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独处时也要戒惧慎重,大有可商榷之处
南怀瑾老师:独处时也要戒惧慎重,大有可商榷之处
一直以来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能把《中庸》详细的读解一遍,特别是关于《中庸》第一章“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三句话南怀瑾老师:独处时也要戒惧慎重,大有可商榷之处,古往今来的学者都把“慎独”理解为独处时也要戒惧慎重,就连南怀瑾老师也不例外。有些资料上把这三句话翻译成:隐蔽时也会被人发现,细微处也会昭著,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慎重。也有翻译成: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通过对经典原文的仔细阅读,总感觉这样的翻译解释是非常有问题的!作为“独处时也要戒惧慎重”的这个道理,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中庸》所要表达的本意是不是这个意思,大有可商榷之处!
如果仔细研究一下这些资料上对《中庸》以及其他古诗文的翻译讲解,就会发现二个明显的情况:
1,他们对古诗文中的一些复杂难解的字,都没有按主流的意思来理解。宋儒朱熹把《论语•学而》中的“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的“复”字,理解为践言、践行,就显得牵强附会。同样的问题,在某些权威网站上也有不少,比如把“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的“因”字理解为:依靠、凭藉,把“宗”字,理解为主、可靠,而且还要补充一句:宗,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既然把“宗”解释为尊敬,是有所不妥的,却在译文中还是把“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翻译成: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译文中依然把“宗”解释成尊敬,未免自相矛盾了。还有一些网上的文章,更是不顾《康熙字典》,也不顾《说文解字》,自己想这么理解就这么理解。
2,看了他们对文字章句的理解翻译,总有一种不是很通顺连贯的感觉,总好像东一棒西一槌似的。在他们所翻译讲解的《论语•学而》前几段中,是找不到小段与小段之间的联系的,就好像每一小段都是各自独立的一样。而事实上,《论语》的每一段之间,乃至整个章节之间,都是有紧密的联系的,整部《论语》就是一个前后连贯的整体。
我们读解《中庸》的目的,就是希望能以一个认真负责的态度,按照最客观的对字的释义,真正领会中庸之道的本义。
《中庸》第一章读解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命,根据《说文》:使也。朱骏声按:在事为令,在言为命,散文则通,对文则别。令当训使也,命当训发号也。《说文解字注》:使也。从口、令。令者,发号也,君事也,非君而口使之,是亦令也。故曰命者,天之令也。《康熙字典》引《玉篇》:敎令也。很显然,命就是命令、使令、号令、教令。天命,就是上天的命令、使令。
性,根据《说文》:人之阳气性善者也。性就是指人的向善之心。《说文解字注》引《孟子》: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指人的良善之心是生来如此的。又引董仲舒:性者儒家的中庸思想及其蕴含的生存智慧,生之质也。质朴之谓性。性就是指生来就有的本质。《广雅》:质也。《康熙字典》引《中庸》:天命之谓性。注:是赋命自然。又引《孝经•说》:性者,生之质也。又引《通论》:性者,生也。综合《广雅》、《孝经•说》、《通论》:性就是指天生的本质。又引陈淳:性字从生从心,是人生来具是理于心,方名为性,性就是指人与生俱来的本质。《古代汉语字典》:性的本义指人天生的特质。并由人的本性引申为禀性,事物的特点,生命,现代又由此引申为男女性行为。综上所述,性就是人天生的良善的本质。
性,是指人天生的良善的本质儒家的中庸思想及其蕴含的生存智慧,这句话读上去有点复杂,但这就是古代汉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地方,古代汉语的一个字,有时候同时包含着多层意思,并不像现代汉语儒家的中庸思想及其蕴含的生存智慧,基本上是一个字一个意思,这也正是古代汉语的魅力所在。所以我们不能用现代汉语的知识去理解古代汉语南怀瑾老师:独处时也要戒惧慎重,大有可商榷之处,要读解《中庸》、《大学》这样的先秦经典,就需要《说文解字》、《古代汉语字典》这样的工具书。
儒家为什么认为人的本质一定是良善的呢?
儒家是从上古的道家中分离出来的,在道家中并没有人性本善本恶的论述。《阴符经》:性有巧性,可以伏藏。只是强调了人心中本来同时潜藏着善和恶,并没有说明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儒家从道家中分离出来之后,提出了人性本善,还认为善心是上天赋予的,恶心是人自己产生的,所以才要灭除自己的恶心,发扬本质的善心。
我们把道家和儒家,作一个简单对比,就可以知道:儒道两家都认为,宇宙天地对人类有着生生不息的作用。道家由此领悟到,这个生生不息的作用,来自于先天地而生的道,是道的作用让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儒家认为这个生生不息的作用,来自于上天,是上天有好生之德。
道家认为,道是先天地而生的,是虚无的。人们若能抛开自己的情绪私欲,去除心中的罪恶之心,就能让心灵达到一个空灵的境界,空灵的境界就接近于虚无的道体,虚无的道体就有生生不息的作用,生生不息的作用就能让空灵的心灵产生智慧,有了智慧就可以做好任何事情。
儒家认为,上天有好生之德,因此上天是良善的,人类的良善之心也一定出自于上天的命令。所以人们就要按照上天所给予的良善的本性去做人做事。
综合儒道两家可以发现,他们说的都是一回事,上天的好生之德就是生生不息的道用,良善之心就是抛开自我的情绪私欲,都是为了符合生生不息的道用,即符合上天的好生之德。主要的区别就是,道家较多的强调了虚无的道体及空灵的境界,儒家较多的强调了良善的本性;道家的道是先天地而生的,是天地之外的,儒家的上天却没有超出天地的范围;道家侧重于讲体,儒家侧重于讲用。
由此可见,儒家也是从宇宙天地万物的演衍中,发现了人性本善。
儒家还根据现实生活中,若是用善心互相对待,人们就互惠共赢,如果以恶心互相对待,就两败俱伤,于是儒家更加认定了人性本善。
综上所述,儒家虽然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是上天给予了人们良善的本质,但是人们还是普遍接受了“人必须行善”这个观念。严格来说,这个观念也是凭着信仰才建立的!所以说,儒家并不是绝对的没有宗教成份,儒家的信仰就是上天,这也是后世称儒家为儒教的原因之一。
由此可知,天命就是上天的命令,性就是人天生的良善的本质。“天命之谓性”就是:上天命令人有了良善的本质,人的良善的本质来自于上天的命令。
随便看看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 2024-07-2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玄学
- 2024-07-24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完整思想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
- 2024-07-23朱光潜的移花接木:道家还是儒家?克罗齐美学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对接
- 2024-07-22人生如书,少年读儒家,中年读道家,老年读佛家,领悟不同阶段的智慧
- 2024-07-21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主旨与做人标准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