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的儒家思想——李小成
《孙子兵法》中的儒家思想青海民族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孙子兵法》中的儒家思想李小成 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国学研究所,陕西西安 要:《孙子兵法》是古典兵学的一部杰出代表作品,被人们尊为“谈兵之祖”,孙子在谈军事战略与战术的时候,无不渗 透着儒家的那种人文关怀的仁爱思想与民本思想。 关键词:孙子兵法;儒家思想;民本思想;仁爱思想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的说法。春秋时期的民本思想则主要散见于《孙子兵法》是古代兵学的开山之作,也是古代 兵学思想之集大成者。它倡导“兵者,常以仁义为 《左传》、《论语》、《墨子》 等典籍。孔子继承了《左 本。”《孙子兵法》在基本理念上与儒家思想有许多 传》中所述的民本思维, 大力反思了国家暴力,提出 “仁者爱人”原则,主张重教化而轻刑罚,强调“使民致的地方,儒家的内敛与重自身修养,也影响到了 孙子,尤其是对于“国之大事”和民心向背的一些基 本思潮进人鼎盛阶段。孟轲呼吁救民于“倒悬”及“水深火热”中,强调从“恒 本思想,两者都有相同之处。孙子提倡的“慎战”、 产”着手建立和谐社会,在君民关系上则主张“民为 “义战的思想”,无不体现了儒家的仁爱与民本思 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并深人阐发了“忧民之忧” 想,这就形成了中国自古以来在战争战略上的非扩 及“与民同乐”的思想。
苟况也发出了许多振聋之 张性和非侵略性,而是以防卫与反击为主。知古以 鉴今,察往以明远。在今天研究儒家思想与《孙子覆舟” 《苟子?王制》 兵法》,继承灿烂的古代文化中的珍贵遗产,以纠正之立君,以为民也” ?大略》。墨家的“兼 西方的中国威胁论,这就是研究两者关系的现实意 爱”、“非攻”和道家的“无为”思想中也体现出了强 烈的民本愿望。在《孟子》中“民”字约出现过、“民本”思想 处,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命题。到了春秋战国时 《孙子兵法》虽属兵家之作,但其思想内涵却极 期,“民本”思想更是形成了一种社会思潮,并逐步 为丰富,字里行间无处不体现着儒家的仁、义、礼等 深化。春秋末年,频繁无情的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 道德观念,民本思想也体现得非常明 来了极大的灾难。“以民为本”的思想也受到军事 其实,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早在《 家们的格外重视。《孙子兵法》就体现了较多的“重 “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天聪明,自 民”思想,《作战篇》日:“国之贫于师者运输,运输则 畏,自我民明威” 和“唯王子子孙孑,收稿日期: 学院国学研究所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经学与文作者简介:李小成一 ,男,陕西华县人 化方面的研究。
李小成:《孙子兵法》中的儒家思想 反对持久战。因为持久战给国家尤其是给百姓造成 利而诱之儒家思想中的智慧,乱而取之,实 系到百姓的利益乃至生死存亡。孙子日:“凡兴师不意。” 《作战篇》 《谋攻篇》中,孙武提出了预十万,出征潜力,百姓之费,公家之费,日费千金,内 知战争的五种情况“知可 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 外骚动。” 《孙子兵法 战争增加了国家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 的开支,给百姓带来了繁重的税收,给家庭带来了失能而君不御者胜。”进而 接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 去亲人的痛苦。 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己,每战必殆。” 在《火攻篇》中,孙武提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 这种种的战略思想,就是要 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 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功,不合于利而止。” 的胜利,这样战争的动员 面就小,对老百姓的生活波 这体现了爱民的思想,君主不能以一时之气下令攻 及面就不大。孙子的民本思想对后来的《六韬》影 在兵法》说:“文韬中第一篇 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故上兵伐交,其次伐兵, 《文师》对于政治原理 作了开宗明义的宣告:‘天下 其次攻城。”“故知胜之有五:知可以战者与不可以 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同天下之利者 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 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失 天下。’这就显示其所提倡 君不御者胜。”孙武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 者为光明正大的民本主义,同时也证明其思想具有 才是“全胜”的真正思想,深刻体儒家的传统。?