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的思想与人生境界和社会理想紧密联系
孔子“仁”的思想与人生境界和社会理想紧密联系
“仁”的现实意义
随着
科学
技术和
现代工业
的
发展
儒家思想中仁与礼的关系,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
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孔子中国的大圣人和至圣先
师,其伦理思想最突出之处在于以“仁”为核心,并且把“仁”的思想与人生境界和
社会理想紧密联系,使人的处世以及社会运行有了基本的依据,从而为我们理想人生
和理想社会的实现成为可能。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孔子思想对现实的意义。
一、孔子“仁”的思想形成的背景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
551
年,卒于公元前
479
年。春秋末期鲁国
人,是从宋国逃出来的殷遗贵族的后裔。《礼记·檀弓上》记载,孔子说:“而丘也儒家思想中仁与礼的关系,
殷人也。”司马迁在《史记》中又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在当时重宗法
制度的春秋时期,“野合”意味着什么?以上的生平介绍显示,孔子的幼年是不幸
的。孔子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孔子幼年所饱尝的人间的
辛酸和苦难,以及所处的那个时代和生活于其中的那个国家的文化环境儒家思想中仁与礼的关系,都潜藏着孔
子后来形成其“仁爱”思想的契因和社会根源。
孔子的生平活动正处于我国奴隶制度解体,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形成的时期。
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社会特征是:政治统治权力正从周王室向诸侯公室再向大夫下移,
周王室微而礼乐坏,不同阶级、不同派别的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都极力
从道德上寻找根据,并把道德作为达到自己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同时,这一时期又
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文化高潮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了
文化思想,理论的大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伦理道德思想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孔子是这
一时期的第一个思想家,也是上一个时期的最后一位思想家,在中国思想史上居于承
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孔子“仁”的思想的确立,与孔子所诞生、成长的鲁国的社会环境也有密切的关
系。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是当时奴隶制的文化中心,保存着丰富的宗周典籍和完整
的文物制度。鲁国的文化环境陶冶了孔子对周文化传统无限景仰的感情,他说:“周
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论语·泰伯》。进而,孔子通过“好古孔子“仁”的思想与人生境界和社会理想紧密联系,敏以求之者”的精神
《论语·述而》,饱览鲁国保存的丰富的文化历史典籍,从中获得了一种极为清晰的历
史感和一种历史眼光,同时,对殷周以来由宗教而道德的传统道德进行损益,形成了
自己独具特色的“仁”的思想,并通过“明知不可为而为”的践行方式一生致力于绵
延这种后来被称为华夏民族精神的思想,即一种以共同的孔子“仁”的思想与人生境界和社会理想紧密联系,一般人的“人”,为根源
的统一基础的“仁”的精神。最终他创建的“仁”的这种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
体。这样,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主体的理论形态就在孔子这里形成了。
随便看看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 2024-07-2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玄学
- 2024-07-24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完整思想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
- 2024-07-23朱光潜的移花接木:道家还是儒家?克罗齐美学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对接
- 2024-07-22人生如书,少年读儒家,中年读道家,老年读佛家,领悟不同阶段的智慧
- 2024-07-21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主旨与做人标准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