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道家思想 庄子和庄子的区别,看完你就知道了!

诸子百家道家思想 庄子和庄子的区别,看完你就知道了!

一、生平

庄子(约公元前369-约前286),名周,是战国中期宋国蒙地(今河南商丘市东北)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庄子一生隐默无闻,却著述甚丰,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老庄与孔、孟共同构成了国民精神的源头,他对老子所讲的“道”作了进一步的唯心主义说明。他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把老子辩证法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引向了相对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是非、善恶、美丑之分。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反映了没落贵族在奴隶制彻底瓦解和封建制度基本确立的情况下,对自己前途完全绝望的悲观情绪。庄子作为一个沉思默想,不求功名的隐士型思想家,他基本上没参加过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

二、所属流派

庄子继承和发展和老子的思想,属于百家争鸣中的道家一派。

道家不是道教,它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道教则是汉朝末年才兴起的。道家学派由先秦思想家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老聃,约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所开创诸子百家道家思想,并在庄子(名周,字子休,约公元前369-前286年)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后来,人们把以老子和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宗旨的学术派别通称为道家。

秦汉之际有"黄老学派",以黄帝和老子并称来说明道家源于黄帝,但那只是一种假托。就道家思想的奠基来看,道家的开山著作只能是《老子》一书,它是我国较早的一部思想深刻、独具特色的哲学经典著作。《老子》一书大约只有五千字,它围绕"道"和"德"系统地阐述了老子的思想,后来人们也习惯把它叫做《道德经》或《老子五千文》。因道家崇尚《老子》一书,西汉的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指》中开始称其为"道德家"诸子百家道家思想,《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汉书.艺文志》则正式称其为道家,并列为"九流"之一。由于道教思想的内核离不开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道家哲学的主要精神贯穿于道教之中;就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并将他的《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之一。因此,一般也把道教归入道家之列。

继老子之后,有许多学人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如杨朱、宋?、尹文、彭蒙、慎到、田骈等,他们大都游学于战国时期各学派荟萃的学术中心--齐国的稷下学宫,人们通常称其为"稷下道家"或"黄老学派"。

庄子则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最重要的人物,他集道家思想之大成,其思想体现在《庄子》这部稀有的奇书中。他以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探讨和阐述了许多深刻的道理,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人生哲学,使道家思想更加完备,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人们也把道家思想称为"老庄之学"。

三、主要思想

(一)人生观

庄子哲学是生命的哲学,它不是一种救世学说,而是一种救人的,寻求思想解脱与个性张扬的学说。

诸子百家道家思想 庄子和庄子的区别,看完你就知道了!

在人生观方面,庄子鄙弃世俗追求名誉地位,声色货利的生活,要求达到精神自由的世界。现在所谓自由,在庄子,谓之“自适”,亦谓之“适志”,庄子认为,万物间的区别与事物的成毁(存在与不存在)是相对的,都无一例外地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制约。尽管他的“逍遥游”其含义实际接近于我们常说的“绝对自由”。绝对即无条件,亦即无所依傍。这是庄子追求的人生之最高理想。但读原文可以知道,庄子认为自然万物中大至高飞几万里的鲲鹏,寿命几千年的冥灵、木椿,小至飞不过数仞的蜩与学鸠,寿命短得可怜的蟪蛄,社会上的大道德像不慕虚荣的宋莱子,可御风而行的列子,小德如“知效一宫,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人都必须依赖某种外在条件,方能有所作为,所以都称不上真正的“逍遥游”。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诸子百家道家思想 庄子和庄子的区别,看完你就知道了!,恶手待哉”,只有“无名”(不要名位)的圣人,“无功”(不要功业)的神人,“无己”(物我两忘)的至人,才能真正无所待,达到绝对自由的“逍遥游”。这种超功利,超自然的人生追求,是作者不满当时纷乱的社会,并企图摆脱现实的空想,在生活中绝对不会实现的。

庄子认为,首先要了解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不得必然的,应该“安之若命”,而不必有所爱憎喜怒于其间,这样就可以摆脱外物的干扰,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看他的文章现实的人认为,庄子纯粹在胡言乱语。而正是这些胡言乱语,却反映了他对宇宙人生的真切体验和严肃思考。刘熙载说,“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可谓道出了庄子为人的真谛。