第三篇《国务》说明国之大事,其 现了对人民的“仁爱”。治国与治军,百姓起着不可 重点为‘爱民而已’。第 四篇则进一步说明为政应 忽视的作用,因此,君主要把“爱民”当作为政的根 尊重民意:‘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 本,治理天下的首要任务就是“爱民”,在战争中,不 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 下之心虑,则无不知 但要爱护本国人民,还要爱护敌方人民。对于前面 所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中最好的,是以从所述可以看到,在孙武以“全胜”为战争的主 “全”为上,而向我们称臣的敌人只是屈服于我方外 要观点中,也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大凡智 者,必有“爱民”之心。历史的经验证明,如果君主《作战篇》 善用兵者,修道以保法,故能谓胜败之 不关心民生疾苦,民众就会反叛,所以只有以民为 政。让对方真正的从心里接受我方,必须感化,保持 本,统治者的地位才会稳固。
法度的公平、公正、严明,施行“仁”,才能得到人民 二、“仁爱”思想 的爱戴。 在实际作战中,要想战胜敌人,不仅要有精明强 在《作战篇》中,孙武提出,“善用兵者,役不再 干的将领,而且将领对君主的命令不可以机械的执 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孙武站在人民 行。孙武对战争中将帅的作用、素质以及各方面条 大众的角度,力图将战争的痛苦降至最低。在《谋 件都非常重视。在《九变篇》中,孙武从以下五个方 攻篇》中,孙武提出,“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 面分析了将领素质的某种缺陷可能导致的危机,提 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在和对方交战 时,即使赢得战争自己也会付出很多,而在未进行战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 争前敌人就向我们屈服,不是说我方未进行任何方 孙武又提出了将帅应具备“智、式的斗争。看似没有战争,实际紧锣密鼓,如用其他 。’五德齐全。在《谋攻篇》中又提出, 方式例如间谍、说客等。用“伐谋”与“伐交”来战胜 .生民心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这 敌人。在未开战前,先了解敌人的计谋,挫败敌人的 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 战略计划,采取促使以破之,防患于未然的方法。
如 之退,是为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司三 遇到强大的敌人,则寻求外交上的手段,故《谋攻 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司三军之 篇》日:“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 臭。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城。”这几种方法灵活多变,可相互配合。这种非军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事战争是通过各种非战争的方式来取得胜利的,但 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这种胜利又不依赖于战场上的斗争,而这中间又有 孚帅不仅要精明强干,还要足智多谋, 着深刻的智慧,可通过“智斗”来实现。“故能而示 季善战,公平严明;而且还要以诚待人, 白士卒,体恤部下。在平时对部属要关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爱,但要有度,保持威严,并非娇惯士卒。在训练时, 对正义的战争来说,夺取战争的胜利而要严格要求。将帅“以菩萨心肠,以霹雳手段”爱兵 “用间”则也是正义的行为。“凡军之所欲击,城之 的做法,才是真正的治军原则。故“视卒如婴儿,故 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 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如骄子,不可用面掌握敌情,加速敌军的灭亡。“非圣智不能用间, 《地形篇》将帅与士兵的关系是构成军队内 非仁义不能使间” ,进而使人民尽早摆部的主要因素,将帅如何对待士兵是治军原则的主 脱战争的痛苦,将战争带给人民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体。
孙子对人民的体恤,也表现在热爱士兵,主张 程度。“同战争的巨大耗费相比,用间实在是代价 小而收效大的好办法,是掌握主动,出奇制胜的锐利在战前,孙武强调“慎战”,既战,则强调:“兵贵 武器,因此必须充分运用。反之,如果因为吝啬金钱 胜,不贵久。”在《作战篇》又提出“其用战也胜,久则 爵禄而不重视谍报工作,盲目行动,导致战争的失 钝兵挫锐。”这都体现了孙武“仁爱”的思想。战争 败,那就是‘不仁之至’,必将成为国家和民众的罪 久拖不决的话,就会加重普通民众的负担。因为陷 。‘‘用间”必须是“智慧”与“仁”兼有,非“仁”于战争泥潭的国家机器,在财力、物力枯竭困窘的情 不能厚赏于“间”。 况下,为了支持战争,势必向广大民众加征各种赋税 三、“法先王”的思想 徭役,把战争灾难进一步转嫁到民众头上,从而造成 “法先王”本是先秦儒家思想最明显的体现,他 民众的不满,激化社会矛盾。因此,“贵胜”、“不贵 们主张效法古代圣明君王的言行、制度,言必称尧、 久”也是出于爱民、惜民的原则。战争对民众来说, 子就是处处“祖述尧舜”又“宪章文确实是重大的消耗性重荷,它可能会导致人民的不 到了孟子张倡仁政与“王道”,其心目中的满,进而发生内战。
