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怀宏:关键词当代儒学的前景如何?(上失其途)
何怀宏:关键词当代儒学的前景如何?(上失其途)
本文作者何怀红教授
概括
从历史的角度看儒学与社会的互动,儒学首先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汉成为主导政治思想后,逐渐形成了政治、人文、农村三位一体。以及三期社会结构。这在世界文明史上也很特殊,它保证了统治阶级的不断和平再生产;在社会内部实现政治机会均等,在政治、人文道德、社会治理等方面建立有序联系。然而,历经百年儒家思想风云变幻,基本的客观情况是“上头迷失了方向” 和“底部失去了土壤”。近四十年来,儒学有了复兴,但仍需面对当代诸多问题的挑战。
关键词
当代儒学;政治; 人文学科;农村
当代儒学的未来在哪里?在这里,我想观察和思考儒学与社会的关系,尝试从历史的角度看儒学的未来。这种考察不局限于意识形态,也不局限于制度,而是关注儒家学者与社会政治的长期互动。很少有人能够超越他们的社会地位,甚至创造新的趋势。一般来说,前景和趋势往往取决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从这个角度看,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和高科技的挑战面前,儒学的前景并不十分乐观——它不太可能重新获得其历史地位。然而 何怀宏:关键词当代儒学的前景如何?(上失其途),
本文作者为《唯此生:人生哲学八讲》作者
一
我想先介绍一下儒家和儒家在传统社会中所取得的地位。
自西汉“只尊儒学”以来的2000多年里,儒学在社会和政治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社会上层,尤其是政治统治阶级,基本上都是信奉儒家的学者。他们经常穿着一套西装做三份工作。首先,他们通过试用和科举进入政治,成为官员或候补官员。退休后,他们经常返回农村。作为侍从,他们仍然享有声望和威望,并且经常负责解决民事纠纷。承担责任,并主导桥梁建设和道路建设、救灾救灾等公益事业。当然,这种一人三职在时间上也不是完全分开的。
一般来说,学者是一种基本资格。唯有立志求学、学业出众的人才可望进官场,唯有博学多才的人才可在官场享有盛誉,获得真诚的尊重。即便没有准备,也没有机会当官,哪怕只是通过考试,也可以获得一种身份和名声,甚至享受某种法律上的优待。他们也进入了一个“学者共同体”,成为了人民认可和尊重的“学者”。同时,他们自然也可以获得一些经济利益,比如有资格在私立学校任教。而一旦被选中成为候选人,就会进入地位更高的群体,直接进入政界。就算不想从政,也可以请来掌管书院,或者更贴近政治的职位——比如参与官方书籍的编修。书本,或者进入某个高官的幕府等等。如果成为进士,自然会进入一个权力、金钱、名誉等资源更加丰富的群体。
在士、官、扈中,当官或掌权是关键。只有获得权力,才有可能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参与制定影响数百万人的政策和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利益的决策。只有获得了权力,才能给文人带来财富、地位和威望,不仅成为“文人君子”,而且成为“文士”。但要想获得官方路径和主流,还是需要通过考试来检验自己的知识。
作为乡绅,儒家官员成为稳定和引导公民社会的主力军。作为这个社会的权威,他们不仅可以调解一些纠纷,解决一些民间疾苦,还经常为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甚至在风俗习惯方面也有开创性的成就。当时,一些被贬官的人被派往偏远避风的地方,地方文风开始兴起。他们也经常能与人民和政府沟通,官员们对这些退休官员的侍从相当尊重,更不用说彼此的优雅聚会。他们也有相当的经济实力,田地多,豪宅多,村民对他们肃然起敬。他们走出了故土,现在又回到了故土。他们熟悉家乡的风土人情,不难产生一种爱或留恋。过去,他们大多是农民家庭的孩子,甚至有很多来自贫困家庭。他们更了解这个世界的艰辛和艰辛。现在他们有了一些财富、盈余和影响力,他们当然愿意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做出贡献。由于这些绅士,对直接政府机构的需求较少,许多基层政治职能由他们履行。他们扎根于大地,但也不完全是“土豪”,但他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长期以来,他们受到儒家等道德文化的影响。它们还包括各种文学艺术的培养和创作。这些也相对会淡化只追求物质财富。
