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东)先秦儒家道德思想通过洞察人性的本质!
前言
先秦儒家道德思想主张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认为培养君子品格的根本在于自身意识的觉醒。即通过自我反省随时了解、认识自己的思想、意识、态度,并作出反思,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三军可夺帅也儒家思想的作用是什么,匹夫不可夺志也。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说的都是君子立志的重要性,即使是市井匹夫,也要培养坚定的意志,唤醒道德主体的自律意识,是君子立志的基础。先秦儒家道德思想通过洞察人性的本质,从小培养儿童敬师友、习礼仪,潜移默化的培养人的对错原则、是非判断和对待事物的价值观,并通过这些教导使之培养起自律自省意识。
孔子弟子曾参提出
吾日三省吾身
具有代表性,
儒家
把道德目标分为几个层次,先成士后为君子乃至圣贤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是孔子弟子曾参提出的一套自律方法,为人谋事是否尽心尽力,恪尽职守?与友人相处是否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东西是否认真学习,身体力行的体现于生活实践中?
通过这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反省意识,我们可以看出先秦儒家,是把克己自律融入到每天的生活中的,并且先秦儒家道德思想认为君子要见贤思齐,接受别人的意见并认真自我批评,严于律己(李向东)先秦儒家道德思想通过洞察人性的本质!,宽以待人。提倡通过对自身的反省与约束,提高社会个体的道德水平,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得到改善和优化。
先秦儒家道德思想把道德目标分为几个层次,先成士,后为君子,乃至圣贤,三者呈纵向递深关系,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君子,圣贤则被视为一种理想人格。
士代表一种阶级,
标准就是内圣外王,
君子
需有知德,仁智勇三种品德,
圣人是道德人格中理想化人格
士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作为一种阶级而存在,可以粗略的认为是知识分子的统称,它的一般标准就是内圣外王,自强独立。对于士的要求一般有三点:一是要严格加强自身道德与文化修养;二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有入世精神,也就是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做贡献;三是在精神上要独立。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鼓励每一个人都能够发现自身价值,并体现到社会行为中去,这是最基本的人格。君子是被提及最多的人格,言必及君子,孔子认为君子有三德,仁智勇是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品德,君子有仁才能胸怀天下,体察入微,心中无私;君子有勇,才能百折不挠,迎难而上。
在除了仁勇之外,更需要智的促进和制约,也就是君子需有知德,仁智勇三种品德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同时构成君子内外之德。广义来讲,即使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条件完备的君子,也鼓励每一个社会成员以君子之德约束自己,自觉自爱,重视道德人格的塑造。
圣人,是儒家道德人格中的理想化人格,于内于外表达的都是一种完美的道德气质。《说文解字》中对圣的解释是圣,通也。早期属于巫觋祭祀用语,是指在绝地天通之后那些感觉灵敏,能够沟通人神意志的人。
孔孟荀对于圣人的界定略有不同,
根本目标大体一致,
先秦儒家道德思想有完整而规范的一整套礼仪系统
随着政治与文化的发展,那些在人类未开化时期发生的故事变成了神话,但圣人的形象却得以保留并被儒家学者们灌输了新的人格,成为一种人伦之至的理想完美人格的化身。圣人是一种天人合一,与自然完美融合的角色,但儒家道德思想中却并没有说圣人是绝对遥不可及,无法达到的。
孔孟荀对于圣人的界定略有不同,而先秦儒家道德思想又在圣人人格之前,界定了君子和士的人格层次,其根本目标大体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通过对不同阶级进行道德教化,进而达到加强政权的巩固和实现王权政治伦理合法性的目的。
先秦儒家道德思想具有非常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伦理道德思想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随着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不断的更新其面目。仁是其伦理道德范畴的核心,个人品德修养尤其被列为道德品质的首位,在个人道德修养养成的基础上,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君子修身的另一个重要阶段,社会责任感在这里尤为体现出来。
人与人的交往是社会关系的主要构成,先秦儒家道德思想有完整而规范的一整套礼仪系统,都是关注个人发展、人与人关系的发展,希望每个人都能规范自身使人际关系能够平等和谐,人与人能够互相尊重,共同促进,进而使整个社会能够和谐发展。
儒家把德治教化,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
孔子提出
身教胜于言传儒家思想的作用是什么,
孟子
提倡教育者
起到表率作用
在道德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被教育者与教育者是两个十分重要的平等的主体,虽然主张道德个体通过修身自省来增强道德修养,但是发挥教育者的榜样作用,身教示范,对于拓展道德教育的实效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先秦儒家道德思想把德治教化,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孔子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来说明施教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是教化他人的前提儒家思想的作用是什么,身教胜于言传。
如果统治者做到好礼、好义、好信,则四方臣民必会上行下效,天下得安。孟子也提倡教育者要为人师表,要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则天下归之。荀子修身篇中提出是夫师,以身为正仪,老师应该是身正仪端,重视情感礼仪的人。
为师者,应该热爱自己教师的身份,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教师的举动和礼仪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起到榜样的作用,作为道德施教者,要对自身垂范作用提高认识,规范自己。
总结
先秦儒家道德思想为服务于统治者,提出许多礼仪规章制度,希望能以道德感化推动社会风气的改变,同时也把文化发展放到同样重要的地位,以礼乐文化的发展助力道德教育(李向东)先秦儒家道德思想通过洞察人性的本质!,使文化与德育相辅相成发展统一。
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文化的问题,文化缺失才是道德教育面临的大问题。只有从文化视角关注社会问题、审视自身缺陷,道德教育才能真正的发挥导向作用,要以文化繁荣引领道德教育,以道德教育推动文化升华。只有从文化的角度审视道德教育,才能对道德教育面临的现象与问题做出合理的分析,才能有相对深刻的理解。
从本质上来说,当社会成员能够对所处环境的文化的价值给予充分肯定,对其文化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念,才会认同自己的公民身份,整体社会的价值取向才能达到和谐一致,进而带来国家的安定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随便看看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8道德经第 37-40 章解读:道的力量源泉与天下自正之道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 2024-07-25道家代表人物及作品:老子道德经与庄子南华经
- 2024-07-2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玄学
- 2024-07-24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完整思想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
- 2024-07-23朱光潜的移花接木:道家还是儒家?克罗齐美学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