在生产力低下的春秋时期,尤其 楷模亦为古圣先贤。孟子日:“规矩,方员之至也; 如此。“十万之师,日费千金,”首先意味着从国家 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 的财方、物力等客观条件,分析作战可能引起的变 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 化,如果不能速胜,“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运输则百 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贼其民者 《孟子?公孙丑上》古代圣王被孟子统称为 “先王”。孟子倡导的仁政也就是效法先王“以不忍 于战争速胜的观点,也是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 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在孟子看来,为政必须“遵 的。《用间篇》指出:“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 先王之法”,否则就是离 之费,公家之奉,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 也认为“先王之道,仁之隆也”。 得操事者,七十万家。”他主张尽量减少经济耗费。这一理念本源于周人的尊祖敬宗。周公在这方面论 慎战。“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之较多,他反复宣言文王、武王受命于天,《尚书?攻篇》确定一场战争是打还是不打,最根本的准则 是看其是否符合国家的利益,而非一时之怒。“主云:“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洛诰》云:“承保乃文 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 王,弘朕恭。
”周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智慧,不合于利而止。” 《火攻篇》 君主对自己的军队情 文、武受命于天,故其所做一切皆遵循祖业,依文王、 况不了解却强加干涉,必“三军既惑 春秋之儒,对“法先王”政治理念宣传较多,自 误智慧,将领则应随机应变,而不应盲 孔子始,即歌颂尧舜,宗法文武,主张以“礼”治国, 以国家的利益和大局出发。“故进 罪,为民是保。”这种把国家的全局利.仍,礼崩乐坏,人们思想极度混乱,故 儒家试图将古 的做法包含着“仁”的思想。 之贤德君主作为本朝代效仿的典型,以“内圣 的理想人格附丽于后代帝王身上。春秋时期“先王道就是欺骗对方,把自己的真实面目, 之道”的思想也弥浸于兵学。《六韬?文启》云:“古起来,不能让对方了解。“知彼知己, 之圣人,聚人而为家,聚家而为国,聚国而为天下。 武主张用间,极力提倡用间,认为不 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民俗,群曲画直,变于形容。”只有诸如“古 之圣李小成:《孙子兵法》中的儒家思想 ?滕文公下》日:“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人”之类的君主才能使民众安居乐业,天下太平。 作,坏宫室以为汗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 人们都向往升平愉悦的生活,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 民不得衣食。
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汗池、沛泽多而 的,故先贤圣王于战事极其慎重,除非是对方不义于 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 天下人民,万不得已而用之。 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 《孙子兵法》中虽没有明确地出现“法先王”三 《孙子兵个字,但是却间接地传达了这一思想。《谋攻篇》 法》“法先王”的思想也体现出正确的战争观念,孙 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攻城之 子告诫君王对待战争的态度,既不能忘战废战,也不 法,为不得已。”《火攻篇》云:“主不可以怒而兴师, 能兴战,对待战争既不能主动,也不能被动,在战争 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前或和平时,既不能主动,也不能被动,若军队处于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 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孙子兵法》中的儒家思想——李小成,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 战争中,则必须主动而不 能处于被动。《孙子兵法》 对待战争的看法,实际上就是运用中庸的思想,儒家 道也。”孙子生长于齐鲁之邦,看到战乱给庶民百姓 带来的痛苦,因此,他告诫统治者千万不要因一时之 的中庸,就是恪守中道, 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 怒而发动战争,这也符合儒家以德治邦、以德化民的 不及。
