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世界的儒学”系列讲座第六讲“儒家生态哲学”

“面向世界的儒学”系列讲座第六讲“儒家生态哲学

3月31日,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共同主办的“面向世界的儒学”系列讲座第六讲“儒家生态哲学”,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228教室顺利举行。本场讲座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乔清举教授主讲,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李记芬讲师主持乔清举儒家生态哲学,讲座采取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线上通过腾讯会议、B站同步直播。乔清举教授近年来在“中国哲学史学史”、“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等研究领域做出了非常深厚和前沿的探讨。

“面向世界的儒学”系列讲座第六讲“儒家生态哲学”

乔清举教授在讲座中对儒家生态哲学进行了详尽而系统的讲述。他首先勾勒了国际国内学界对此领域的研究,指出其中存在研究不系统以及文本材料范围使用太过狭窄乔清举儒家生态哲学,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实则尤其现实意义,比如对于改变人们的生态治理观念和提高生态治理实践是非常有益的。

其次,乔教授直揭主题,认为儒家哲学虽然从主题上来看并不是围绕生态哲学展开的,但是儒家哲学本质上是生态哲学,尤其是当突破四书系统,而将视野放宽到六经等文本去看,更能凸显这一点。在此基础上,乔教授从儒家生态哲学的基本原则、理论维度、范畴体系等几个方面展开了自己对儒家生态哲学的理论建构。关于基本原则,他指出乔清举儒家生态哲学,儒家生态哲学的基本原则即天人合一。

“天”是一个以生生不息为目的的过程,只有从整体才能看到“生生不息”的过程,“生生”是包含了死亡在内的更高一层的生生、是宇宙运行的总趋势,也是自然的合目的性。就人来说,人能“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尊重不同生命体的内在价值,使其实现其本性,完成其生命周期,故尽性在儒家哲学中既具普遍意义也具生态意义。

关于理论维度,乔教授指出“面向世界的儒学”系列讲座第六讲“儒家生态哲学” ,儒家生态哲学的理论维度有三个方面。宗教的维度是祭祀要秉持“万物本乎天”“报本反始”的理念,同时对待动物要做到“仁至义尽”。道德的维度是人需要用仁爱、恻隐之心对待自然界,将其作为道德共同体的一员即“仁:爱人以及物”,应当“德至禽兽”。政治的维度则是设置官职、颁布政令、以法律保护自然,如《礼记》等文本中的记载。

“面向世界的儒学”系列讲座第六讲“儒家生态哲学”

关于范畴体系,他认为“气”、“通”、“和”、“生生”、“时”、“道”、仁、构成儒家生态哲学最为核心的范畴。这几个范畴体现的是人在与自然互动中形成的对自然的认识,同时也是人类行为的规范,其中包涵着自然对于人的行为的制约,这是其生态意义所在。他特别对“通”和“仁”的关联做了重点说明,“通”的观念使儒家自然哲学成为一种与近代机械论自然观截然不同的有机论自然观,“通”的意义是自然规律向生态规律的转化并引申出人对于自然的责任。而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爱观念,则既具有通人与天地万物的本体意义同时也是一种感通的道德情感,如何达至万物一体则既有丰富的生态功夫论的内涵,也有丰富的生态境界论的内涵。

“面向世界的儒学”系列讲座第六讲“儒家生态哲学”

然后,乔教授概括了儒家生态哲学的理论框架,认为首先是天人关系论如一气贯通思想等,其次是以仁爱为核心、爱人以及物的生态共同体论,以及生态本体论、生态德性论、生态哲学功夫论、生态哲学境界论、生态哲学范畴论。通过这样一种观察和梳理,乔教授深刻展示出了生态哲学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意义,不仅开辟了中国哲学与文化理解的新路径,拓宽了中国哲学理解的基础,增加了中国哲学理解的深度,也可以纠正中国哲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误解,发掘出中国哲学的固有特点“面向世界的儒学”系列讲座第六讲“儒家生态哲学” ,突破近代以来的主客对立思维范式,这不仅可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于世界哲学都具有建构意义。

讲座最后,李记芬老师对乔清举教授讲座所展现的宽广视野和多维而丰富的分析表示感谢,并以“大气磅礴”形容其讲座内容的精彩。随后,线上线下同学踊跃提问,乔清举教授对生态哲学和自然哲学的关系、如何以生态哲学的视角评价中国文化“重人伦,轻自然”的旧观念、祭祀礼中的生态含义等问题做了耐心和详细的解答。讲座在线上线下各位同学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编辑 | 宫英英

来源 |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面向世界的儒学”系列讲座第六讲“儒家生态哲学”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