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语录下至三岁顽童,上至官卿大夫无不熟读

孔子的语录下至三岁顽童,上至官卿大夫无不熟读

论语,古代少儿启蒙读物,记录了孔子的语录。下至三岁顽童,上至官卿大夫无不熟读论语,北宋有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宰相赵普。我们经常用到的一些成语典故皆出自论语,足以看出论语从古至今的普及和流行程度,正是因为它的妇孺皆知,才有了现在中华民族深入骨髓的俗语、成语、典故、名言。

先看看《学而篇》里的成语、俗语典故:

巧言令色

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花言巧语,容色伪善,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 这个成语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做人不吹牛,对领导不怕马屁,说话诚实可信才能交到朋友,干成事业。一味的花言巧语或许能取一时之巧,但终究是要被识破的。

温良恭俭让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道:“孔子每到一个国家,必然了解到那个国家的政事。是夫子打听到的,还是各国君主动向夫子问询请教的呢?”

子贡回答说:“夫子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各个国君都敬佩信任他,把国政拿来与他讨论,所以他才会知道各国的政事。别人得不到的东西儒家关于水的智慧格言,他老人家能够得到,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温良恭俭让,也被称为儒家五德,是古代君子待人接物的行为准则。朱熹对“温”的解释是温和厚道。温和指待人得体、有分寸。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意思是:接近君主太频繁,就该受辱了;朋友之间交往太频繁,就该疏远了。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人与人交往不能太频繁紧密儒家关于水的智慧格言,否则会适得其反。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是一样的道理,过于亲昵会产生很多问题,长幼尊卑还是要保持。留有彼此的独立空间,相互尊重,就不会过多产生摩擦。

厚道是指做人要敦厚和善,不做刻薄寡恩的人,厚德载物。厚道是人性的美德,富有同理心,同情心,它是人们善良的本能反应。

“良”指平和正直。平和是指内心和性格平和,一个平和的人,说话合乎时宜,做事合理,性格平和而不偏执,思想不偏激,与之交往会感觉亲切自然,朋友自然就多。正直是指为人正直,有责任感,有原则和底线,背后不伤害他人,人前人后都一样,这样的人值得信赖和深交。

“恭”,庄敬也,是指端庄恭敬,对人恭敬有礼,不卑不亢。“恭”不是奴颜婢膝、阿谀奉承,是自尊自重。恭敬也不仅是表面的,礼节也不是华而不实的走过场。

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应该怎样做呢?太过质朴了,超出礼仪规范,容易走向粗野;太注重礼仪规范了,而忽略了质朴,容易走向迂腐,就是华而不实的礼节,所以只有二者的结合儒家关于水的智慧格言,既注重礼仪孔子的语录下至三岁顽童,上至官卿大夫无不熟读,又质朴,这样才是真正的恭敬有礼。于是就有了文质彬彬这一成语。

“俭”指节俭、节制,克制自己的欲望,不仅是物质上的节约,还包括自我行为的约束和欲望的克制。约束自己,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意思是克制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人总是欲望无穷,只有克制欲望,约束行为,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让”是指谦逊而不争强好胜,不争名夺利。与人交往时,柔和谦让,处处留有余地,得理也让人,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做人应像水一样可以包容天下,不与人争一时之长短。

三省吾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数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守信了?对教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复习了?”

三者多也,每天能做到反省自己多个方面的不足,是不容易的。而三省吾身是一个人不固步自封,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必经之路。

切磋、琢磨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的语录下至三岁顽童,上至官卿大夫无不熟读,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但却不谄媚,富有但不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呢?" 孔子说:"这算得上可以了。但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我可以同你谈论《诗经》了。"

从论语到诗经,一个简单的常用词语竟有如此深厚的历史底蕴背景。不能不说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它是一代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