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儒、道家社会治理思想对国家治理的启示

探索儒、道家社会治理思想对国家治理的启示

This work is under the (CC BY 4.0).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观点:“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1] 儒、道家思想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宝道家思想对治理国家有什么意义,其社会治理思想在历朝历代国家统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当前国家治理仍有积极启示。因此,探索和学习儒家与道家社会治理思想,从中汲取博大而精深的智慧,对于推进当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儒家:为政以德,仁政爱民

2.1. 德治:治理社会的基本思路

儒家在社会治理方面主张“德治”,这是儒家治理社会的基本思路。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古人认为北极星所处的北天极是天的正中心,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政者以道德原则来治理国家,便会赢得百姓的拥护。强调了以德行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德治”具体表现为不主张严刑峻法,反对残杀。孔子认为心地善良的人统治国家长久相继,可以感化残暴杀伐的人,减少犯罪行为,继而废除死刑。这是儒家反对残暴行为的具体论述。

另一方面,“为政以德”需要从自身做起。对统治者而言,管理政事的首要前提是端正自身的行为举止,上梁正则下梁不歪,故应主动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素质提升,发挥道德示范作用,严于律己,身正民行,上感下化,才能“润物细无声”地治理社会。

2.2. 仁治:安邦治国的重要法宝

“仁政爱民”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这是安邦治国的重要法宝。孟子继承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并进一步发展,明确提出“仁政”的主张,颁布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施政纲领,体现出“信民”、“富民”、“爱民”等思想。

“信民”,即取信于民,信民才能治民。“民无信而不立”,为政者应重视民众信任。《孟子·梁惠王上》中“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2] 表明了为政者推行仁政方能深得民心。

“富民”,即只有人民富裕起来才能巩固统治。孟子推行“制民之产”探索儒、道家社会治理思想对国家治理的启示,主张恢复井田制,提出“民有恒产”的观点;荀子则反对平均主义,认为“有分”能防乱。《孟子·梁惠王上》中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此句形象地描述了“制民之产”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此外,荀子主张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满足弱势群体生存需要的针对性措施,如给农民分配土地、减免税赋、进行社会救助等。

“爱民”,即为政者节省用度,与民同乐。《荀子·王制》中“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 [3] 揭示出“民众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理思想,表明为政者应敬重民众的力量,时刻对百姓心怀同情与关爱。

2.3. 礼治:教化民众的具体方法

“礼治”是以礼为主,礼法结合的治理思想,是儒家教化民众的具体方法。儒家通过推行礼教来追寻上下有序、和谐共处的理想社会。首先,自孔子起,儒家把“礼治”思想作为其政治思想。孔子强调民众应将合乎礼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指出井然有序的社会结构应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次,荀子继承和发展孔孟礼治学说,提出隆礼重法、礼法并用的思想主张。《荀子·君道》中“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表明尊崇礼仪,健全法制,才能安邦定国。礼不仅是规范社会存在和道德行为的根本制度,其也对民众起着教化的作用,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3. 道家:无为而治,以民为本

3.1. 无为而治:道的本质特征

“无为而治”是道的本质特征和根本思想。道家主张“道”是万物本源,认为道是潜移默化的、而非显性化的。正所谓“道法自然”,即自然而然、顺势而为,顺道行道才是正道。

“无为而治”具体要求为:一方面,为政者应秉持简政放权的治理原则;另一方面,为政者自身应保持清心寡欲。简政放权,则要求为政者应减少治理相关的规章制度,减少任意的行政干预,向其治理对象适度放权。老子强调为政者无为,则百姓就自然顺化,以统治者的“无为”达到真正的有为。老子还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形象生动地比喻出治国理政应遵循规律,不可随意折腾或强作妄为,要有审慎负责的严谨态度。

3.2. 以民为本:治国安民的首要原则

“以民为本”是道家治国安邦的首要治理原则。民本思想不同于君本、官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富国富民、崇俭去奢。

顺应民心,尊重民意。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4] , p. 88)其中“圣人”则代表老子理想的统治者,他认为统治者不能以自我意志为中心,要以百姓的意愿为意愿。

