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汪奎建设教育强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汪奎建设教育强国
王奎,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
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而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前提和保障。推进高校师德建设,不仅需要外部制度规范,更需要提升教师自身师德的“内生动力”。我国古代的“教道”精神,只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的一朵耀眼的花朵。充分吸收中国古代“师道”精神的营养,弘扬中国古代师德精神和尊师重教文化,有助于为当代高校师德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
一、我国古代“教道”精神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教学是我国教育理论史上历史悠久的重要门类。据中国典籍记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汪奎建设教育强国,最早的师道相通和正名是“周礼”,最早提出尊师思想的是荀子。 “师道”的始作俑者是儒家的开端和道家的创立。 “至圣之师”——孔子。孔子之后,经过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朱熹、王守仁等人的不断继承和发展,逐渐成为一种传统。我国古代“教道”为古代儒家名家所倡导和实践儒家教育哲学主张的基本内容,为当时广大教师所向往和追求。我国古代“教道”的精神内涵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括“严师重道”、“师尊尊严”、“尊真求道”等。 ”、“快乐自满”、“教路至上”、“教路可贵”。 “”、“因材施教”、“德才兼备”等等。
古代我国的“教化精神”博大精深、光辉灿烂。它不仅包含对教师个人品德、工作、学习、知识、品格、品行的要求,而且上升为“劝君臣”和“义”。 “民俗”和“安邦国”的高峰,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和智慧儒家教育哲学主张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和发扬我国古代“教学精神”,光大教育的优良传统,是所有中国教师信奉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形成了中国教师独特的职业道德心理和性格特点。
古代我国的“教学精神”与当代高校师德建设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新时代,时代赋予教师新的历史使命,社会对教师个人品德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传统的师德体现了教师对国家和社会的道德责任。这种责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人民对教师的高度期望,是教师个人自我发展的客观需要。传统师德的培育和润泽,可以内化为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标准,成为教师不断丰富精神家园、提升个人人格和道德品质的重要动力。因此,可以说继承师德传统有利于教师的个人道德修养;今天,谈师德建设,仍需大力弘扬我国古代“师德精神”中的积极因素,充分吸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优良营养。
二、高校师德建设“内驱力”不足
师德建设的“内驱力”是指教师在思想素质、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逐步形成的一种崇高的自我追求目标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自我要求,并以此为内在动力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与制度规则相比,内在驱动力可以使高校教师更加自主、主动、持久地参与师德建设。随着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主体性回归的重视,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由外在驱动转向内驱动成为必然趋势。
与孔子的“三日自省”相比,部分高校教师道德建设内驱力严重不足,表现为敷衍上课,不专心学习,不关心学生成长,公开发表不当言论 其他方面,甚至还存在师德腐败、学术腐败、作风不当等问题。高校师德建设缺乏内生动力,既有社会环境变化的客观原因,也有教师进步不足等主观原因。内心缺乏对教师神圣职业的深刻认同;师德认识存在偏差,少数教师对师德师风缺乏正确认识,对师德师风培养不够重视。
三、弘扬我国古代“教化”精神,推动高校师德内生动力建设
教师道德是由他律转向自律的道德自觉。只有自觉地、积极地修炼师德、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形成自律、自强、修身的内在机制。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教化”精神,是促进高校教师道德意识由他律向自律的一种途径。
1.通过弘扬“修真求道”“知足”的古老“教化精神”,加强自身学术和职业文化建设,追求知识与真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知识和道德。
求真求道就是尊重教育规律和教育科学的真理规律。教育的规律是存在于教育活动中的,但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如果不认真寻求,即使真理触碰到鼻尖,也会视而不见。因此,古代教育家非常重视“志在道”。他们必须具有求法、崇尚真理的进取精神。追求知识和真理是人生的快乐和最大的目标。所谓“知不如善,善不如乐”。
在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今天,高校教师要带头弘扬“修真求道”的“教学精神”和“乐道自满”,乐于奉献,勇于进取。以教书育人为乐,以科研为根本,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使命。高校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开阔视野,不断丰富、拓展、完善自我,不断吸收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积极应对新挑战,与时俱进,追求卓越.
