思想的演变?
当然,你不得不说这与它无关,这不符合客观事实。因为平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文化的一种自然属性,就像任何一个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一样。
佛教思想传入中国后,被中国本土文化冲刷了数千年。他们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在宋明理学中,可以找到道教和佛教的影子,同样如此。儒家和道家也在不断改变佛教。
但无论受到怎样的影响,任何能够流传千年而不被“吸收”的思想,都必然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及其本质区别。
良心的作用是什么?如何达到良心?
阳明四句教义:知善知恶是良心。良心就像我们心中的常驻法官。它的主要功能是干净准确地告诉我们是非,让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轻松地做事。无论结果如何,您都可以放心。
这不就是完美的生活吗?
那么既然人人都有良心,为什么对有些人来说,良心的运用只能部分体现,甚至不体现?是因为他们的良心蒙上阴影吗?被什么覆盖?如何去除这些阴影?这是良心的内容,怎么良心?并听下一次分解。
随便看看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 2024-07-2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玄学
- 2024-07-24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完整思想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
- 2024-07-23朱光潜的移花接木:道家还是儒家?克罗齐美学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对接
- 2024-07-22人生如书,少年读儒家,中年读道家,老年读佛家,领悟不同阶段的智慧
- 2024-07-21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主旨与做人标准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