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欢迎您: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言:
欢迎您来到时创文社,时创文社创办的初衷便是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扬中国文化,创造优质内容,如果您也喜欢中国文化,敬请关注我们,您的每一个参与都是我们创作优质内容的强大动力。
申明:本文由时创文社原创首发头条,如有转载请著名出处,致谢!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儒家传统作为传统社会的经典准则欢迎您: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和谐文明社会的建设是以每个社会成员的素质为基础的。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道德水平,整个社会才能呈现文明和谐的环境。因此,每个社会成员的和谐生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要实现和谐生活,我们应该从“修身养性”做起。
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儒家思想中的体现
1、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内部凝结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就是注重和谐,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括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际和谐方面,儒家主张“中庸之道”,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从本质上讲,它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平衡,强调把握事物的变化,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人与社会甚至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的科学精神。
2、中国传统文化是兼容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虽然受到限制,但对外交往仍然采取开放的态度对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儒家“和而不同”的精神实现对外兼容。它在保持儒家传统的同时,始终坚持“和而不同”的精神,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整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吸收能力与其强大的同化能力相辅相成,更好地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的精神。
3、中国传统是经世致用之学。
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的人文之化,中国突出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和者。
二、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题。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都是血水关系和源与流的关系。综上所述,在研究天人问题时,要明确修身之道,探索治国方略,寻求天人合一,最终实现天人合一。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文化形成了良好的价值观。儒家的“积极观”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尊重。它需要现实,鼓励人们做出有价值的贡献。我们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选择,从历史的角度维护时代精神,弘扬和发展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提炼精华,摒弃渣滓,为中国的未来而战。
三、 儒家传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阅读了叶金宝的《儒家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书后,清楚的了解到通过对先秦儒家和谐思想的主体精神、思维途径、认识方法、工具意识等层面的考察,回答和谐究竟是什么、和谐如何可能、和谐如何实现等基本理论问题,对和谐理论的建构进行初步探索。
根据书中“和谐”的深入分析,儒家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首先建立一个和谐的人生,为了建设一个和谐的人生,我们必须注意妥善处理一些客观矛盾的关系,如:
(一)“义”与“利”的关系:儒家重“义”亦重“利”,主张“义”与“利”的有机统一。这在理论上表现为倡导“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利”,反对“见利忘义”、“不义而富且贵”。因为“义”是使功利趋向于合理的规定,从“义”出发,也就是从合理的功利出发;一切有关“义”、“利”关系的论辩,最终都是基于追求的效用是否合理的问题。这种观点和思维方式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中国人提倡和支持的是“义然后取”。总是把偷窃、抢劫、欺骗、受贿和其他不正当行为得来的东西称为“不义之财”。
(二)“理性”与“欲望”的关系:无论古今中外,“放纵”与“节制”在理论上都有偏离中道的两种极端倾向。因此,儒家主张将人的欲望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既不“放纵”也不“节制”,而是“寡头垄断”和“理性节制”。这就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与宋末明初道家所说的“存天理、灭人欲”判然有别。这种既肯认自然人欲的正当性、又强调用理智的态度来克制过度纵欲倾向的思想,无疑是很明智、正确的。
(三)“德”与“才”的关系:儒学最初强调“仁”与“智”并重、“德”与“才”并重。因此,儒家更注重道德修养,要求“尊德”、“善德”、“修德”、“以德治国”。回顾并重新考虑是有意义的。
(四)言行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言过其实的现象频繁出现,言过其实导致了“夸大事实”的倾向。儒学特别强调““言顾行,行顾言”,以求达到言行一致,而反对言行不符、表里不一,“耻其言而过其行”。儒家提出“敏于事而慎于言”作为君子修德之要务,认为只有对行事不足勉以勤勉,而又对有余之言戒以谨慎,使之言行相符,才能获得人们的信任。人的行为主要体现在言行上,所以力求言行一致,是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现代工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的社会中,对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的无休止追求导致了对物质拥有和崇拜的过度痴迷,使人变得贪婪自私。这种物化倾向将使许多人的道德异化和人格退化。有些人为了实现自己过多而不切实际的物质欲望,什么样的社会伦理、职业伦理和一切伦理都是从天而降的。因此,道德沦丧和人文精神危机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道德被消灭、被鄙视、被高远理想、被排斥正义、没有精神、逃避社会责任。庸俗化趋势已成为一种纵欲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功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大行其道。因心身失调导致的人格分裂危机中,如果我们能够遵循儒家的道德修养,将会为和谐人生的实现带来有益的结果,进而为和谐社会的形成做出贡献。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严重失衡,导致道德沦丧,人文精神危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要维护和发展人类文明成果,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注意抑制市场经济固有的物质欲望和功利冲动,突出人文精神。在这方面,儒家“修身养性”的思想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深入的理解将表明,它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协调身心,实现和谐的人生。
四、 儒家文化中的和平思想
《儒家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书中对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和“思想与规范”的深入讲解,可以认识到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理念。
1、国家间相处的和谐理念:“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是承认“不同”对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从而达到本质上的相近或相似。”和“与“同”这两个概念都是关于身份的概念,但它们的内涵却有很大的不同。而“和”则是承认有矛盾,有差异的同一性,因此“同”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而“和”则是一种辩证的思维。
儒家文化倡导的“和而不同”的本质是:第一欢迎您: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事物是各各不同的;第二,不同的事物相辅相成;第三,总体形势是和谐的。儒学在与不同民族相处的过程中,把“和”的概念融入到特定的民族关系中,产生了“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与西方的民族观念有很大的不同。今天,“和而不同”的古老概念仍然十分活跃,可以作为现代国际社会发展的准则和目标。中国坚持和平共处,奉行求同存异的外交政策。因此,“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理念。
2、国家内政外交的和平理想:行“仁政”、修“文德”。
“仁政”爱民,“文德”教化是儒学在国内外事务中的理想期望。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中华民族和周边的彝、地、戎、满等少数民族进入地缘政治时代。在处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关系时,儒家主张完善“文德”的外交政策。从“忠恕之道”的原则出发。显然,这样的“仁政”的深远的影响下,受着如此“仁政” 爱民、“文德”教化和平思想深远影响的中国决不会干涉别国内政,不会主动发动侵略其它民族、国家的战争,更不用说侵占其它国领土。所以,中国的崛起只会壮大国际社会上的和平力量。
3、国民个人修身的温和信条:“诚”、“敬”、“信 ” 。
传统儒学重视自我修养的道德教育。在这一问题上,儒家强调的“诚”、“敬”、“信”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维护国家的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没有真诚、尊重和信仰对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就不能称之为人。当然,没有诚信的人不能和谐相处,更不用说社会的繁荣。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主导着思想潮流。儒家所倡导的“诚”、“敬”、“信”的价值观,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的历史传统和心理基础,确保其崛起只能是“和平崛起”。近年来,由于中国的良好声誉,其投资环境越来越受到国际投资者的青睐,已成为一个吸引外资的大国。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中华民族始终是诚实负责任的。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只要儒学的传统资源合理地开掘,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髓和现代文明共存的新方式,不断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类的共同理想。
本文完,屏幕前的您对本文内容有什么看法以及建议和意见,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会积极的采纳您宝贵的意见,作为创作的依据。感谢您的阅览,我们将虔诚的祝愿您生活愉快,家庭幸福!
随便看看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8梁氏国学功底深厚,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比较,探究先秦政治思想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传承国学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思想精髓与做人标准解析
- 2024-07-25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 2024-07-2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玄学
- 2024-07-24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完整思想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