富国富民,崇俭去奢。在道家看来,人民富则国家富,人民富则国家安,人民富则国家强。只有切实解决好民众的温饱问题,安定民生,才能从源头上减少偷盗违法行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此外,老子认为“俭,故能广。”统治者必须恪守俭德,节制物欲,杜绝奢靡之风,才能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3.3. 老子“非战”:安定社会的思想主张

“非战”即反对不义之战,是道家老子安定社会的思想主张。老子同情社会弱势群体,强烈反对横征暴敛、残酷统治。他认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4] , p. 54)统治者应谨慎使用强权兵力来统治国家,应遵循“道”的原则。老子还提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4] , p. 56),表明不到万不得已时不得与民众兵戎相见,否则必然会得到报应。这些论述都鲜明阐释了老子反对不义之战、希望民众和平自由的思想主张。

4. 儒家与道家社会治理思想的比较

4.1. 治理理念不同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社会治理方面总体上是以“德”为核心,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国。“为政以德”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方略,不可片面理解为“道德教化”。它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涵,包含爱民济众、富民固邦、有教无类,是儒家认为治理社会的基本思路。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则离不开“无为”二字。“无”本身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不仅创造了万事万物探索儒、道家社会治理思想对国家治理的启示,而且作用于万事万物。道家认为采用“无为而治”的方式治理社会,可以净化人民的思想,顺应自然规律,维护社会稳定 [5] 。

4.2. 治理方法不同

儒家强调的“德治”要求统治者从“正名”、“正己”和“唯贤”三个方面去实现。具体表现为遵循纲常伦理,端正自身行为,善用贤能,不主张严刑峻法,反对残杀,以良好的德行感化社会并达到治理的目的。道家所倡导的“无为而治”思想则要求统治者按照其本性自由发展,充分尊重和自觉运用执政规律,不随意颁布政令,不可肆意妄为。

4.3. 教化民众的内涵不同

儒家思想重仁德、重孝悌、讲忠信,推崇“礼治”为具体教化民众的方法,即通过推行礼教来追寻上下有序、和谐共处的理想社会道家思想对治理国家有什么意义,以礼为主,礼法结合。而道家思想重质朴、轻名利,以民为本,顺应民意,要求统治者同样节制私欲,谨慎使用强权或残暴的统治手段来统治民众 [6] 。

5. 儒家与道家社会治理思想的现实启示

2022年10月16日,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道家思想对治理国家有什么意义,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7] 中华儒家与道家社会治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与古代国家治理实践相结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这些宝贵思想对于今天我国社会治理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

5.1. 坚持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儒家“仁政爱民”思想和道家“以民为本”原则告诉我们:国家和社会治理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即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22年10月23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8] 在社会治理上,第一,我们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人民群众,紧抓人民最现实最急切的问题,从分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卫生健康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多方面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完善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建立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坚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我们要积极发挥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社会治理不应强权命令,应集思广益,听取人民意愿,依靠人民智慧,接受人民监督和评判,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惠及全社会人民。

5.2. “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在治国理政的方法上,儒家主张以德治为基础,礼法结合,黄老道家注重先德后刑,“信赏必罚”。因此可以吸收儒道两家德法兼济的思想,将“德治”和“法治”紧密结合起来,互促互进、相辅相成。第一,我们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民的生活点滴中,同时注重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通过人民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来提升人民道德素养,在潜移默化中促进社会治理。第二,我们要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引导全民知懂用统一,在科学严密的法治体系中填充优秀道德思想,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来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5.3. 尊重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统一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告诉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大自然,一切治理工作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维持社会秩序,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因此,政府应“简政放权”,不过度干预市场和人民生活,调动人民积极性,激发社会创造力,形成惠民、利民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应把保护环境放在首要位置,不可揠苗助长。只有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才能蓝天常在、绿水常在,实现人与自然相统一。

文章引用

王欧杨. 儒家与道家社会治理思想比较分析及启示

and of and [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01): 155-159.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8.

2. 金良年, 译注. 孟子[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3. 张觉, 译注. 荀子[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4. 老子. 道德经[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9: 88

5. 王海燕, 丁常春. 道家与儒家君主为政之道比较分析[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6(6): 58-65.

6. 徐佳. 老子的 “无为而治”与孔子的“德治”治国思想之比较[J]. 山东文学, 2010(6): 93-95.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