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内家拳的修炼体系,值得一看!(值得收藏)
心意拳源于佛家思想;八卦掌和太极拳则是以道家的修炼体系为指南。我创立的“内家拳道”曾提出过:以佛学修心,以丹道炼身,以儒家入世的哲学思想体系。我将内家拳称之为武学,是学问就必成体系,将人的动作行为进化成一种肢体语言是某种进步.而将某种肢体语言构建成一门哲学体系,则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自身的一种超越。
一、《大学》之“七证”
其实武学修炼的过程与儒家的“大学之道”非常相似。试看《大学》开篇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修炼内功,静坐及太极拳有成者自然会对这段文字有所感悟下面还有几旬:“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武学修炼原本就是层次分明,境界渐进的一种“内明”的过程。
《大学》是儒家《四书》之首,为孔子的弟子曾参所著。《大学》之所以为《四书》之首,是因为此书从一开始谈的就是关于做人所必须具备的修养,而这种人文养炼就恰恰与内家拳的修炼理论不谋而合。儒家的“内明”功夫分为“知、止、定、静、安、虑、得”。称之为“七证”。内家拳修炼之始,先要有明师授之拳理明言,使学者能有所知。然后排除杂务,止于练功。练功之始意要专,意能专则心能定,心能定:则内外皆静,尤其是练习太极拳,不能松静有害无益。很多人练了几十年的太极拳,到老年却患上了高血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心定不下来,而气也就沉不下去,外表貌似松静,其实内在的神经还是很紧张,不患上高血压才怪。心能“定静”,则行功走架自然能“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炼完功后,品一品拳,内省一下行功德过程,将谬误和经验分辨清楚,这应该是内家拳修炼中的“虑”,长此以往则练功就必有所“得”了。
《大学》中还有一段非常重要的文字也与武学的修炼境界有关:“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太极拳修炼到高级阶段,自然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感觉太极是道家哲学还是儒家文化,修炼一旦进入化境,则真能不知是:我练拳,拳练我,身不知拳,无我两忘。儒家修身善养“浩然之气”,有人在解释太极拳谱中的“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时,将太极拳之“气”理解为儒家之“浩然之气”,虽有牵强,但也有几分相通,因为武禹襄原本是一介儒生,“四书”自然能够理解得入骨入随,其《太极拳解》既贯穿了儒家的“中正不偏”的思想,篇末的:“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正是《大学》精髓所在。
世俗的武学修炼应该借鉴《大学》的修身理念:“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二、道法自然
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这就是关于“道”的最原始最权威的阐释,人的修炼与“道”又有什么关系呢,武术不过是人类的一种肢体语言太极是道家哲学还是儒家文化,然而近一百多年来却偏偏要与“道”合,要成为“道”衍生出来的一门学问,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老子早就为你回答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三才均要遵循道的法则,武学自然不能例外。
心意拳源于少林寺,本是佛家武功,而近一百多年来李洛能的传人竭力使之与道家思想相融合,并将“心意”改名为“形意”。因为一般的中国人难以接受佛学“空”的思想体系,道家虽主张“虚无”,但还是承认“有”,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指出:“万有必须首先有‘有’,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所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含义。”中国的武学大师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运用道家的由后天返还先天的理论框架,才能使武学修炼有的放矢,形成行之有效的修炼体系。
而道家原本就有一整套关于生命超越的修炼方法,外丹且不说,早在庄子时代就有了“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这大概就是中国内外家象形武术的雏型,汉代道士中流行的“五禽戏”等导引功夫,对中国武术肢体语言的影响极大。唐宋以后的内丹道,更是明清之际中国内家拳兴起的基础。内家拳修炼的基本心法则是以《道德经》的“守一”、“清净”、“无为”为根本,又结合张三丰和伍柳派的内丹体系,同样创立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完整的修炼程序,最后也归结为“阴阳”和“神气”之中。
