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哲学基础有祖国传统养生之道——“清调补”

1.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哲学基础有祖国传统养生之道——“清调补”

1.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哲学基础有

祖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奥秘 ?祖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与其他生物一样,都离不开生、长、壮、老、死的自然规律,但人为的力量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延缓衰老,以至避免夭亡,其关键就在于积极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曾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也就是说没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若已经得病则应尽早治疗 ,阻断疾病的发展,善于养生的人,常先处理没有发病时的隐患,驱除潜伏于体内外的种种危险因素。?祖国医学以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全身各系统组织的协调统一,以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的理论为主导思想,认为人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防变“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判断,来探索生命的奥秘。

祖国传统养生之道——“清调补” ?健康就是长寿的基础,而健康是指体内没有对身体有害的物质与毒素存在。目前人们把人群分为三类,一类是健康者占有5%,一类是患者占有15%,而约80%的人群是亚健康人群,这种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就是没有发病前时常体内有所隐患,却无大碍的危险状态,在这个时期人们需要的是清、调、补,清理脾胃肠道;调节气血阴阳;补充营养不足;从而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阴阳平衡的失调会影响脏腑功能紊乱,如果有一个脏器受损,其他的脏器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人体平衡的失调,因此要提早清理体内不利因素,调节平衡、补充营养,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和抗病能力,而邪气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当病邪作用于人体,正气奋力抗邪,引起邪正相争,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或使脏腑功能失常,气血运行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若正气强盛,邪气消退,则疾病趋于好转、痊愈。若正气虚弱,邪气强盛,则疾病日趋严重,甚至恶化、衰亡。

养生文化 ‘天人相应’ ?由此可见人们在平时的养生保健是何等的重要,往往致病因素已在体内潜伏而未发病的状态下,很容易忽视,认为自己处在健康状态,谁知身体犹如大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有把潜伏病灶祛除,才不至于身体受损,而人们往往是得到疾病的信息后才开始补救,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想体质犹如冰块般坚实,必须平时注重保养、保健,而在遇到流行病灾时,就可轻松避过了,那么在平时应该如何保健养生呢?首先要明白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要靠阴阳五行的作用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在不同的时节、地域、时间的状态下要有不同方法进行调补,方能达到“天人相应”。阴阳五行与自然界的对立统一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阴阳,有“孤阴不长,独阳不生”的道理之说,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

阴和阳代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物质属性,人与自然都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不可分隔,木曰曲直升发、条达通畅而为阳,水曰润下而为阴,火曰炎上而为阳等等,而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如水润下为阴而水面为阳水底为阴,这说明阴阳五行对立统一的整体观念思想,人与自然都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而孳生、衰亡。犹如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在阴阳平衡的状态下,相互资生、相互助长身强体壮延年益寿,而任何一个脏器受到影响都会累及其他的脏器阴阳说是道家思想吗,与五脏相表里的六腑----胆、大肠、胃、小肠、膀胱、三焦,也同样受累。

阴阳五行与‘清调补’?祖国传统医学的五行所谓‘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质,它所相对应的则是自然界中的‘春夏中秋冬’,而对于人体来说则是‘肝心脾肺肾’,我们应采取的相应的措施“清、调、补,以维持人体、生态、自然的的平衡。当今社会环境污染严重,人食五谷杂粮难免吸收一些有害物质,而使身体受到侵害,因此首先伤害到的是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持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

而先天之元气(肾气)充足与否要看脾胃功能有无伤害,人体所需的能量是靠脾胃吸收、运化、输送到全身,然后调心肝肺之气血,补充肾之元气,预防病害侵入。?通过五脏六腑与形体诸窍的联系,与精神活动的关系,来沟通 体内外环境之间的联系,维持其相对的平衡协调,五行以生克来调节体内脏器而达平衡,就五行而论可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木火土金水与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季春夏长夏(中)秋冬;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泪汗涎涕唾等等。

?这些人与自然的现象为我们养生保健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在了解五行与自然界的关系后,可分析可能发生的疾病,因而。