苏轼像
二
这种政治、人文、农村三位一体,一官三职,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非常特殊的,尤其是在以人文学术为途径的建树事业方面。其主要意义在于废除官员世袭制,保证统治阶级的持续和平再生产;同时,实现社会内部的政治机会均等,保障社会的纵向流动,既稳定了社会,又促进了人才的发展。这些都有利于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
西方古希腊的政治社会是一个小城邦。像雅典这样的城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平等,抽签统治,实行彻底的民主,文化灿烂,但难以长久。哲学家和诗人(剧作家)是城邦内的普通公民,不享有特殊地位。斯巴达享有特殊地位是武士阶层,文人知识不受欢迎。
从共和国到帝国,罗马也更注重军事力量,更少文学。在中世纪的王国中,受政治领导的也主要是世袭君主和军事贵族。不过,正在崛起的天主教会,作为几乎可以与王权抗衡的力量,还是可以吸收一些低层次的文化种子。来自贫困家庭的有才华的信徒也有机会登上顶峰。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和奥斯曼帝国,为了遏制世袭官僚的罪恶,直接强征朝贡,甚至在欧洲绑架了一些儿童,并把他们带到中心接受良好的教育和训练,使他们成为“奴隶将军”和“奴隶总理”。”,掌管政治和军事治理的权力,但也不能传下去。这个制度确实有效,但与中国的科举相比,就显得有些简单粗暴了。虽然有效遏制了世袭官权制度的弊端,但谈不上实现政治机会均等和社会内部政治与文化的联姻。
奥古斯都雕像
对于“学好后当官”的中国学者,尤其是在现代西方,尤其是启蒙时代以来,还有另一种可能的比较。例如,在18世纪的法国,那些以开明哲学家居多的文人在集权政治下也处于相对优越的地位。就拿其中最著名和最有影响力的两个——伏尔泰和卢梭来说——比如,伏尔泰年轻时曾两次去过巴士底狱(当然他还可以在那里读书学习),后来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它有自己的经济基础。多处房产和别墅被购买到瑞士边境,他的著作也源源不断地从那里流向整个欧洲,并在相当程度上主导了舆论。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与他无关。据傅雷翻译的《佛得角传》,伏尔泰曾说过:“我手中有国王。” 这意味着普鲁士国王、丹麦国王、波兰国王、俄罗斯王后都支持他。他得到了一大群崇尚甚至崇尚文化的封建贵族的庇护。此外,他因为卡拉等人辩护,得到了公众的广泛理解和支持。而即使他像卢梭一样落魄,也没有家产,结交了许多坏朋友,但总有贵族或国王的靠山喜欢他的想法和才华。你甚至可以在巴黎生存。这些文人并不想进入政治世界,但仅仅通过他们的写作,他们已经可以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会产生其政治后果。对启蒙运动的社会政治后果的全面评估仍然是一项仔细分析的工作。
中国的政治、人文、农村在长期的历史互动中形成了相当有弹性的格局,甚至形成了“选举社会”的社会形态。其中,以农村为根基,考察科举选拔的人才大多来自农村和田野,退休干部大多返乡。国家是来源和目的地;它是起点和终点。就像一个循环,但是一个上升的、光荣的循环。退休归来的干部们,也会关注和支持家乡阅读的种子,尤其是自己家的阅读后裔,或者开启另一个循环。古代社会基本处于农业文明,
政治是关键和保障。在电力的支持和系统的保障下,可以有各种资源的稳定供应。权力也是实现政治思想最有力的杠杆。尤其是,中国仍有几千年官位的传统,老百姓更习惯于服从和畏惧官员。
伏尔泰雕像
但一种以道德为核心的人文主义学术也是首要的。是入口,是门槛,是必要的资格。学者最基本、最原始的身份是学者。如果你不知道诗歌和书籍,其他一切都将被忽略。而儒家就是这样一种道德知识。自西汉采取董仲舒的对策以来,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和社会的主导思想。这种对人文的重视也创造了灿烂的中国艺术文化,推动了独特的“文学社会”。这样的一人三职,反映了传统文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关系,
儒家一般要处理三种关系:一是与自己和群体的关系;二是与政治和君主的关系;三是与公众的关系。从2000多年的历史来看,在这三个方面,哪一个儒家最成功?