道家原本就有武术,明唐顺之的《峨嵋道人拳歌》中,就描写了道人的武功和师承,而青城道人的剑法自古就在武林中享有盛名,至近代从龙虎山又传出了《青萍》和《昆吾》两种名剑。三大内家拳法之一的八卦掌,也与道家的转天尊有极深的渊源。纵观中国武术的主要流派和重点拳种,几乎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
[page]
三、中观学点破了“非空非有”
修炼丹道的人往往忽略了老子在《道德经》中写的两句话:“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应该是道家修炼至化境,所谓“炼神还虚”的根源。道家思想是中国的本土哲学,后来之所以能够包容佛家思想的“东渐”,并且相互融合,是因为道家的“虚无”与佛家的“空”有某种相通之处。
我一直认为修炼是减法,也就是形而上学中使用的“负的方法”,从体验哲学的角度看,武学修炼至上乘境界是“轻灵”,再由轻灵入化境,则是“虚灵”,肉体由强化而逐渐虚化,如果能够达到“零”界状态,则必然上升至形上的负数方式,功夫到了这一步应该完全进入到心性的修炼层次了。
窃以为道家老庄的“虚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事物弱化至“零”或者“负数”状态,而佛学之“空”则真是连“零”和“负数”都不存在了。前沿科学提出了“暗物质的概念”,我以为应该也是物质的“负数”形态,并非是佛学的空。“空”是什么?是禅宗提出的非语言文字可说的状态,一说就是有了,禅宗称之为“第一义不可说”。当代丹道和武学大家张义尚先生生前留下的一首诗中有对禅法的评价:“六度禅法最为高,养生极则难比肩。”武学修炼将肉体强化至极则需要“化”,这与丹道修炼的道理是一样的,张伯端在《悟真篇》后序中说:“缘伯端不遵师语儒家内家拳的修炼体系,值得一看!(值得收藏),屡泄天机太极是道家哲学还是儒家文化,以其有身儒家内家拳的修炼体系,值得一看!(值得收藏),故每膺谴患。”因此身没炼化而遭祸患,这与老子的“大患者,为吾有身”说法是一致的。那么紫阳公又是如何将此身炼化的呢?最后还是佛学思想成就了大道:“人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现,无为之用自有。不假施功,顿超彼岸。”“伯端得闻达摩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万法也。”
密宗的大圆满修法源于中观学说,主张不修不整、非空非有,不禅定、不论辩,与六祖禅法如出一辙。太极拳修炼至化境也有一种不能言状的“不可说”感觉。难怪练了一辈子丹道和太极拳的张义尚老先生要推崇六度禅法了,武式太极拳前辈王其和先生也说:“拳式之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很多年以前,王辉璞先生来我们电视台里录节目,我请教了很多问题,师傅笑而不答,最后才说:什么身法、手法,都别执着,你练到了一定程度,就会知道太极拳是自然而然的东西,什么都非有非无,可有可无了。据我知道:辉璞先师没有佛学基础,怎么会说出般若学的核心思想?应该是他经过几十年太极拳修炼的体悟,而证到了禅的境界。
四、几句话
武术是肢体语言,应该比思想的起源还要早一些,有人说中国只有思想,没有哲学,此言大错!道家、儒家和佛家思想远比同时代的欧洲哲学博大精深。如果还说中国的思想虽然广博精深,但是缺乏逻辑性,又是大错,佛家的因明说学是不是完整的逻辑学?武术作为肢体语言,几千年来与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直是并行的两条线,直至近代,一些国学功底深厚的武术大师开始用圣人、仙人和佛的思想乳汁来浇灌这棵还处于原始状态的老树,内家拳才从这棵老树上长出了新枝,武术才可以称之为武学。
1
点赞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
随便看看
- 2024-08-10庄子:战国中期的智者,用化应对险恶人性与困难人生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8-09庄子的智慧:化解人性险恶与人生困难的哲学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对先秦法思想史的意义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政治问题与权力制约原则:现代民主理论的基础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人生的滋养与指引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企业治理新启示: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吏治精华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8梁氏国学功底深厚,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比较,探究先秦政治思想
- 2024-07-28道德经第 37-40 章解读:道的力量源泉与天下自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