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孪生兄弟-“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孪生兄弟-“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孪生兄弟-“天人合一”

中国3000多年悠久的造园历史,造就了精湛而又独具特色的造园技术与艺术。中国丰富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对造园技艺有很大影响,是形成中国独具特色的古典园林的重要原因。我们从现存众多的古园林中,不难看出中国悠久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对造园艺术所起的作用。“天人合一”、“黄老学派”与崇尚自然的传统哲学思想文化艺术对造园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孪生兄弟-“天人合一”

中国对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孪生兄弟-“天人合一”,起源很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在春秋战国时成书的《周易》之中的“天人感应”、“道出于天”等核心内容,即认为人类社会是广大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孟子认为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就是说人的心、性与天这一自然规律本为一体相通的。汉代董仲舒更进一步提出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主张,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孪生兄弟-“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孪生兄弟-“天人合一”

到了宋代经过张载、程颢、程颐、王夫之、戴震、朱熹等人的进一步发展,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推向又一个高峰。张载正式提出了“天人合一”观点的哲学命题。“天人合一”这一哲学思想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讲的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希望能化解矛盾达到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孪生兄弟-“天人合一”

另一种对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是黄老道家学派的神仙境界,它与儒家学派的观点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儒道两家本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孪生兄弟,也都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清静无为、修真养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理想,对中国古代造园艺术同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时比“天人合一”更为具体,更为直接。许多古园林的造园意境和手法都来自道家思想。《庄子・齐物论》上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与“天人合一”的观点并无多大差别。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孪生兄弟-“天人合一”

其实,中国古代造园本来就是从依存于自然的动植物生态和自然的山川河岳而开始的。早期的园、苑、囿、圃等,就是种植花木蔬菜和养殖禽兽的地方,而且规模很大,主要都是利用自然的山川地形来营造的。战国、秦、汉时期出现的以封建帝王为代表寻求“长生不老”之术的理想追求,为造园理论与技法又增添了新的内容。相传在东海之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为仙人所居,并有长生不老之药。秦皇、汉武都为了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派人入海以求。虽然没有寻来长生不老之药,但却萌发了在大地上人工营造“神仙境界”的构想,为造园艺术开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布局与手法,出现了“人间仙境”、“仙人共一”的意境。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孪生兄弟-“天人合一”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上又增添了新的内容。许多佛教的“禅机悟道”、“隐性止欲”等等理论和佛教经典中的“极乐世界”理想以至具体的佛教故事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也都影响到造园艺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寺院类型的园林,为中国造园历史与造园艺术增添了新内容。佛塔几乎成了历代各家园林中置景和借景的重要对象。以后各种外来文化因素都在不断的吸收,直到清代乾隆时期经营圆明园的时候,还把当时欧洲兴起的巴洛克西洋建筑风格引入了圆明园西洋楼景区之内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说明了中国古典造园艺术对外来文化吸收的重视。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孪生兄弟-“天人合一”

这里还必须提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尤其是诗词书画对造园艺术的影响尤为突出。优美的园林景色、自然风光、巧夺天工的奇观为诗人画师提供了创作的源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孪生兄弟-“天人合一”,王勃的“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如果没有像滕王阁这样雄伟精美的建筑是无法写出的。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如果没有沉香亭式帝王宫苑也是无从写起的。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如果没有优美的湖山景色、山村寺院景物也无从画起,宋代传为张择端所画的《金明池争标图》完全是这一帝王富苑的写照之作。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孪生兄弟-“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孪生兄弟-“天人合一”

反过来许园林胜景又借诗赋文章丹青画幅的意境和艺术形象加以营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争辉。宋徽宗以“花石纲”采来了“祥龙石”,并以它的画笔绘下了“祥龙石”的图像。唐、宋、元、明、清历代诗人、画家参加了园林的营造,又把诗画园林推向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一个高潮,其影响之深,不言而喻。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孪生兄弟-“天人合一”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