在处理矛盾时善 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 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 思想,在上位者不能为一己私利而施暴于民,对于出 兵作战要反复权衡,孙子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 与时俱进。孙子对战争 的态度是:别人不打我,不发 起战争的话,我也不会先发起战争,在没有战争或和 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膑更加继承这一思想,使“法先王”的思想更为明确,《孙 平的日子里,我也不会 忘记战争,会随时做好准备, 迎接战争,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抗 膑兵法?见威王》云:“昔者《孙子兵法》中的儒家思想——李小成,神戎战斧遂;黄帝战蜀 古代先王追求的是“和”,《史记?五帝本纪》 纣;帝奄反,故周公浅之。故日,德不若五帝,而能不 及三王,智不若周公,日我将欲责仁义,式礼乐,垂衣 云:“舜耕历山,历山之 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裳,以禁争夺。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举兵绳 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其实,《孙子兵法》的立 《太平御览》卷二百七十云:“《大戴礼》日:足点是为“和”而战,这何尝不是我们为人处世的一 鲁哀公问孔子日:蚩尤作兵与 ,孔子日:‘蚩尤,庶 些原则呢 我们的本心是要与人和睦相处,而如果 有人非得要打破这个“和”的氛围,那我们就要奋起 《孙子兵法》的“法先王”思想,是通过以“礼”治军、 保卫而与人“争” 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比如企 以“仁义”用兵来实现的。古代圣贤君如唐尧、虞 业的营销观念是:企业处 于某个市场时,若没有对手 舜、夏禹以及周之文、武二王,在儒家看来,他们所实 的时候应和谐发展, 但不能放松竞争的意识,而要慎 行的暴力手段并非不“礼”、不“仁”,而恰恰是所谓 重地考虑竞争,提高竞 争意识,做好竞争的准备。一 旦遇到挑衅的话,就可以进行抵抗和反扑。当企业 的“仁政”和“王道”得以实现的重要渠道,故极力推 的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企业被逼走投无路时,企古之先王,非不战也,乃不得已而为之。黄帝时 业应当发动竞争进攻,因为你 已间接地被逼以接受 勺每一寸市场都在竞争,每一寸市场已代,虽垂衣裳而天下治,然征讨之事亦不能免。《史 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 参与竞争,每一寸市场已经逼着你时 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 争,或是为守市场而反抗,就是说这种 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成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 住你的市场,保住你的某一块阵地,抗 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 还是在于求“和”,从这一点来说,也 想的体现。貔貅箍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 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实信用。先秦时期,“信” 作为一个表 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成尊轩辕 哲学范畴经常出现于诸子百家的言论 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台语 ?为政》云:“子日: ‘人而无信,不 :车无鞔儿,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孟青海民族大学学报 教育科 诈辩证统一的战争艺术规律。具体而言,它是在特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定的战争情景下,利用智谋 诡诈于我方内部,以达到 《论语 “孟子日: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最大限度地提升军心士气、激发战斗意志的特殊效 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孟子?尽 果。这种高超的指挥艺术,在战争实践中不胜枚举, 心下》《孙子兵法》也多次直接或间接提到“信”, 屡屡能收到奇功。它或 者是对将士在特殊场景下的 心理生理调节,如望梅止渴之类;或是根据人性的特 “信”与儒家那种基于人际关系的道德价值有所不 点,通过置将士于意想不 到的特定情境,来激发他们 同,它是军事谋略视野下的诚信。孙子谈诚信,从未 对自身潜力的挖掘或对 心理生理极限的超越,如 脱离过战争这一事关生死存亡的“国之大事”。