儒家的“自化”可以说是最成功的。儒家首先是一种“为己之学”,一种对自我的鼓励和约束。它不仅是自我反省和学习,而且还形成了一个群体、一个系统、一种氛围。文人在其中交流了道德修养的思想,同时也有文学艺术的滋润。文人儒家风范在民国时期依然存在。
梁漱溟
二是群众教育。应该说,科举考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文化和道德的发展,阅读在民间的普及度相当高。这在过去比较野蛮的一些边疆地区的人文文明中比较明显,但在如何普遍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上却比较薄弱。在公共卫生等方面也相对薄弱。尤其是在经济危机和战争危机面前,文化的发展往往在生存压力面前萎缩。
再次驯化了力量。应该说,儒家作为一种统治思想,对君主还是有一定的约束和影响的。皇帝从小受到的教育,接触到的文化,依然以儒家文化为主。但是,官员的权力毕竟还是在君主的权力之下,往往不可能“以权争权”。尤其是元明以后,君上臣下的情况更加严重。
明太祖像
三
我们也可以回到儒家和儒家的形成时期去追求这样一种政治、人文和国家的关系。
以上第一节是关于西汉以后逐渐形成的三位一体格局。这一格局的始末,都发生了重大的历史变迁和过渡时期。这两个过渡时期是战国时期和20世纪。春秋时期是儒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期。回到这个时期和随后的战国时期,有助于我们了解今天儒家思想的地位和使命。
从时代的主要活跃力量来看,战国时代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游子时代”。一方面是“无定师之士”,另一方面又常是“旅游大师”。流浪者的特点是“无根”。他们大多是地位最低的贵族和平民,没有多少家产和房产。但他们仍然有机会,有时甚至是伟大的机会,在政治上,但他们没有富裕的经济基础,没有家庭遗产,甚至没有固定的职位和权力。
孔子雕像
从春秋末年儒学和儒学形成的时期来看,儒学以学为本,以学为始。没有学问,就没有儒家的名字。孔子十五岁立志读书,三十岁开始招收学生。他周游世界五十个地方,晚年重返学术界。战国时期,各国的统治者虽然渴求人才,但主要是寻找能够为繁荣战略做出贡献的人才。
据《史记·孟子荀卿传》记载,“被业门所接受”的孟子说:“与齐宣王四处走动,宣王不能用,适时为梁。 ,梁惠王言而无信,自以为远大。又说:“当时秦以商王富国强兵,楚魏以吴起打败弱敌,齐魏王、齐宣王以孙子、田忌弟子,诸侯在东面齐,宗连衡以攻攻为德,孟轲则描述唐禹三朝之德,与他所行不符,退于序”诗”和“书” 万丈弟子,形容仲尼之意。,为《孟子七章》。
孟子像
与上述的法家、军家、纵横家相比,儒家实际上被忽视了,甚至连阴阳家都不如。邹焱“深察阴阳之讯,异变”,“他的语言很不通”,却“重于齐。宜于梁,惠王教迎,行客礼。 “是。主人。适合赵,平原君侧身走。跳过座位。比如燕,赵王拥抱彗星的先驱。” “怎么可能跟仲尼衣冠不整的陈才,孟轲陷在齐梁一样!”
而一些热心向儒学求效的学者也背离了儒学而转向了法家,包括法家的主要代表韩非,他也曾“为荀清服务于李斯”,后来创立了系统的法家学说。至于李斯,他直接去找秦。秦国的强大,要归功于商鞅和李斯这两个流浪者。商鞅为秦国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李斯帮助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大业。但他们个人的命运是悲惨的。然而,儒家思想实际上在战国时期处于潜伏期,尤其是在战争肆虐的时候。
儒家和提倡暴力没有关系。我们可以想象当时道德儒家面临的战火纷飞的世界和他们的感受。但儒家思想仍然是正直中立的,是以仁为基础的。尽管有时可能并不紧急,但这是实现长期稳定的途径。战国一扫世袭贵族,秦朝建立了统一的郡县和官僚制度。汉朝在实行了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后,最终选择了儒家作为其指导思想。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政治制度与其说是“秦制”,不如说是吸收了孔子和儒家发展起来的“周文”的“汉制”。本期重点“
李思祥
四
然而,经过近代一百多年的动荡和洗礼,信奉儒家的人发现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上述传统三合一、三职的儒生,可以说几乎销声匿迹了。从制度上看,当代中国社会儒家学者的基本客观状况是“上迷路”和“下失地”。
过去,传统儒家三职的社会处境是有其历史条件的。在政治上,它是君主制和官僚制;文化上,是一种人文文化,指向道德修养、仁政;这是一个农业文明。如今君主制被废除,儒家思想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大大减弱,作为“千年传统”,它的生命力仍根植于社会深处。社会经济和技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
但是,在当今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来自周文和汉制“千年传统”的长期渗透和影响。例如,重视教育和家庭关系。但社会也受到启蒙革命的“百年传统”和世界和市场的“十年传统”的影响。后两者的影响可以说超过了前者,在有文化的人中更是如此。
张君劢《儒学与民族复兴》
当然,儒学并没有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而消亡,儒学也没有随着君主制的废除而消亡。如果儒家和儒家是一种与政治密切相关的学说和学派,那么这种灭亡的命运恐怕是不可避免的。但儒学不是这样的研究。它在参与政治实践之前就已经产生,在历史上经历了许多朝代和政治分裂,并且作为一种思想学说,即使在经过许多挑战更加发展之后,它也经常保持完整。
