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道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其内涵之深刻与丰富

儒佛道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其内涵之深刻与丰富

儒佛道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其内涵之深刻与丰富

儒佛道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其内涵之深刻与丰富远胜于西方文化。儒家是人学,重入世;道家是神学,即重入世亦重出世;佛家是超人神之学,是重出世的,出世者,超出世间之谓也。儒家学理较易为人所理解与接受,道家尤其是佛家的学理是绝对的本体论,直指形而上道体,因而难于为人所理解与接受。儒佛道三家都注重实践,不在语言文字上打转。儒家重“静坐”;道家重“炼丹”;佛家重“坐禅”,通过默坐澄心,精神的涵养与洗练,以期身心平衡、人天合一乃至生命的超越。准确的说从儒家和道家不同的人生哲学层面分析中西文化的异同从儒家和道家不同的人生哲学层面分析中西文化的异同,三家之学皆为人学。儒佛道三家皆坚信灵魂不灭,精神不死,只是儒家罕言人死后的归宿问题,更注重人身修养的提升,因而人文理论极为丰富。三家从本质上讲是一体的,相同的,如一鼎三足,见鼎而不见足,如从差别上讲,则各有侧重,如三足之于一鼎,见其足而不见其鼎矣。

儒佛道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其内涵之深刻与丰富

中国文化历来以主静为圣学。《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儒佛道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其内涵之深刻与丰富,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虑者,静虑也,得者,得道开智慧也。体之守之,行之修之儒佛道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其内涵之深刻与丰富,则日有所获周易专业网,月有所新从儒家和道家不同的人生哲学层面分析中西文化的异同,年有所得。所谓静者,心念专一、心态平和之谓也。在利害中制其心;在福祸中炼其心;在无事中省其心。澄其心则神自清;遣其欲则心自静。有欲则乱,无欲则刚。儒家制欲;道家寡欲;佛家无欲。制欲者清心;寡欲者养心;无欲者明心,而筑基在收心。儒家讲正心尽性;道家讲炼心复性;佛家讲明心见性。儒家有所住而静其心;道家随所住而制其心;佛家无所住而生其心。体之守之,行之修之,全在一心。世间事纷繁驳杂,能省则省,能止则止,复归于静。儒家用“减”字;道家用“损”字;佛家用“了”字。儒家忘我;道家舍我;佛家无我。有我忘我,入世忘世,居名逃名,见利让利,则在名不累,应物不伤,“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胜天下之动者静;制天下之变者定,静定之学为三家所共尊。儒家处世用“二法”(即相对法);道家超世用“抱一“法;佛家非儒非道、亦儒亦道,二边不倚而用“不二”法。“不二法门”,乃自然之理,智慧之门,儒家取之谓“中庸”;道家用之谓“守中”;佛家名之谓“中道”,居中而应环,无所不周也。儒家重学理,佛道重功夫。儒家立圣人境界;道家立神人境界;佛家立超人境界。儒者,人旁加一需字,人生所必需也;仙者,人旁加一山字,山中之人也;佛者,人旁加一弗字,非人即超人也。儒家治生;道家长生;佛家无生。儒家顺生死而尽生死;道家转生死而了生死;佛家明生死而无生死。生死若环,相对者相通,相反者相成。由此,儒家安命立天;道家超命乐天;佛家知命顺天。正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故得道之人,幽闲自得,别有天地。薄帝王,贱诸侯,轻富贵,外名利。以无为应有为,以无心合天心,以无用藏大用,宇宙在心,造化在手,其“尘垢秕糠,犹将陶铸尧舜”者也。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