2.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哪些主要的养生思想

中国古代的养生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因此不同的哲学主张造就了不同的养生思想,主要有道、儒、释等不同流派之分。

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提出的,其基本主张是“道”为世界的本原,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 “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

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道家的哲学思想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道家养生思想。

道家养生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重视养性,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应遵循自然规律,不悖天地之理,如此才能健康长寿。 由于婴儿的状态最接近自然,因此老子提出返璞归真的主张,把婴儿推为“至朴“、“至真”的理想标准,强调养生应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二为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主张顺其自然,避免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己”、“绝对逍遥”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 此外,道家的养生思想还强调“清静虚无”和“形神兼养”,主张无欲无求以养护心神,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这些养生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1.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哲学基础有祖国传统养生之道——“清调补” ,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养生理论。 儒家的养生思想主要来源于儒家学说,其基本理念为修身养性、中庸平和、注重食养、人有所好。

儒家养生思想的核心是修身养性,提倡“仁德”和“孝道”。儒家宣扬“仁”的学说,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引出了“仁者寿”、“孝者寿”的概念。

“仁”和“孝”都是修身养性的结果,仁德至孝之人大都乐观豁达,心胸开阔,思想积极,没有忧愁,身心皆处于平衡状态,故能长寿。 其次,中庸之道主张勤俭节用,克己复礼,其核心在“和”。

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后来“和为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孟子和荀子都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和”的思想。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到西汉时,董仲舒将中庸思想与养生结合起来,提出“循天之道以养其身;中者,天地之所始终;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强调养气中和,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养生学的基调。

同时,孔子还提出“君子三戒”,即“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强调了不同年龄段的养生要点。 第三,儒家养生思想的另一亮点是对于食疗养生的重视,并首次提出了注意饮食卫生的观点。

《论语?乡党》中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强调精细饮食。《礼记?内则》曰:“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甘滑”,则强调饮食应顺应四时变化,这样才有利于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孔子还提出关注饮食卫生的观点,他指出:“食馐而愒,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并要求“食不语,寝不言”,这些都对后世的养生思想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一直指导着中国养生学的发展。 第四,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做到“人有所好”,也是儒家养生思想的基本要求。

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消除烦恼,有利于延年益寿。孔子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教育,要求他们在学习诗、书的同时,要多参加课外活动阴阳说是道家思想吗,培养业佘爱好。

佛家养生思想的核心是“净心”,通过养心从而养神,心无旁骛,自然诸念皆平,身体健康,因此佛家讲究清修,注意调理人与自然、社会的“互存关系”,十分重视环境的作用。 佛教寺院选址多为环山傍水、山清水秀之处,就是这个原因。

寺院既是佛教修行之所,又是养性净心的地方。佛家在修行方法上也注重养生,比如坐禅就有调身、调气、息心的作用,佛门武术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此外,佛教的很多戒律要求修行之人节制和约束自己在酒、色、食、财诸方面的欲念,从而专心修禅,这种思想融入养生学后,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养生学“固精”、“节欲”、“养神”等内容。

3.请问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含义

祖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4.中国传统养生文化

祖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奥秘 ?祖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与其他生物一样,都离不开生、长、壮、老、死的自然规律,但人为的力量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延缓衰老,以至避免夭亡,其关键就在于积极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曾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也就是说没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若已经得病则应尽早治疗 ,阻断疾病的发展,善于养生的人,常先处理没有发病时的隐患,驱除潜伏于体内外的种种危险因素。?祖国医学以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全身各系统组织的协调统一,以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的理论为主导思想,认为人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防变“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阴阳说是道家思想吗,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判断,来探索生命的奥秘。