2.通过弘扬“师尊师尊”、“师尊道家”的古老“教化精神”,加强对自身理想信念的教育,自觉树立崇高的做人理想为师,不断提高道德情操和自我修养。
《学籍》总结了春秋战国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师道之尊严”的命题:“学之道苦,师道之道”王童也提出:“天子虽必有师,何必有师?唯有道存在。”他进一步强调道为师之本,师道之观,身道合一。韩愈的《师说》是名著。他在中国教育史上致力于教师,继承和发展了《学吉》中的“师德道家”和王彤“唯道家”的思想,将教师与道家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教师应该是化身道教,然后明确规定了教师的职责:“教师,所以他们讲道,教书,解疑。”这样,“认真尊重道教”和“师尊道教”就成为了一种正统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理论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它既包含了人类对教育活动一般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又体现了人性n对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也体现了人类教育艺术的精髓。追求与渴望的和谐统一。
社会重视教育,尊重教师。首先,由于教师品德高尚,自律严格,所以教师必须从自己做起,修身养性,实践知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师德是高深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修养,更需要师德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纯洁的人,做一个有品位的人。摆脱低级利益的人,应该是每一位老师的不懈追求和正常行为。一个好老师必须有“执着一颗心,不留半根草”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修身养性和师德建设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现途径。教师自身要养成师德自律的习惯,发扬主人翁精神,自觉捍卫职业尊严,珍惜师德名誉,提高师德境界。有意识地将教师道德修养纳入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转变教师道德标准。为了保持稳定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品质,我们应该在细节中看到师德,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师德。”广大高校教师要主动将教教与修身结合,做到“以德修身,以德学”,以德教人。
3.通过弘扬古老的“教学至善”和“尊师爱生”的“教学精神”,增强正义感、仁爱感和责任感,做良师益友、良师益友、对学生充满爱心的老师。
从师生关系来看,古代“师道”首先强调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要爱学生。孔子对学生的爱与关怀是全面的、彻底的、细致的;荀子还强调“上之于下之于子”,“下之于上之于父母”。据《宋元学安》记载:“胡焕视一切弟子如儿女,一切弟子信奉父兄。”朱熹严厉批评了当时官校“师生相见,淡漠如路人”的现象,决心发扬孔子“教人孜孜不倦”的精神,常“讲经”。 、商务等"一点点前世今生”直到深夜。我国古代的儒家名家也特别注重以身作则,不言而喻,强调教师要以崇高的人格和优秀的精神面貌来培养和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耳目一新中获得细微的成就。例如,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孔子始终以身作则,以自己的风范和个性去影响和培养学生,总是做他所求的。 “君子不正经,不强,学业不坚定。”对此,颜渊感叹道:“仰望越高,喇叭越坚定,望着前方,突然身后。师父善于引人,以文启蒙,以礼相邀,我停不下来。”
一个好老师应该是一个仁慈的老师。没有爱的人不能成为好老师。教师的教育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爱是永恒的主题。高校教师要自觉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教学精神”中“完美师道”和“尊师爱生”的内容,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包容学生们,用爱培养爱,激发爱,传播爱,以真情、真挚、真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滋养学生的心灵,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关怀人。
4.发扬“因材施教”、“德才兼备”的古老“教学精神”,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和教学水平儒家教育哲学主张的基本内容,培育栋梁之材为祖国。
启迪引导、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教”教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孔子发起,在《学记》中逐步完成,被后来的教育家继承和发扬光大。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教育学生,他最先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不生气就不开,不生气就不开”他强调,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教学中处于“停不下来”的状态,并要求教学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进行。 《学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化的教学理论著作,它详细地表达了启发式,主张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成长为善,挽救失败。”学者有四个错误。还有,输了就多,输了就少,输了就容易,输了就停。这四者与心同。知其心,方能救失者。拯救迷失的人。”
古儒家教育是培养“修身治人”的人才,注重“人”的教育,其核心是“融人”,要求教师把德育放在首位,以教伦理道德为主。孔子曾说:“弟子入为孝,出为弟,至诚至信,爱人为仁,闲时学文。”忠诚和信仰。其中,兴、忠、信,都是政治道德教育。所用教材是他亲自删除的六本经典,分别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其内容主要与政治有关。在道德方面。今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超出“以德为先”的基本原则。
继承和弘扬古老的“因材施教”“德才兼备”的“教学精神”,教师要树立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吸收科学教育理念和前沿科研成果,不断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和资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汪奎建设教育强国,积极参与教育创新实践,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批判性研究能力,使他们成长为富有的国家栋梁。知识渊博,视野开阔,兼具廉政和全面发展。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明绵延千年,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扎根于中国人民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育思想和道德观念,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治理国家、建设道德提供有益的启示。 继承和弘扬我国古老的“师道”精神,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积极推动高校师德建设,是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有益途径。高校师德内生动力的构建。
(本文为华东师范大学2021年理论研究项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高校师德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 HDSD-XJPSX-LLYJ-.)
随便看看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梁氏国学功底深厚,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比较,探究先秦政治思想
- 2024-07-25传承国学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思想精髓与做人标准解析
- 2024-07-14今日头条、百家号精选十部必读国学经典,领悟古人智慧,提升自身修养
- 2024-07-02品读十句最具智慧的国学精语,领悟中国人的品质与内涵
- 2024-05-15安徽三祖禅寺住持上宽下容大和尚出席旃檀禅林讲堂
- 2024-05-10(国学讲堂)国学百家讲堂,希冀站在历史的高度、21世纪的视野
- 2024-05-08春节的第一天叫“初一”国学大师南怀瑾《易经》
- 2024-04-18“国学”与“企业文化”结合的特点及特点
- 2024-04-06弘扬国学,传承命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黄颖1
- 2024-04-03阿午“五行国学之五行应用实践分享(三十)”
- 2024-04-02(国学文化)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作用
- 2024-03-312017年国考申论备考:《国学》之国学篇
- 2024-03-31国学智慧,就像有一盏灯、有一颗星给我们指引方向
- 2024-03-28(国学文化)儒家上台后做了什么?他们在大汉衰落的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 2024-02-271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你知道几部?
- 2024-02-26“国学”到底是什么?中国的灵魂是规定者
- 2024-02-20吉林出版集团以上讲儒家哲学的中心思想
- 2024-02-19儒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几本儒学的元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