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经语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
开经语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28 清静无欲思想。清净无欲思想是道家修行的基本准则,最宝贵的玄照妙心是在清净无欲的入定状态中建立的。老子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第37章),又说:“清静为天下正”(第45章)。老子赞同“自化”,也就是道的自化,道的自化在世人眼中显现为物化。
但自化的过程中会出现副产品,就是欲望,所以说“化而欲作”(第37章),对治欲望的是无名之朴(“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返朴归真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返朴,第二个层是归真。
返朴对治粗大欲望,归真对治细微欲望。粗大的欲望是对色声香味触法的贪欲和内心的情欲,细微的欲望是对功德的贪欲和法的贪欲。五色、五音、五味、田猎、权势、名利、情欲都是粗大的欲望,这些粗大欲望会扰乱人的内心,老子说“世人皆注其耳目”,正是此意。
但细微的欲望也会扰乱内心,只是难以觉察。居功就是对成功的贪欲,下德不失德就是对功德心的贪欲,即认为自己是真正的修行人,世人不如自己。佛教说应以三轮体空而行布施,受施者空,布施者空,布施物空,中观宗认为以如梦如幻以行布施,并把布施的功德再次布施给众生。
世人和佛教都认为布施是有功德的,老子显然也探讨了这个问题(第38章)。不居功是放弃受恩者回报自己,布施功德,回向受恩者,回向众生是指自己拒绝布施的功德,心念中没有感到自己有功德,也没有感到自己施恩与人这份功德归于众生,严遵说“德归自然”。
庄子说“相爱而不以为仁”,母亲爱孩子,但没有感到自己很辛苦,没有想到自己多么伟大。如果母亲爱孩子,并感到自己很伟大,那就是下德,不是老子所说的上德。母亲一旦生起这样的功德想,母爱的力量就削弱了,母亲很难坚持下去了。真正的慈母都是上德。
“清静为天下正”,清静心(佛教说清净心)是天下最高的法,是心灵最高的法。世人普遍处于躁动中,这种躁动必然耗尽生命的元气,最终终结生命。老子玄照妙心观知世人的生命都是因躁动提早结束,并没有尽其天年,因此必须以静对治世人的躁动。
静是老子道家的核心修法,使受到贪欲(所有的欲望本质都是贪)驱使的心主动回归静。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第26章),轻物被重物控制,轻归向与重,此理易知。
同理,躁动被静控制,必将归向于静。这个理世人不易知,但通过“重为轻根”的例证,容易明白很多。躁动是离开静,但实际上没有离开静,因为静如同重物一样无法挣脱。
圣人主动归向静,世人被动归向静,但主动与被动结果完全不同。主动归向静能够修复玄照妙心,被动归向静是耗竭的静,如同能量耗尽,不可复生。老子说:“归根曰静,是为复命”(第16章),主动的静能够复活,能够获得新生命。
静的修法无处不在。老子唯有一次直接宣说清静的修法,另二次间接宣说,这是无上密法。“致虚极,守静笃”(第16章)、“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第37章)和“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第45章)有直接的关联。
静笃和不欲以静的静就是后面的清净开经语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因为是“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这个不欲不是对色声香味触法的贪欲,而是对“无名之朴”的法的贪欲,前者为粗,后者很雅。躁胜寒是俗法,不是妙法。静胜热是妙法平淡自摄无欲故静如何体现出佛家思想,清静为天下正是无上妙法,是第一稀有妙法。
清是清澈,不染,不浊,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静是一念不起,融入虚空法界。禅宗的顿悟就是无念平淡自摄无欲故静如何体现出佛家思想,有无具不起。黄檗禅师说:“不作有见,不落有边;不作无见,不落无边”(《传法心要》)。离有得静,离无得清净,有无具离,方是无心道人。
《四十二章》说:“饭一千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心道人”。修得无念即是无心道人。《楞严经》卷六观世音菩萨修法:“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六尘空,六根空,六识空,十八界皆空。所空亦空,此时空尽,一无所有。然显出空觉相,十分灵明(空觉极圆)。空觉相再空,入不生不灭开经语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圆满的寂灭就现前了,呈现大光明,无法言说。
此时显出不可思议功德:一是超世间的圆明功德,合于佛的本觉妙心,与佛等等;二是生出六道众生对佛的悲仰心,渴望佛的慈悲、救拔。
此时的清静就是妙定,入浊而常清,观动而妙定。僧肇是老子道家和印度佛教的圆通大师,把老子的妙定融入佛教的般若,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物不迁论》)。
世人观动,圣人观静;世人观徼,圣人观妙。吹倒山岳的狂风是静止的,奔腾的江河是不流的,野外漂浮的云朵是不动的,天空的斗转星移是不旋转的。这让站在大地上的世人吃惊,以为狂论。僧肇修的是妙定,也就是清静。
这不是说否认我的肉眼看见的动,而是把我作为一个绝对观察者,把我的心移到超时空的视觉。我们在地球上待的太久了,难以入清静妙定,所以无法实证僧肇的“物不迁”的真实境界。
任何肉眼所见的动都是有限的动,但把有限放入无限之中,这个“动”等于零,庄子比喻为“藏山于天下”,任何窃贼都偷不走平淡自摄无欲故静如何体现出佛家思想,因为窃贼不能逃离天下。有限对于无限来说永远是零,人心的痛苦就是远离了无限,坠入有限。徼是有限,妙是无限。所以说静笃就是妙定,修道士入妙定就安全了,不求出离了。
如果只求徼定(有限定),那一定呆不久。世人都入妙定中,玄照妙心如如不动,世人就是大觉圣人了。铲除贪欲的细微种子,达到清静无欲的寂静地才是永恒的安定。洪波涌起,我心寂静。禅宗初祖达摩《四行观》有“无所求行”,说:“有求皆苦,无求乃安。故知无求,真为道行”。
无求无欲,无心无念,此是大安定,法喜充满,光明内照。无欲无求,心常在妙中,这就是清静为天下正。老子道家和印度修道士的修行方法非常相契。吴哥的微笑远胜过蒙娜丽莎的微笑,因为入于清静的妙定之中,永不出定,才能露出吴哥的微笑。
随便看看
- 2024-08-12中国传统文化之民间艺术剪纸:瑰宝与奇葩
- 2024-08-12剪纸: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瑰宝,民间艺术的镂空之美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10法学院党委:以党建促发展,推动学院各项工作稳步前行
- 2024-08-10第八章: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 21 世纪,依法治国和政治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9小六壬预测术:中华传统数术文化的瑰宝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760 甲子:天干地支的独特文化与计时方法
- 2024-08-05德艺文化创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审核问询函的详细内容
- 2024-08-05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 2024-08-04地方特色小吃:传承地域文化与代表当地人情风俗的美食瑰宝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4书法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中国文化的道、礼、和
- 2024-08-04少林寺 4.52 亿郑州买地,进军房地产?真相来了
- 2024-08-03海派文化新论:梳理海派文化脉络,领略独特内涵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及对企业经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