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学与儒学争鸣的两大学说争鸣

墨学与儒学争鸣的两大学说争鸣

虽然大多数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是他的节约观,以及人本思想,

在今天都是值得学习的。

墨学与儒学争鸣,可以说是维护上层的思想与维护下层思想的两大学说争鸣。

墨学与儒学争鸣的两大学说争鸣

同时,墨家是一个有严密组织和纪律的集团,有相当大的活动能力。

首领即“巨子”,享有绝对的权威,

墨家法规也十分严明,无论是谁犯错,都要"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这也就是民间广泛流传的“墨侠”。

可想而知,在位者难免会忌惮这样的民间组织。

墨子还是一个科学家,墨家也是一个科学家集团。

他们在数学、物理学、医学、逻辑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在我国古代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墨家“机关术”也一直活跃在民间传说里。

墨子死后,墨家分裂为三派:相里氏一派,相夫氏一派,邓陵氏一派。

三派互相攻击,墨家也渐渐销声匿迹。

05老子、‍庄子以及早期的道家

墨学与儒学争鸣的两大学说争鸣

老子原为周王室的史官,也就是管理藏书和教学的。

据《史记》记载,孔子曾向老子学习过周礼。

周王室衰败后,老子弃官而走,走到了函谷关,

遇到守关的令尹,留下上、下篇论述道德的著作后,

向西出关,不知所踪,这也成了千古之谜。

老子原本是陈国人,陈国后来被楚国吞并。

老子也深受楚国文化的影响,

楚国文化有一特点,就是“崇巫”,

所以身为史官的老子,对典籍内各种神鬼说自然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也就是任其自然发展,不要动,不要治理。

老子反对“礼治”,认为以礼治国很快就祸乱了——"夫礼者,忠信之簿而乱之首。"

也反对“法治”,认为律法越清晰,犯法的人越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同样,他对墨家“尚贤”说也持反对态度——"不尚贤,使民不争。"

在老子的观念里,秩序越管理才会越乱,乱就是因为管理太多。

另外,老子还提出“愚民”主张。

他认为民众之所以难以被管理,都是因为他们懂得得太多,

应该让他们变得愚钝,这样就好管理了。——"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老子还提出了" 小国寡民" 的想法。

老子认为,社会应该回到原始社会时期“部落”的那种状态,

人们不聚集在一起,老死不相往来,

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为了各自的利益产生矛盾,

这样才符合“天道”。

老子认为的“天道”与“天命”并不相同,

老子认为天道就是“视而不见”、"求而不得" (看不见、摸不到),

这种“道”才是万物主宰,

其实这概念就已经是很抽象了,但我们也不难理解,

某种程度上有些“顺其自然”的意味。

所以,人们做得越多,就会改变“天道”越多。

庄子,也就是庄周,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与老子不同的是,庄子对“天道”的阐释,由抽象转为具体化,

他认为世界连天地都没有的时候,已经有了“天道”,

而“天道”生出了天和地——“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意思大致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某种抽象的东西,创造出了实物体。

我们大多数都看过“庄周梦蝶”的故事,

故事中的庄子,分不清自己的是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它的梦中变成了庄子,

这个概念很烧脑,举个例子来说,

你吃火锅觉得很美味,你家猫闻见火锅味后厌恶地跑掉了,

那你还能说你的火锅很“美味”吗?猫还没同意呢,

那猫怎么想的你知道吗?你也不确定,只是猜测而已。

庄子的思想里,就是认为世界上没有对比的事物,回到刚刚的例子里,

火锅不能用“美味”和“不美味”来形容,

也就是世上没有善恶之分的意思。

还一个思想就是“忘我”,把自己完完全全忘掉,

庄子认为这样就能超脱和自由了。

老子、庄子和他们的道家思想,不像来“治世”的,更像是提倡“避世”,

比起别家,道家思想还是很特别的。

06赚钱小能手——法‍家

墨学与儒学争鸣的两大学说争鸣

许多人说,虽然儒家一家独大,但儒家是理论派的,

其实真正干实事的都是法家。

法家与儒家、墨家、道家不同,

他们不只是提出“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理论,

而且是得以实施,通常手段就是“变法”,

后来形成一个学派。

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等。

法家也是先秦最辉煌的一派,影响力之大,

若你细心的话,至今很多时候都能看见“法家”的影子。

韩非子总结法家学说为"法" 、"术" 、"势" 三个方面。

法:法制、法治;

术:方法、策略;

势:威严、地位。

韩非子总结的“法”,是三个字中最核心的。

也是法家思想的支柱。

韩非子认为,国家是时强时弱的,但是决定国家强弱的关键问题在于,这个国家是不是重视“法治”。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他举了几个诸侯霸主的例子,认为他们在世的时候国家强盛,

去世后国家灭亡了,

原因就是没用“法治”来治理臣民。

所以,想要国家强盛不衰,就应该建立严明的律法。

而“术”正是“法”实施的手段。

通俗点来说,“法”有了,怎么用?那就需要“术”了,

如果要奖赏一个人,那怎么奖赏,是直接赏还是间接赏?