经过一百年的压迫,近四十年,在一个相对和平、外无战事、内无动静的环境中,儒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信仰上也是如此。逐渐增加。首先,他在观察其他文明、吸收新知识的条件下,对儒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解读,也有一些创造性的解读。儒家确实开始有复兴了,当然也只是尽可能的复兴。儒学开始受到政府的重视,一批用现代新知识、新方法研究儒学的学者,以及一批不仅学习而且信奉儒学的学者聚集在一起。
陈来、甘阳主编《孔子与当代中国》
五
如前所述,西汉之所以选择儒家为主导思想,与其自身的性质有关。秦朝依靠法家来征服世界,统一中国,但西汉统治者最终选择了以儒家为主导。经过两千多年的朝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基本没有改变,不是“儒家法外”的局面。儒家思想已经深入中国社会,包括普通人的内心。这说明儒家思想不仅鼓励个人善良,在政治上也是一种适合长期稳定的思想。近代以来,中国传统遭遇全面挑战,儒学受到严厉批评。这种批评在“文革”期间的“批林儒”和“批儒”中达到顶峰。然而,经过这一切,儒学在这四十年里蓬勃发展,可见儒学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儒家在现代占主导地位的前景虽然并不容易看到,但确实有很多事情要做。儒家的本质是政治上比较保守的性格,可以成为社会的稳定器。另一方面,儒家维护社会政治秩序,不是为了维护它,而是在其背后有着强烈的价值诉求,即不容忍“生死存亡”的原则。它维护生命与人格平等,为人民组织财产,不与人民争夺利益,保障人民的小康,但不主张物质欲望的无限满足,而是主张中庸之道。 . 它希望人们能够在日常人际关系和人生理想中重视精神文化生活。尤其是在个人修养方面,积极鼓励人们提高。祈愿圣贤的理想,可以让个人安定下来,为社会奠定美德的基础。它不提倡一味追求“进步”,尤其是那种单向的“进步”。它的历史观和宇宙观从根本上说是天道循环往复。它还考虑到比平等更重要的平衡。它对人性有着深刻的理解,既有人类的共性传统儒家生命智慧的当代价值,也有人类的差异。它没有对整个社会提出过分的道德要求,
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
儒家哲学有时被嘲笑为“道德常识”。相反,我想捍卫儒家的常识性本质。是一种生活常识,一种道德常识,就连叙事都保持平常。然而,在当代西方学术界,各种新奇的理论层出不穷,包括一些忘记常识甚至歪曲常识的理论,却让我们从古至今都感受到了一些基本常识的价值。
儒家对常识的重视,以朱熹的《四书章句注》为例,后来成为数百年来科举考试的指南和文本。朱熹在《大学张钜》中认为,儒学之所以为教,“不待求之人过生日,用易论”。“丁宁在他给予和接受的时候警告过他,但仅此而已。” 而“道”并非深不可测。他引用孔子的话说:“做怪很简单,后人有描述,我不会做的。” “路离人不远。”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东西中,每个人都有一种遵循的方式,这就是所谓的道。” “道不过是自然之事,也是人人皆知行之,所以往往离人不远。若是道,以为谦卑是不够的,做崇高而深远的事也难。儒家不一定要高标准。孔子的学习本质上是简单而友善的。无论如何,儒家如何能够保持学道,道道背后的道道,仍然可以从儒家创始人孔子那里得到宝贵的启示。而崇高而深远的事情,也很难做到。儒家不一定要高标准。孔子的学习本质上是简单而友善的。无论如何,儒家如何能够保持学道,道道背后的道道,仍然可以从儒家创始人孔子那里得到宝贵的启示。而崇高而深远的事情,也很难做到。儒家不一定要高标准。孔子的学习本质上是简单而友善的。无论如何,儒家如何能够保持学道,道道背后的道道,仍然可以从儒家创始人孔子那里得到宝贵的启示。
朱熹像
当然传统儒家生命智慧的当代价值,当代儒学还需要面对新的挑战。过去的中国是农村的中国,社会是以农村为基础的社会,文明是以农业为主的文明。然而,今天的中国显然已经进入了以城市为中心的社会、工业文明甚至高科技文明。儒家如何借鉴其古老的智慧来应对现代文明,也为世人带来了可供借鉴的思想,也面临着许多需要探索的新问题。儒学也将保持人文学科的基本特征。除了发展道德形而上学、发展政治哲学外 何怀宏:关键词当代儒学的前景如何?(上失其途),还可以渗透到伦理、法律、科技、乡村建设、城市治理等各个具体领域。
[原文发表于《国际儒学》2021年第1期传统儒家生命智慧的当代价值,北京大学哲学系何怀宏]
随便看看
- 2024-08-10第八章: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 21 世纪,依法治国和政治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政治问题与权力制约原则:现代民主理论的基础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8梁氏国学功底深厚,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比较,探究先秦政治思想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传承国学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思想精髓与做人标准解析
- 2024-07-25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