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一书,庄子所写的这么多寓言故事

庄子的一书,庄子所写的这么多寓言故事

有些人以为,中国的道家文化是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所创立的,其实并非如此,作为中国本土的道家文化,在中国的上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老子只是道家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庄子的一书,庄子所写的这么多寓言故事,《老子》一书就是对上古道家文化最完整的阐述。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道家文化经典,无疑就是《老子》和《庄子》,但是《老子》一书有五千多字,又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讲述的内容很深奥又很抽象,要完整的读懂《老子》是比较困难的。

庄子的一书,庄子所写的这么多寓言故事

而且,《老子》在二千多年的传抄过程中,又有不少误通误抄的错别字,很容易造成读者的误解,再加上历代对《老子》的注解注释又很多,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解释,这么多不同的说法更让人莫衷一是。

《庄子》一书也很难,庄子所写的这么多寓言故事,到底想说明什么道理,真的很难让人准确地把握,因为一个寓言故事,往往会产生好几种不同的理解。

庄子又喜欢用文言文发表大段的议论,而且还是很抽象的议论,这些议论单是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都有一定的难度,何况还要明白其中的意思。

对于没有古代汉语专业知识的读者来说,要读懂《老子》和《庄子》中的这么多文言文,就已经是很吃力的事情,何况还要准确地把握书中这么多很抽象的含义。

这也就是《老子》和《庄子》虽然流传了二千多年,但人们对于这两部经典,却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甚至有些注解注释还互相矛盾的原因。

虽然我们对道家的经典,还难以完全了解其中的含义,但有一个捷径,可以让我们完整地了解道家的思想,就是我们可以从中国历史中的道家人物身上,来了解真正的道家文化。

相信大家都懂得“听其言不如观其行”这个道理,所以从道家人物身上来了解道家文化庄子的一书,庄子所写的这么多寓言故事,就是一条很好的捷径,只要了解了道家人物是怎样为人处世的,也就了解了道家的文化思想。

庄子的一书,庄子所写的这么多寓言故事

庄子的一书,庄子所写的这么多寓言故事

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道家人物,有伊尹、姜子牙、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人,而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之所以妇孺皆知,并不只是因为诸葛亮有多大的功业,而是因为诸葛亮有着超人的计谋。

正因为诸葛亮有着超人的计谋,才被称为是智慧的化身。

最后网络上也有人在议论,说诸葛亮不如司马懿,甚至说诸葛亮还不如魏延的,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只可惜后世并没有司马懿和魏延的著作,否则就可以比较一番了。

退一万步说,就算诸葛亮不如司马懿,甚至还不如魏延,但总比一般人强吧!就算诸葛亮没资格做司马懿和魏延的老师,但要做我们的老师,总是绰绰有余吧!否则刘备又怎么会请诸葛亮出山来辅助自己呢?又何以让诸葛亮担任丞相之职并执掌帅印呢?凭着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名声,肯定总有他的过人之处吧!

对于一个真正想学习中国文化的人来说,可不能像某些键盘侠一样,对谁都要否定道家思想的现代价值是什么,对诸葛亮也要否定,甚至对孔子、老子都要否定,唯有对他自己才是肯定。

对于这样的键盘侠,就没有任何交流分享的必要了,所以我们只对真心学习中国文化的读者网友们,分享我们的心得体会。

庄子的一书,庄子所写的这么多寓言故事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智慧呢?他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天赋的?还是跟谁学来的?或者是自己练出来的?

其实,答案就在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篇短信之中。

对于诸葛亮来说,自己具有这么高的智慧道家思想的现代价值是什么,肯定也想传给自己的儿子的,诸葛亮对于自己的儿子,是不可能藏私而故意留一手的,一定会把自己最精华的学问,传授给自己的儿子。

在诸葛亮写给儿子的文章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诫子书》,所以我们就可以从《诫子书》中,去寻找诸葛亮智慧的来源。

也就是说,在诸葛亮的《诫子书》中,藏着诸葛亮的秘密,藏着诸葛亮智慧的源头,也藏着道家文化的精华。

诸葛亮的《诫子书》,最早出自陈寿撰写的《诸葛亮集》,后来在唐《艺文类聚》和宋《太平御览》中也有收录。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庄子的一书,庄子所写的这么多寓言故事

诸葛亮的《诫子书》,相信很多人都是读过的,甚至还会背诵,对于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更是广为流传。

庄子的一书,庄子所写的这么多寓言故事

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淡泊表示淡泊名利、无欲无求,明志表示明白志向、抱负远大,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还有,宁静表示安静不多想,致远表示深谋远虑有远见,这不也是自相矛盾了吗?

