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梗概惠能拜师弘忍大师门下求佛法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偈子大家一定听说过,此前有过解读,最近又顺了一下逻辑,这里分享给大家。
故事梗概
惠能拜师弘忍大师门下求佛法,一日弘忍大师让众弟子做佛偈佛家智慧三境,欲传承衣钵,大弟子神秀做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弘忍大师看到这首偈在弟子面前称赞了神秀,并让弟子多多研读。回过头,又批评了神秀,让他再做一首。
几日后,惠能听到神秀的偈,也在墙上做了一首。也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大师评价了一句,“亦未见本心”,将慧能写的佛偈抹去。当日,将惠能叫入房中,传授佛法,于是惠能大悟。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能看到学佛的四个境界。他们代表人物是迷途的众弟子、见有相的神秀、见无相的惠能、见觉性的惠能。
我们一个一个解读。
第一境界——迷途的众弟子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对众弟子来说,弘忍法师是这样评价的: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福田:佛教以为供养布施,行善修德,能受福报,犹如播种田亩,有秋收之利。
众弟子学佛都是求功德,以获得来世的好报。而俗世许多人也与众弟子一样,学佛是求财、求福报、求长生,希望佛祖保佑自己发财,保佑自己无灾无难,求这个那个,是因为自己的贪念欲望而信佛学佛。也因此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
这一点也是佛法被人误解诟病的原因之一,因为停留在这个境界就会变成我们常说的迷信,让人有了贪执以及宿命论的特点。
但尽管如此,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到,这个是佛法智与善的魔术。
因为人的觉悟需要相应的教育成本,高的境界需要较高的成本故事梗概惠能拜师弘忍大师门下求佛法,人的觉悟也是如此。因此为了指引众生走上正确的路,佛退而求其次,树立一个虚假的神威给予一个虚假的期许,指引众生,让众生求来世的好报,求神通保佑,以这种较低成本的方式让众生走上正确的路。
这样虽然让不少悟性低的人陷入迷信,但却也在指引众生走向慈悲。而后随学习的深入,大家也会破除迷信。
第二境界——见有相的神秀
第一境界是以执念指引众生,但这些执念是人虚假的妄念,如灰尘掩盖人本身的清净智慧,会让人遮蔽双眼,迷失。
而神秀堪破这种妄念。认识到人自身本具有无穷的智慧,起初是一尘不染的。大家的执念像尘土一样污染佛性,不仅是众弟子求福田的执念,还有人在俗世中生活产生的贪嗔痴,都是种种灰尘。
因此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杜绝这些妄念。
也就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因此弘忍大师也以此偈教诲众弟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鼓励众弟子拂去尘埃妄念。
但神秀的认识是不究竟的,其矛盾有三个:
1.佛性无生无灭,又怎么有实体?又何来勤拂拭?身份早晚会消失,而肉身7年左右就会整个更新一次,也会老死。难道佛性会随肉身陨灭?
2.没有灰尘觉性如何显现?按神秀的逻辑,最好的方法是躲到深山老林,不沾染一点凡尘,但没有一点烦恼障蔽,觉性又如何显现。就像一个隐形的东西你不撒点灰尘怎么知道那有东西。
3.神秀见到的是片面的东西。假设神秀是一个水做的人,在物理属性上,那他见到的自己就是干干净净且柔软。
但水融入污泥之中是水,在低温结冰是水,外表形成一个狗的样子也还是水,水又怎么仅仅是神秀见到的那一面。
总而言之,神秀只见“有”。只看见有东西在那,就认为这个东西就是其本质。只看见自己这个“人”,见到了“我”而未见无生无灭的佛性。
因此弘忍大师对神秀说:“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第三境界——见无相的惠能
针对神秀的见我佛家智慧三境,慧能进行了无“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就像万物终有陨灭的一天,神秀的这个“有”也终将归于“无”。
但对于慧能的偈子弘忍大师的评价是:“亦未见性。”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这里弘忍大师将慧能写的偈子抹去,并说“亦未见性”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做给众弟子看的。
在弘忍大师那个时候,若继承衣钵,师傅在传授佛法的同时,也把寺产和主要生活器具传授给弟子,也就是说继承衣钵的人将拥有寺庙的房产和田产,因此弘忍大师怕有人伤害慧能,就把偈子擦去,并说亦未见性,通过否定慧能杜绝众弟子的嫉妒之心。
第二层含义,是做给慧能看的。
慧能的偈子有两个不究竟的地方。
1.着空相。慧能破有相,见空相,但却停在了空相中,着空相。如果我们停留在慧能“无”的境界里,就会理所应当地认为一切皆虚幻,一切都没有意义,因为一切终将消亡,归于无。
2.陷于二边见。二边,说通俗点二边就是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比如有无、善恶、轻重···而二边见就是固执于某一边的片面之见。
慧能的偈子与神秀针锋相对,一个“有相”一个“无相”。因此会弘忍大师将慧能的偈子抹去,把慧能的“无”给无掉。
这里再举个例子帮助大家体会。
之前有和大家聊过服装品味问题。比如你开一家服装店,宣传的是高雅的品味。在宣传的时候理念一定不能是穿上自己的衣服就不是俗人,想要以不俗治俗,这就好像你觉得农村人俗故事梗概惠能拜师弘忍大师门下求佛法,张口闭口自己不是农村的人,你能说你高雅吗?
