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养生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主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强调“仁者寿”,即重视养性,从精神层面上注重养生,古人之“养性”和当下“修身”相结合,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儒家强调“格致诚正”与“内圣外王”,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关怀意义,与中医学“形神一体”的身心关系认识一脉相承。
•儒家强调入世,即自强不息,当动则动,当止则止,将个人的养生同积极入世、服务社会联系起来,这是儒家养生观的优势。
•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铸造现代正确养生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当今社会上正在兴起一股养生热潮儒家养生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主流,对于养生的关注,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物质文明繁荣进步,健康和生命质量越来越受重视的结果。然而,目前民众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体育锻炼、气功导引、按摩推拿、艾灸足疗、保健药品、食疗膏方等具体行为之中。虽然这些方法也会起到一定的养生作用,但上述做法多属于修身的范畴,并不强调精神层面,尚没有触碰到思想灵魂的深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强调“仁者寿”,即重视养性,从精神层面上注重养生,古人之养性和当下修身相结合,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儒家养生思想源远流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思想虽最终合流,但各有千秋,其中儒家文化长期作为中华文化的正统主流。
儒家思想自西汉以来因官方的肯定和推广,在文化的诸多分支之中,如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医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全面的渗透和贯彻。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被广为传播,被后世誉为“大成至圣先师”。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最重要的道德范畴,是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孔子用“仁”为核心,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儒家独特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悌、忠、恕、礼、智、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成为中国儒家的最高精神追求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核心表述,在儒家看来,一个真正的仁者,仰不愧天,俯不愧地,中不愧人,所以能与自然和社会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内心必是安定从容的,孔子由此提出了 “仁者寿”的著名命题,从哲学高度提出道德与健康之间关系的论断。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问之最大特点乃在平实,并不脱离生活,在他的学说中,仁既是一个人能够立言立功,泽及他人的内在标准,同时也是个人获得健康与长寿的品质要求,是可以自利利他的至上法则,这种理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观念,无数儒家学人虽并不刻意养生,但却获得健康高寿的例子不胜枚举儒家养生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主流,正是这些传统养生智慧的有力例证。
儒家思想与中医养生观一脉相承
中医学是中华文化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分支,整个中医理论体系可分为养生预防与疾病治疗两大部分,中医学理论强调身心合一,内外一体,是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和谐统一。《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与先秦诸子思想关系密切,其理论起源深受先秦道家、儒家、兵家、阴阳家等的思想影响。汉代之后,儒学大兴,其后的诸多中医巨匠皆出自于儒家。北宋范仲淹“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名言既出,济世活人成为仕途不进儒家学子的首选,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就有《儒门事亲》一书,其中提到,“唯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随着援儒入医成为当时的历史潮流,儒家的思想被广泛应用在中医学中。
儒家强调“格致诚正”与“内圣外王”,形成了“心—身—家—国”的统一观,这种观念大则用于治国,小则用于治身,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关怀意义。“仁者寿”观念是儒家养生健康观的高度总结,与中医学“形神一体”的身心关系认识一脉相承,即强调身心的相互影响,协调统一,认为人的内心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这种由内及外,由心及身,由仁及寿的健康养生观在《黄帝内经》及其后的医学著作中颇多体现。《黄帝内经》中传递的养生思想是,圣人怀仁,并不必远离社会事务,并不刻意养生而能寿康的明确表达。《素问·举痛论》中列举了“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五种情志过极造成的气机逆乱,这是从反面对心理因素造成疾病的高度总结。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绝大多数疾病都可以追根溯源找到心理失衡的因素。
纵观历代著名医家,皆秉承“医乃仁术”的观念,治病施药,救人苦厄,相对于所处年代的平均年龄,医家多比较长寿,如唐代王焘终年85岁;金元医家刘完素80岁;元代医家朱丹溪77岁;明代医家孙一奎97岁、张景岳77岁;当代国医大师裘沛然高寿97岁,朱良春98岁,干祖望104岁,这除了因为他们深通医理外,与其长年行仁术不无关系,更是“仁者寿”理论的生动体现。
儒家养生观对现代社会意义重大
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关系到民心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养老产业正日益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养生也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
目前社会上大家关注的养生焦点多在于运动、药物、食疗等,很少有从文化、心理、人格塑造角度进行关注。当代著名哲学家、北大哲学系楼宇烈先生曾将养生分为三类:生理养生、心理养生与哲理养生。哲理养生是最高层次,智慧是照明黑暗的唯一法宝,明理可从根本上祛除诸多病因。北大哲学系又被人称为“长寿系”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核心表述,90岁以上学者占1/4,85岁以上的占1/2,如同“知易者不占”一样,真正懂得养生的人,生活中根本看不到养生的迹象。可见由内做养生功夫,要比从外做重要得多。儒家思想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从“仁者寿”思想入手,更容易激活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建立起内外一体、形神双养的健康养生观。
道家强调无为,佛家强调出世,佛道二家养生思想,易导致脱离现实的流弊。儒家强调入世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核心表述,即自强不息,当动则动,当止则止,将个人的养生同积极入世、服务社会联系起来,这是儒家养生观的优势。只有深入理解和挖掘儒家典籍,才能使现代养生思想更加丰满全面,充满生机活力。发掘整理儒家的养生观,实现天地人和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双赢,正是“仁者寿”字面之外所蕴含的更大意义。
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养生智慧
就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对于儒家思想的内涵与外延在中医理论中的具体体现,以及“仁者寿”思想贯穿于中医养生理论中的相关历史文献的系统整理鲜有触及,在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不足10篇,相关学术专著尚属空白。在仅有的几篇文章中,与中医养生理论相关的又只有3~5篇。很少有研究从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的高度论述养生观,更没有将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哲学部分,一以贯之地运用于中医学养生理论的研究。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医学也有深深的传统文化属性,二者同根同源,都强调精神内守、以内养外,追求身心和谐,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强身健体的目的。所以,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理解中医养生思想乃至整个中医理论与传统儒家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重塑现代正确养生观、让传统文化的智慧惠及人民大众具有积极的意义。
随便看看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 2024-07-2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玄学
- 2024-07-24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完整思想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
- 2024-07-23朱光潜的移花接木:道家还是儒家?克罗齐美学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对接
- 2024-07-22人生如书,少年读儒家,中年读道家,老年读佛家,领悟不同阶段的智慧
- 2024-07-21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主旨与做人标准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