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丰富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

历史悠久、丰富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

历史悠久、丰富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它以独特的东方文化内质与形态孕育了中医药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医药学一直支配着中国人养生防病治病以及生活方式,也曾给周边的民族和国家以深刻的影响,成为人类文化宝藏中的珍品。中国传统文化由道、儒、释三大学派构成历史悠久、丰富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但对中医药文化影响较深,接轨较早的当首推道家,直至近代亦有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本文仅就中医药文化与道家哲学思想之渊源作一浅探。

医道同源 双峰并峙

中国传统曾医、道并称,两家学术体系形成时期相近,都以阴阳、五行、精气三大哲学概念作为理论基石,有相通的语言文化,所探索的都是人体科学,医家侧重于防病治病以求延年益寿,而道家则以修炼成仙为最高境界。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文化之渊薮,其问世,结束了我们祖先医疗保健的原始状态,肇端了文明教化社会风尚。其成书,绝非孤立的文化现象,是优秀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先秦时期,最有影响的两位思想大家是老子和孔子,他们是同时代人,老子著《道德经》,开创了道家学派,孔子言论集为《论语》,开创了儒家学派,从此,百家诸子,竞相争鸣,相攻相辅而实相生,开后世思想文化之先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孔子还著有《易大传》,都是先秦最重要的哲学著作。

《黄帝内经》开篇之作即是《素问·上古天真论》,首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形与神俱”,“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以及“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淳德全道”,“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的上古、中古时期的“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的四种养生方法所能达到的修养境界,其思想理论基本来源于道家,同《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至虚极,守静笃”,“和其光,同其尘”,“专气致柔”,“涤除玄览”,“见素抱朴道家哲学思想精华,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以及“归根曰静,静曰復命”等养生思想是相一致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论述养生要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保持同步,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从而达到《庄子》主张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理想境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经旨认为阴阳为天地之大道,万类之主宰,变化之本源,道之所处。言“道”者,是《老子》所言之“道可道,非常道”之具体阐述,都认识到“道”是天地之本源,众妙之门,不具有任何质的规定性,具有神秘的精神实体,故曰“神明之府”,一切事物发展变化都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故又曰“万物之纲纪”。

以上三篇奠基之作,如“三生万物”一样道家哲学思想精华,使《黄帝内经》成为鸿篇巨制,内容丰富,大到无外,小到无内,包罗万有。由《素问》和《灵枢》两部组成,乃一分为二之义也,各九卷,合为十八卷,分为八十一篇,二九者,如《老子》上为《道经》下为《德经》之分也,九九之数恰同《老子》八十一章相合,正所谓大道无心,妙合其趣也。由此看出,《黄帝内经》与《老子》不仅在内容上相仿佛,而且在形式上亦相近似,这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说文》释“一”曰:“惟出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一”,代表宇宙未分之先历史悠久、丰富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一气混茫状态。《四圣心源·阴阳变化》说:“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生,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伏羲八卦以一阳爻开天,《老子》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清,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一”即是道的别称。其义大矣哉!一与二相生,产生三,如天与地,阴与阳,水与火,日与月,男与女等,皆由一与二相生,相对而发生变化。天地交泰,风调雨顺,阴阳相抱,化生万物,水火既济,六气和平,日月相推,光耀宇宙,男女媾精,繁衍人类等,所谓:“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常清静经》)

道家常用“混元”、“空洞”、“混沌”、“劫运”等表示宇宙发展的各个阶段的自然现象,《云笈七笺·卷二·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解释:“混元”是“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元气运行,而后天地立;“空洞”是渺莽之内,幽冥之外,生元气的地方。生乎太无,太无变而三气明焉。三气混沌,生于太虚而玄洞,立洞而立无,因无而生有,因有而立空,因空无之化,虚生自生。上气曰始,中气曰元,下气曰玄。玄气所生出乎空,元气所生出乎洞,始气所生出乎元。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者化生以致九,真气清成天,滓凝成地,中气为和以成于人。三气分判,万化禀生,日月列照,五宿焕明。

《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三,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阴阳之变化有一到三,由三到万,由万到不可胜数,构成宇宙之万事万物,从有限到无限,从无限到有限,医、道两家就是这样循环往复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空谷足音,跫然色喜。

历史悠久、丰富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

三纲既分 始有天地

道经中关于“三”、“九”的思想,在《黄帝内经》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运用天人相应的理论阐释人的生理功能。《素问·三部九候论》明确提出了“三”与“九”的问题,作为“三部九候”脉诊的理论依据。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就是说根本数字是一,终止于九,再加一为十,又是新单位一的开始,故又称“终始”。天地人为三才,各有三部,因而终于九,上应天象列宿所当之分野,下应洪范九畴,中应人之九脏、九窍、以此为基础,应用于脉诊。“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生死,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帝曰:何为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直而导之,乃以为真”。“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运用类比的方法在医学上的具体描述,“三部九候”脉法留下了道家关于“三”的哲学概念。《太上老君开天经》曰:“清浊剖判,溟涬鸿濛,置立形象。清气上为天,浊气下为地。三纲既分,从始有天地,犹未有日月。天欲化物,无方可变,便乃置生日月在其中,下照暗冥”。