儒家不多谈生死问题。庄子则大谈生死问题,认为对于生与死应该等量齐观,不必悦生恶死。

庄子肯定客观规律性,但是完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承认一切“事之变”都不是不得不热的,实际上只是不动情感,泰然自若,就能“自适其适”了。这种自由只是一种消极的适应而已。庄子向往自由,其实只是用虚幻的想象来安慰自己。

由人生观引申到政治方面,庄子提出了等级制度的批评,认为一切政治制度都是多余的。

(二)知识论

知识有没有用?庄子说有用,但看怎样用。对待知识的态度决定了对知识的使用效果。出自天道的态度,将使知识取得大用,如果执着于某种知识,学说(如仁义之道),那么非但无用,反而有大害。

四、主要著作

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汉书.艺文志》著录52篇。现仅存郭象编辑注释的33篇。关于《庄子》内、外、杂篇的异同诸子百家道家思想 庄子和庄子的区别,看完你就知道了!,各篇的真伪、年代,争论已久。中国学术界通行的看法是:内篇为庄子所著,外、杂篇可能掺杂了庄子门人和后学以及道家其他派别的作品。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齐物论》以齐是非、齐彼此、齐物我、齐寿夭为主要内容。《逍遥游》旨在倡导一种精神上的超现实境界。《大宗师》则以论道和论修道为主要内容。外篇《秋水》篇亦被认为最能体现庄子思想,该篇认为万物都是相对的,因而主张一切任其自然诸子百家道家思想,反对人为。杂篇中的《寓言》和《天下》两篇也很重要。前者旨在说明《庄子》表达“道”的手法;后者则阐述了先秦各学派的中心思想及其活动情况,并列举了重要的代表人物,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哲学史论文。《庄子》在魏晋时期与《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到唐代正式成为道教经典之一,称《南华真经》。《庄子》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庄子.天下》篇还保留了当时诸子学说的许多材料。《庄子》注本历来极多,今通行的主要有晋郭象《庄子注》、清末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

五、名言名句

1、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

庄子否认有神的主宰,认为万物的生长和发展,是按照客观规律进行的,自然界本身就有它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庄子认为,生者乐生恶死,死者乐死恶生,所以生不足喜,死不足悲。

六、哲学影响

庄子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潮融合儒、道,“祖述老庄”;玄学的代表人物向秀、郭象作《庄子注》;东晋南北朝盛行的佛教般若学中渗入儒、道思想,很多名儒研究庄子的思想,如支遁作《逍遥游论》,慧远早年“博综六经,尤善老庄”;宋明理学以儒为主,融合道、释。这些都反映了庄子思想的影响。玄学、佛教、道教以及宋明理学等唯心主义较多地吸取了庄子思想的消极因素,同时对其积极因素在某些方面也有发展。站在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立场上批判改造庄子哲学的杰出代表,是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他著有《庄子通》和《庄子解》,对庄子“不避是非”、“逃之空虚”等消极避世思想提出了批评,同时吸取和发挥了庄子相对主义中包含的辩证法因素。

对庄子哲学思想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庄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意识,是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也有人认为,庄子的思想代表自由农民的意识,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

七、庄子的社会影响

虽然不像儒家一样被奉为经典,但庄子却对后世的中国有着重大的影响。与儒家对官方意识形态的塑造不同,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在非官方的意识形态。许多民间的行为方式、格言据考证均源出《庄子》:

“江湖”一词是对后世中国非官方社会的概括性名词,源出《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盗亦有道”,后世非官方社会的重要行为准则,源出《庄子.外篇.?箧第十》

日本学者曾这样说,“道”是中国文化的特产,一如上帝是西洋文化的特产,他们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家以“出世”的态度去做人,任思想纵横,而又不超出伦理道德之外,自我陶醉,自我赞美,甚至用戏虐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反正在必要的时候原谅自己。有位哲人说过:“巧妙地适应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责任编辑:admin)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