当代文化名人南怀瑾先生,曾经在2006年的《漫谈中国文化》中,也讲解过《诫子书》:

先学会心境的宁静,这一点,希望中国新起的企业家,尤其是各位要注意能不能淡泊,不但生活要淡泊,思想也要淡泊。

我想你们都会知道,从汉朝诸葛亮这封信以后,一般人常常讲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就是在他的这两句话里提出来的。

“夫学须静也”,真讲学问,要一个宁静的环境,宁静的时间,每天诸位,十二个钟头里只要三四个钟头,自己有个单独宁静地反思、反省、读书的时间。

庄子的一书,庄子所写的这么多寓言故事

南怀瑾先生早期在别的地方,也曾讲起过这篇《诫子书》:

“非淡泊无以明志”,就是养德方面;“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修身治学方面;“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是求学的道理;心境要宁静才能求学,才能要靠学问培养出来。

从上述南怀瑾的讲解中,相信大家也看得出来,南怀瑾并没有把这两个矛盾解释清楚。

在有些资料上,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矛盾,就把淡泊理解为: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把明志理解为:明确志向。把宁静理解为: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把致远理解为:实现远大目标。

但这样的解释,矛盾依然存在,既然内心恬淡,那还要什么志向?心中有了志向还是内心恬淡吗?

这些资料上把宁静理解为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这是颇为牵强的,因为宁静就是思想安静的意思,既然思想都安静了,怎么还谈远大目标呢?

他们之所以会得出如此矛盾的理解,就是因为他们并不真正懂得道家的思想!

庄子的一书,庄子所写的这么多寓言故事

道家思想认为:道是先于宇宙天地就存在的,天地万物都是道所生的。道的形体是虚无缥缈无形无状的,道对天地万物的作用却是生生不息的。

所以,《老子》不厌其烦地强调,人要效法天道的虚无,要做到上德若谷、知足、生而不有、大国以下小国、柔弱、不争等等,就是要抛弃自我的情绪私欲,抛弃所有的先入之见和主观成见,让自己的心灵达到像天道一样的空灵,只有在这样的无我境界中,生生不息的道用才能对自己产生作用,才能让自己获得智慧。

有了智慧,就能够看清客观事物的真相,找到最恰当适宜的方法,最终把事情做对做好,通过把事情做对做好,就能获得利益,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庄子的一书,庄子所写的这么多寓言故事

道家文化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也是跟普通人一样,通过把事情做好而获得利益,道家人物也需要种种的科学技术知识道家思想的现代价值是什么,只不过道家文化特别讲究的是,要在做事情的时候,比普通人多了一个无我的境界,并在无我的境界上产生智慧,道家人物就是凭着无我境界上的智慧,才比普通人看得更清、做得更对,取得的利益当然也就更多。

按照道家思想,淡泊和宁静就是无我,只有淡泊和宁静,才能达到空灵的境界,只有在空灵的境界中,才能产生智慧,有了智慧才能灵光一闪就想到了好主意好方法,有了好主意好方法就能实现明志和致远。

这就是道家文化,这就是道家无中生有的境界和功夫。

道家人物就是遵循着这套道家的文化思想,先在深山老林中修身养性,以达到抛开自我,在领悟到了无我的空灵境界之后,就可以在空灵的境界上,无中生有的产生智慧,有了智慧就可以出山来成就一番功业了。

庄子的一书,庄子所写的这么多寓言故事

明白了道家无中生有这个道理之后,也就明白了《老子》中“有无相生”、“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无为而无不为”等大量的论述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也就明白了《庄子》的思想,无非也是在阐述这个道理,而且只要把《庄子》内篇的七个题目连起来,就是道家无中生有的境界和功夫。

我们从诸葛亮这个道家人物的身上,明白了道家的文化思想,我们也从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明白了道家文化的境界和功夫,所以说这一篇《诫子书》,堪比是《老子》的浓缩精华版,更是《老子》的实用版。

学了老子的智慧,再来看杜甫的《望岳》,就知道老子真高明

从老子《道德经》领悟传统文化的智慧

读了《庄子》,就要产生与庄子同样的意境,达到心灵相通

庄子到底说什么?七个篇名连起来,就是一套精深的文化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