又如惩罚一个人,具体该怎么罚?这都是“术”。

当然我的例子未必恰当,但是“术”这个概念在今天不难理解,

也就是策略、谋略之类。

“势”,其实与今天的“造势”的“势”意思差不多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只不过运用在帝王身上,有些复杂了。

韩非子认为,统治者不能光想着“治理”,

还要在“治理”过程中宣传自己的魅力,

从自己一言一行开始,走“模范”道路;

而且,要保持住自身的威严,巩固自己的地位。

但是法家严酷的刑法,却是用来管治臣民的,

有点“不择手段”,专为帝王服务的意味,

所以法家无法成为后世主流思想,

但并不意味着儒家一家独大后,其他家都消失了,

其实在百家争鸣时,很多思想都已经开始渐渐融合,

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倡的儒家已经是经过吸收百家精髓,改良后的新儒家。

第二部分: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名家、兵家、杂家在讲什么。

墨学与儒学争鸣的两大学说争鸣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除了采取措施统一了文字、货币、车轨、度量衡,

他还下了一系列的命令:

1.改年始墨学与儒学争鸣的两大学说争鸣,朝贺皆自十月朔;(秦以夏历十月为岁首)

2.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服饰、旗帜、使臣符节都用黑色)

3.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6为基本数字)

4.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将黄河改名为“德水”)

有人说,难不成大秦连块鲜艳的布都染不出来么,

堂堂一秦始皇,整天穿着黑漆漆的衣服,看起来一点也不喜庆点儿,

而且,明明古人认为数字9是至尊数字,为啥他却相中了6?

其实,这一切都与一位叫作邹衍的人有关。

邹衍这个名字虽然不是人尽皆知,

但说起“金、木、水、火、土”,大家一定不陌生,

邹衍便是百家学派中的“阴阳家”的代表人物。

秦始皇之所以作出上述“奇怪”的政令,

正是因为他采用了邹衍的“五德终始说”。

01邹衍,以及阴阳家

墨学与儒学争鸣的两大学说争鸣

我们现代人理解“阴阳”“五行”这两个词,往往会联想到“阴阳师”,

其实在邹衍创立“五德终始说”之前,“阴阳”与“五行”还未被赋予神秘色彩。

阴阳,这两个字的概念在很久之前还很朴素。

古人通过自然现象,观察到自然界中存在着相互矛盾的现象,

比如有光照的地方,同时也会有不被光照的地方,

最初的“阳”便是日光照射,而“阴”便是没日光照射。

久而久之,人们把这种矛盾联系到了生活中出现的很多现象:

像冷与热、贫与富、兴与衰、吉与凶等等。

人们知识面越广,对这些矛盾的联想延伸得越宽,

直到《老子》一书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都背着阴而抱着阳,存在矛盾),

又提出“冲气以为和”(阴阳又是可以相合的),

这才有了“阴阳”概念的雏形,

与现代哲学思想中的“对立与统一规律”比较相似。

而五行说的起源也是无法追溯的,

史学家们认为它的起源可能与人们的经历或者从事的劳动有关,

如治水一事,禹的父亲鲧就是因为治水失败获罪,而禹治水成功获得了声望,

鲧采用的治水方法是“堵”,禹采用的却是“疏”。

因此,人们对水的性质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又如人们在制陶、冶铜、纺织、制作工具等方面,

发现这些生产活动,都离不开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

所以,人们觉得这五种材料能制造出上百种物品。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

后来人们又总结出,世上万物都由这五种物质组成,

根据五种物质的特性,

也就产生了早期的“五行”概念:

金:坚硬,亦能刚能柔

木:生发、能屈能伸

水:流动、滋润

火:燃烧、发热、温暖

土:厚重、载万物

所以,在邹衍之前,“阴阳”和“五行”原本就是两个不相关的概念。

邹衍,战国末期齐国人,作为诸子中的一员,

在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氛围里,邹衍也是比较显眼的一位,

其他学说都在研究人与人、人与敌人、人与社会这种比较现实的问题,

邹衍却特立独行,研究的是星象、历法、占卜这些方面,

最终将“阴阳”与“五行”联系在一起,创造了“五德终始说”。

墨学与儒学争鸣的两大学说争鸣

什么是“五德终始说”?