这种方式无论你怎么高雅,都是在和俗对立,谈到你的雅就联想到对应的俗,怎么都是俗,因此要脱离俗与不俗的境界,就要树立一个更高的境界。
上面的例子中俗与不俗,和神秀、慧能的有与无是相通的。治俗需要脱离俗与不俗,同样觉悟也需要脱离有无。
因此慧能用无,把神秀的有给无了,弘忍大师就用鞋把慧能的无给无了,让慧能脱离无相。
第四境界——见觉性的惠能
弘忍法师为惠能说佛法,当说到《金刚经》中,应无所住(停留)而生其心。惠能大悟。顺着弘忍法师的话说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第四个境界脱离了有无,见自本性,即见性成佛。
我们以一块透亮的美玉作比来理解上面说到的四种境界。
第一境界,众生看不明白这是好东西,因此佛利用众生的贪念添点一些众生想要的东西在上面,让众生有兴趣来追求这个东西,就在美玉上面加了灰尘,来引导众生追求这个好东西。
第二境界,神秀看到了美玉本身的纯净,看到了美玉本身的美丽,也看到执念本是灰尘,因此想要时时勤拂拭,保持美玉的完美无瑕。
第三境界,慧能看到了美玉终将陨灭归于虚无,领略到了万物本空无,但空无并不等于不存在,只是觉性没了载体,因此亦未见性。
第四境界,慧能见到这块美玉“有无”后面的觉性。觉性本没有任何形态,本自清净。它可以是美玉,可以是石头,这些外在的东西只是载体。同时这些外在的东西是因缘和合而生,其背后的觉性也不会因为美玉的有无而消失。
因此,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佛家智慧三境,能生万法。
以上为全部的解读,自觉逻辑还可以。不过要这里还是要提醒一下。
1.以逻辑来推演佛的弊端。以逻辑来推演佛,那这个佛就是人造的佛,而如果是人的思维造的佛,失去了神性的佛还是佛吗?但是如果佛经不住逻辑的检验,就不具备实操性,那人还需要佛吗?
2.本文不一定说的对,纯属个人解读。现在回看之前写的那篇,自觉有不少错漏之处,现在的这个解读,将来回看可能也是错漏百出,所以欢迎探讨。
以上为今日份思考,下次回聊。
随便看看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22佛教思想的核心戒定慧,其起源与释迦牟尼的生平及影响
- 2024-07-22佛教思想主张众生平等,业报轮回劝人弃恶从善
- 2024-07-21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及教义角度的归纳
- 2024-07-20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领略千年佛教艺术的魅力
- 2024-07-20红木家具与工艺品:北宋大才子苏东坡的佛教渊源
- 2024-07-18佛教文化中的因果定律:善良是否有回报?
- 2024-07-17七步莲花:佛陀的诞生与佛教的起源,探寻古印度的宗教奥秘
- 2024-07-17因果报应真的存在吗?心理学研究揭示行善能延长寿命
- 2024-07-17慈悲为怀与因果报应:探索佛家思想中的人生哲学
- 2024-07-15儒教、佛教、道教:三教传统宗教的特点与影响
- 2024-07-12人生迷茫时,佛教智慧能否带来解脱与快乐?
- 2024-07-05佛教养生理念与方法:修心养性,从心开始,追求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