医道同源 天人相应

历史悠久、丰富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

天人相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论范式,是先哲的宇宙观,医、道两家在天人相应理论上有相同的论述。

医家认为人为天地之中气,生长壮老已莫不与自然息息相通,《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其生五”者,乃木火土金水生人之肝心脾肺肾也,“其气三”者,即天地人三才之气也,人之养生防病都不可违背这一自然法则,故训戒“此寿命之本也”。《淮南子·精神训》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四肢,五脏,九窍,三百六十五节。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故胆为云,肺为气,肝为风,肾为雨,脾为雷,以与天地相参也,而心为之主。”又曰:“蚑行喙息,莫贵于人,孔窍肢体,皆通于天;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此处皆通于天。”《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道家哲学思想精华,终而复始,为万物之父母。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十二”是相对的中间数,隐含“三”、“九”于内。《黄帝内经》在道家思想影响下,对天人相应的原理运用得十分典型,大到天地,小到人体孔窍毫毛,无不与宇宙演化生成论相类比,所谓天人一理,人身一太极也。

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宇宙演化论和天人相应论,到五运六气七篇大论的问世,形成更加抽象奥妙的论述,亦更体现道家思想了。《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此节经文与《太上老君开天经》的内容十分接近,都是描述开天辟地时的景象。太虚寥廓,无边无际,乾元健运不息,万物资始发育,五运真灵之气为众妙之门。九星悬朗于上,七曜周旋其间。坤厚载物,“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天覆地载,生生化化不息,百品庶物咸章。

医道双修 同源异流

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医、道两家互通有无,医中涵道,道中蕴医,使各自的理论范式日臻完善,医、道双修之士代有传人。如东汉之魏伯阳,晋之葛洪,梁之陶弘景;唐之杨上善、王冰;明之孙一奎、赵献可,清之黄元御等,对医、道两家功夫造诣殊深。

东汉魏伯阳撰著的《周易参同契》将大易、黄老、炉火三家理法融合于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炼丹修仙术的道家经典,被后世奉作“万古丹经王”,用来揭示人体真元之气的运行规律,对启发医家认识人体奥秘,指导摄生防病以求难老是不可多得的经典著作。如阐发宇宙生命起源时说:“日含五行精,月受六律纪。五六三十度,度竟复更始。”“穷神以知化,阳往则阴来。辐辏而轮转,出入更卷舒。易有三百八十四爻,据爻摘符。符谓六十四卦,晦至朔旦,震来受符。当斯之际,天地媾其精,日月相探持。雄阳播玄施,雌阳化黄包。混沌相交接,相与树根基。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众夫蹈以出,蠕动莫不由”。用诗的语言描述了道家金液还丹之术取法于天地大象,合阴阳日月精气而成。“阴阳精气,出入卷舒,昼夜循环,周而复始。约六十四卦,依三百八十四爻,据爻摘符。火随进退,阴来阳往,阳伏阴施。东西之气相交,夫妇之情相契。当斯之际,震来受符,天地媾其精神,日月合其魂魄。混沌者,神室象鸡子两弦,相合如混沌也。阳龙阴虎,在混沌中相承交感之气,树立根基,以养鄞鄂,以致凝神成躯,终为精物。鼎室中自是一番天地,凡关蠕动之物莫不由之也……鼎中造化,一一明象,天地运动,发生万类”。这是我国古代最早提出来的关于宇宙生命起源的学说。

清代医家黄元御在《素灵微蕴·胎化解》论述人体生命构成时说:“两精相搏,合而成形,未形之先,爰有祖气,人以气化,而不以精化也。精如果中之仁,气如仁中之生意,仁得土气,生意为芽,芽生而仁腐,故精不能生,所以生人者,精中之气也。”“男子应坎,外阴而内阳,女子象离,外阳而内阴,男以坎交,女以离应,离中之阴,是谓丁火,坎中之阳,是为壬水,阳奇而施,阴偶而承,丁壬妙合,凝结而成”。“气以煦之,血以濡之,日迁月化,潜滋默长,形完气足,十月而生,乃成为人”。这是医家对人类生命起源的认识。

深入探讨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关系,对揭示宇宙及人类奥秘,丰富中医学术理论,提高中医防病治病功能,加速医药文化走向世界,不仅有历史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