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己求仁是一个能动、主动的过程

修己求仁是一个能动、主动的过程

在立志上,先秦儒家刚毅观,自觉把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目标,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这种以仁为己任的自觉,是儒家先哲们道德自律原则的体现,他们自觉把社会的外在要求,转化为个人的内在信念,并以此来指导约束个人的行为,本身就是道德主体的一种自觉认知。

而修己求仁恰恰也是一个能动、主动的过程。它首先表现在欲仁上,孔子主张人们无论是修养品德,还是成就事业都要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对人的作用、能动性给予了高度肯定。

志向的最终实现,还需要道德个体在已选定的志向的支配下,采取一定的行为,因此,志向从信念向实践的转化儒家思想的作用是什么,还是要求人们高度重视人为,坚持不懈地持志,积极进取地追志。

孔子看到人生或事业上的或进或止,都在于吾,突出了道德修养上的自我能动性。孟子继承并深化孔子仁的学说,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将仁与义并举,使刚毅人格既有内在精神价值,又有外在实践价值。而这双重价值的实现,孟子给出的途径便是反求诸己。

孟子在修养方式上,追求一种内向的自我反思、自我体验、自我追求,使刚毅品格的实现充满了内驱力。和孔孟一样修己求仁是一个能动、主动的过程,荀子也十分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他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绝不是简单听命于天道必然性儒家思想的作用是什么,而是积极地利用客观必然性为人自身谋利益。

他强调人定胜天,提出要制天命而用之。他认为君子只看重自己的努力,而不去幻想天的恩赐,就可以日益进步。因此,在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提升程度上,荀子要比孔孟更高一筹。

先秦儒家培养道德品质的核心方法,强调对人的自觉性、能动性的肯定,刚毅的实现正是高扬了蕴藏于人自身之内的这种特性,它的发挥不仅有利于德育目标的达成,而且也赋予后代仁人志士信心和力量,激励着他们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并相信努力过后总会有收获。

修己求仁是一个能动、主动的过程

先秦儒家对于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来加强道德修养极为重视,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儒家思想的作用是什么,人是万物之灵,人能自主自为,且人的这种能动性,突出表现在自觉以修身为本,然而儒家并不以通过修身锻造内圣品格为最终目的,在他们看来,以修身来推动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更为重要。

就刚毅来讲,先秦儒家刚毅的培养,其逻辑起点虽是个人,注重个人能动性的发挥,但却以实现整个社会的刚强坚毅为最终落脚点。从个体刚毅扩展到社会刚毅,体现的正是先秦儒家以社会为本位的思想。

士不可以不弘毅,因为以仁为己任后他们负担沉重,路途遥远。先秦儒家以其自觉努力来弘扬的仁之道,归根结底是一种爱人之道。儒家弘扬刚毅,根本是为了维护社会发展和整体利益,对人的社会性给予了高度肯定。

修己求仁是一个能动、主动的过程

其实,这种社会本位思想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是一以贯之的。由身敬到安人再到安百姓,是一个通过自觉道德修养,完善自身人格进而施德于天下的过程,它所指向对象的范围是不断外扩的,其最终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特点,也是愈发明显的。

以社会为本位,还表现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觉谋道、弘道,以鞠躬尽瘁的精神为天下百姓谋福祉。孔子自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便想着学成之后要安定社会、造福百姓,并认为自己与生俱来具备这样的德性。

因而在经历了坎坷的周游列国的无效游说之后,仍没有放弃对社会的希望,转而著书立说、聚徒讲学来成就更多人学而优则仕进,而造福百姓的理想。孟子基于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以可以辅佐圣君让天下太平的名世者自居。

修己求仁是一个能动、主动的过程

荀子以尽伦为内圣之学,以尽制为外王之学,认为圣王是内圣与外王、立德与立功的完美结合,因而是人们的学习典范。也就是,他认为成就理想人格,必须兼具内圣与外王两大因素,两者缺一不可,不得偏废。

儒家先哲追求一种内在德性和外在事功的融合,主张通过加强自身心性修养,增进德智,进而以身任天下,德济苍生,实现美好社会理想。先秦儒家刚毅伦理思想也遵循这一内圣外王性的基本理路修己求仁是一个能动、主动的过程,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炼就刚毅品格的同时,始终坚持以社会为本位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体现了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不过,受历史背景和阶级条件的限制,先秦儒家刚毅伦理思想以社会为本位的特点,等于把人框入到了一个整体中,在这一整体中,个人需要完全服从整体,需要安分守己地处在自己的等级范围内,因此,刚毅所要维护的社会整体利益,说到底是维护既有的传统宗法等级秩序。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