祖国传统养生之道——“清调补” ?健康就是长寿的基础,而健康是指体内没有对身体有害的物质与毒素存在。目前人们把人群分为三类,一类是健康者占有5%,一类是患者占有15%,而约80%的人群是亚健康人群,这种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就是没有发病前时常体内有所隐患,却无大碍的危险状态,在这个时期人们需要的是清、调、补,清理脾胃肠道;调节气血阴阳;补充营养不足;从而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阴阳平衡的失调会影响脏腑功能紊乱,如果有一个脏器受损,其他的脏器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人体平衡的失调,因此要提早清理体内不利因素,调节平衡、补充营养,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和抗病能力,而邪气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当病邪作用于人体,正气奋力抗邪,引起邪正相争,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或使脏腑功能失常,气血运行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若正气强盛,邪气消退,则疾病趋于好转、痊愈。若正气虚弱,邪气强盛,则疾病日趋严重,甚至恶化、衰亡。

养生文化 ‘天人相应’ ?由此可见人们在平时的养生保健是何等的重要,往往致病因素已在体内潜伏而未发病的状态下,很容易忽视,认为自己处在健康状态,谁知身体犹如大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有把潜伏病灶祛除,才不至于身体受损,而人们往往是得到疾病的信息后才开始补救,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想体质犹如冰块般坚实,必须平时注重保养、保健,而在遇到流行病灾时,就可轻松避过了,那么在平时应该如何保健养生呢?首先要明白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要靠阴阳五行的作用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在不同的时节、地域、时间的状态下要有不同方法进行调补,方能达到“天人相应”。阴阳五行与自然界的对立统一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阴阳,有“孤阴不长,独阳不生”的道理之说,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

阴和阳代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物质属性,人与自然都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不可分隔,木曰曲直升发、条达通畅而为阳,水曰润下而为阴1.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哲学基础有祖国传统养生之道——“清调补” ,火曰炎上而为阳等等,而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如水润下为阴而水面为阳水底为阴,这说明阴阳五行对立统一的整体观念思想,人与自然都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而孳生、衰亡。犹如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在阴阳平衡的状态下,相互资生、相互助长身强体壮延年益寿,而任何一个脏器受到影响都会累及其他的脏器,与五脏相表里的六腑----胆、大肠、胃、小肠、膀胱、三焦,也同样受累。

阴阳五行与‘清调补’?祖国传统医学的五行所谓‘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质,它所相对应的则是自然界中的‘春夏中秋冬’,而对于人体来说则是‘肝心脾肺肾’,我们应采取的相应的措施“清、调、补,以维持人体、生态、自然的的平衡。当今社会环境污染严重,人食五谷杂粮难免吸收一些有害物质,而使身体受到侵害,因此首先伤害到的是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持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

而先天之元气(肾气)充足与否要看脾胃功能有无伤害,人体所需的能量是靠脾胃吸收、运化、输送到全身,然后调心肝肺之气血,补充肾之元气,预防病害侵入。?通过五脏六腑与形体诸窍的联系,与精神活动的关系,来沟通 体内外环境之间的联系,维持其相对的平衡协调,五行以生克来调节体内脏器而达平衡,就五行而论可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木火土金水与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季春夏长夏(中)秋冬;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泪汗涎涕唾等等。

?这些人与自然的现象为我们养生保健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在了解五行与自然界的关系后,可分析可能发生的疾病,因而。

5.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到的养生先养心是从哪六个方面入手

数千年的中医药发展史,记录着无数先辈前贤对养生保健及延年益寿的丰富经验和学术成就。纵观历代中医文献及养生专著的有关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养生理念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

1.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哲学基础有祖国传统养生之道——“清调补”

天人相应

《老子》所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了人处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活动与宇宙自然密切相关。《黄帝内经》沿袭这一思想,视天人相应为养生的最高境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专篇讨论四季养生调神的具体内容,对起卧、穿戴、饮食、情志、运动等均有明确提示,如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其意为:春季推陈出新,万物欣欣向荣,应之人体,适当晚卧早起,晨练散步于庭院,披散头发,松缓形体,令情志得以畅达,其时多思生存而勿想消亡,多思给予而勿想掠夺,多思奖赏而勿想惩罚,惟有如此,才是符合春气生发的养生之道。