“置之死地而后生”,等等。 必须强调指出是,《孙子 “上下同欲”,“民弗诡者”:诚信在国家实力中 兵法》对将士的诡诈是“愚士卒耳目”,而非“愚其 的地位。《孙子兵法》充满智谋诡诈,但开篇《计篇》 心”儒家思想中的智慧,讲的是战时用兵 而非平时治军。 在提到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 诚信与智谋诡诈在作战指挥中的这种辩证关系 与《九地篇》中“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的要求生,民弗诡者。”人民与君主在“同意”亦即相同意愿 是一致的。这里的“幽” 更注重筹谋,不同于一般意 的基础上可同生共死,这反映了一种充满凝聚力的 义上的保密。战争实践证明,在特定情况下,诡诈如 政治诚信,其中自然包含着人民对君主的信任与信 果运用得当,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转化为内部的高度 诚信,从而产生所谓“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 心。这种显示人民与国君团结一致的诚信,亦子所说的可去兵去食而“信” 不可去。《论语 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的特殊效应。我们过去批评孙子的愚兵之术,甚至把它与儒家礼 渊》日:“子贡问政。子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制政治中的愚民政策相类比,常常是因为我们没有 兵’。
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看到,孙子的用意在用兵而非治军,而战时用兵与平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个“信”首先 时治军并不完全相同。 是人民与国君之间的互信。从执政者角度看,它是 总之,《孙子兵法》诚信 论是其兵学理论的有机 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治国、理军和用兵三个层次。 政府获得人民的信任、信赖和忠诚,体现的是君主的 政治品质和素养,实即国家的政治公信。 孙子所说的诚信是一个国家产生强 大合力的精神资 除了凝聚国家内部各种力量外,孙子这种诚信 源,也是治军用兵的重要原 则。正如《形篇》所说: 的价值还应延伸到国家之间的联盟关系中。孙子重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 故能为胜败正 意即在胜 视“伐交”,对己方之交?联盟问题则较为慎重。 败问题上成为最高的权 ”。《孙子兵法》由于其孙子充满自信,有“不争天下之交”的英雄气概,又 哲学思辩的真理性也被 广泛运用到非军事领域,这 认为应充分调动诸侯为己方服务,要“屈诸侯者以 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孙子 研究值得深究的前沿问题。 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总是将战争置 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看 到,由于《孙子兵法》的泛 于敌我这个势力消长统一体中来考虑问题的孙子, 用而被庸俗化了,甚至把 一些不讲诚信的商业行为, 既然重视“伐 交”,也必然重视诚信这个维护说成是对《孙子兵法》 诡诈之道的活用。
《孙子兵法》确有不少关于诡道的论述。然而, 内部之团结和己方之联盟的重要粘合 它那是为了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对敌斗争的手段。 子兵法》所谈的诚信 ,首先至于商业活动的目的是要赢得市场,赢得顾客,这就 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政治公信,可称: 要讲究信誉,讲求道德。认为《孙子兵法》是诡诈之 略上的软实力。 “不求而得”,“不令而信”:智谋 书,是对它的误解,把社会生活中一些欺 诈行为归罪 于《孙子兵法》是对它的亵渎。必须看到,《孙子兵 的特殊效应 。在战争条件中,为保 帅就必须言必行、信必果,这就要求以 法》非常重视“信”,它把“信”列 在为将五德的第二 位,强调将帅要有诚信、威信。在《孙子兵法》中, 在特定情况下,为了充分调动和发挥 力,主要是针对敌人的“诡道”也可巧 “信”甚至还可以理解为有信仰的含 义,与《论语》中 所主张的“主忠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 内部。 《孙子兵法》提出的指挥员让部盾 “信”的概念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随便看看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 2024-07-2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玄学
- 2024-07-24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完整思想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
- 2024-07-23朱光潜的移花接木:道家还是儒家?克罗齐美学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对接
- 2024-07-22人生如书,少年读儒家,中年读道家,老年读佛家,领悟不同阶段的智慧
- 2024-07-21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主旨与做人标准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