动静相宜

动者属阳,静者属阴,动静相宜,阴阳协调,是生命变化的内在依据,也是养生保健的基本理念。兴奋与抑制、清醒与睡眠、运动与静止、分化与合成等,均与阴阳动静协调有关。诚如明代医家张景岳《类经图翼·医翼》所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

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论述养生动静观之卓有见地者,当推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废然无动而静,阴恶从生哉?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由辟而阖,皆动也”(《思问录·内篇》)。笔者以为,形需常动,神须恒静,形动神静,分而若一。

形神共养

形与神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观念,也可用其对人体生命运动进行高度概括。形,即为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及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神,即指情志、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以及生命运动的外部表现。

形神共养,是指养生既要注重养形,亦须强调养神,且养神先于养形,即所谓“养生先养心”。中医学素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说,强调“神”的健旺畅达是身体健康的必要保证,“神”的活动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大体而言,养生应动静相济,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者为健,静者为康,形神合一,尽终天年。

中医传统养生保健的具体内涵

养生范围广阔,内容众多。就精神养生、起居养生、饮食养生、房事养生及娱乐养生等内容简述如下。

精神养生

1.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哲学基础有祖国传统养生之道——“清调补”

其是指通过主动地修德、调志、节欲等多种途径,保全精神健康,达到形神合一的养生方法。

修德怡神

注重修德之人,行事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开朗,如此则情志怡然安宁,气血和调,脏腑功能平稳,形与神俱,可得天年。大德必得其寿,孔子有“知者乐,仁者寿”之论,民间有“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之语,均应成为养生箴言。

有学者经研究认为,有道德修养的人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相对稳定,体内的酶和一些胆碱等活性物质分泌正常,脑中激素的释放增多,强化神经活动,有助于延缓衰老,有利于健康长寿。修德怡神,是养生延年的重要方法,历来受到养生家的高度重视,凡养生有道之人,均将其列为摄生首务。诚如唐代医家孙思邈所言:“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调志摄神

人的情志活动是对外界刺激的反映,喜怒哀乐在所难免。但若情志放纵偏激,极易影响人体气机,轻则引起功能失调,重则导致疾病发生,故而通过主动地控制和调节情志活动,避免产生反常或不良的情绪状态,可达到宁心摄神、健康长寿的目的。

现代研究也证实,长期的精神紧张、情绪焦虑、心理压力过重,可以直接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而容易出现精神疲乏,失眠多梦,烘热冒汗,烦躁不宁,情志抑郁,食欲减退,性欲冷漠,心悸怔忡,若经久不已,甚至可诱发癌症。古今养生家所倡导的情志转移法、暗示法、开导法、节制法、疏泄法等,均为畅志舒情、愉悦心神的有效方法。但愿诸君从养生保健角度出发,天天保持好心情。

人生在世,孰能无欲。但人之欲望,永无满足,这是普通的心理状态。要养生保健,就必须节制欲望,诚能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素问·上古天真论》)。若能如此,可谓养生修心之高人矣。

俗话说:“妄想一病,神仙难医。”因欲壑难填,终日忧心忡忡、胡思乱想,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便会严重影响人体脏腑组织以及气血阴阳的功能活动,而损害身心健康。《道德经》指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要想清心寡欲、静养心神,就应自觉地、尽力地做到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妄想、去妒忌

6.各位侠士

您知道神医扁鹊吧,传说扁鹊亲口所言其有两位兄长,医术全都在他之上。二哥能够在人出现不适和小疾的时候就把人调理好,避免将来生大病;大哥比二哥还高明,是在人健康的时候能够看出其年老时容易生什麽病,然后告诉大家平时该吃些什麽食物,避免什麽活动,使大家减少发病的机会。

古代医书和许多经典里告诫后人的话都是祖先的经验,现在我们自己糟蹋自己,不继承国学精华,所以今天又无理又没文化又不会养生。

中医养生,三教养心,诸子治世,发财之道么。大家可以学习财神范蠡。

祝您吉祥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养生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