五德: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

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

"五德终始"指这五种性能从始到终、终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作解释。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认为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

也是由五种元素支配,也会根据这五种物质属性来变化,

所以,历史上每一王朝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都有一种必然性。

这一点其实比较有意思的,

法家那边把朝代的兴亡归结于是否重视法治法规上,

邹衍却是把兴亡联系到了“德”上,

意思是说,一国的兴亡在于这个国家是什么“德”,

若是火德,那水德的国家会来收拾你;

若是水德,那土德的国家会来消灭你.......

邹衍说,“五德之次,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 ,

虞,传说在夏朝之前的五帝时期还存在个虞朝,

邹衍的五德始终说的起点是黄帝时期,也即是虞朝土德,

夏朝取代了虞朝,就是木德“胜”了土德;

商殷取代了夏朝,便是金德“胜”了木德;

周朝取代了商殷,也就是火德“胜”了金德。

总的来说,邹衍认为这种“天意”是有历史规律可寻的,

认为历史的变化不是发展,而是循环。

邹衍这套“五德终始说”,一经“上市”便受到当时的齐国国君喜爱。

夏商周时期,人们普遍都喜欢占卜,如“龟卜”,

也就是采用龟的腹甲,在上面钻个小孔,然后将龟甲拿到火上烤,火点就对着小孔,

龟甲上有纹路,人们根据纹路走向来判断吉凶。

但是龟甲的纹路哪有邹衍的理论更具说服力呢?

当时的齐国国君齐宣王和后继者齐闵王,与其他诸侯国国君一样,

都有“问主天下”的野心,且野心膨胀,

无论是齐宣王,还是后继者齐闵王,还是其他诸侯,

对邹衍的理论相当重视,

这不仅仅是“新、奇、特”的问题,

主要是大家都想知道自己国家是什么“德”,该怎么做才能让“德”更兴亡,

还有开战的时候,敌对国家又是什么“德”,自己获胜的几率有多大。

齐闵王后期有些过于昏头了,日渐衰败,

邹衍就离开了齐国,去了燕国,

起初是极受礼遇,但燕齐发生争战,身为齐国人的邹衍被诬告下狱,

后来虽然被释放了,但他最终回到齐国,后去世。

墨学与儒学争鸣的两大学说争鸣

秦始皇统一后,就有齐国人将邹衍的这套五德终始说推荐给了嬴政,

于是秦始皇采用了这一学说,也认为秦国是“水德”,胜了周朝的“火德”,

而“水德”呈黑色,因此举国尚黑,

对于数字六,其实是代表“阴”的数字,

阳数(奇数)九最大,代表阳,

而阴数(偶数)取中间的“六”为代表,

水属阴性,六就是将这“水德”发挥极致。

汉朝也采用了这一理论,在汉前期君主的龙袍也是黑为主色调的,

后来这一学说被“相士”这类职业取代了。

除了五德终始说,邹衍还一“大九州”说。

邹衍认为,世界共由九个大州组成,中国只是其中之一,

叫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也有九州,就是大禹划分的九州。

(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邹衍)

通俗点理解就是,别以为咱们多大,外面还八个大州呢。

这一学说虽然在当时惊世骇俗,

但却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

02纵横家

说起纵横家,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网上流传的一句话:

即“苍生涂涂,天下缭燎,,诸子百家,唯我纵横”,

当然,这么夸张的形容可不是史书上写的,

事实上,史书中关于纵横家的老师“鬼谷子”没多少记载,

此人相当神秘,很多关于他的传说都来自于《东周列国志》,

一本历史小说。

但是,可考是纵横家苏秦和张仪都是他的学生。

纵横家兴于战国中后期,他们其实不侧重于主张什么观点,

而是从行动上,游说各国,也并不是认可哪个诸侯,

反复无常,取舍不定,

根据各国实际情况,采用各种理论和方法,

来“指导”外交,可以说是乱世中产生的一种特殊“外交官”,

所谓“纵横”,用《韩非子》的观点来说:

纵,合众弱以攻一强;

横,事一强以攻众弱。

墨学与儒学争鸣的两大学说争鸣

战国中期,西边的秦国和东边齐国最强盛,

秦国为了称“帝”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就派秦相魏冉去拉拢齐国一块称帝,

双方约定一起“伐”赵国,

而后西边秦国的秦昭王自称“西帝”,东边齐国的齐闵王自称“东帝”,

这明目张胆藐视其他诸侯国的行为,大战一触即发。

这种紧张时刻,苏秦去了齐国见齐闵王,

先劝说齐闵王去了帝号,又劝说他先不要去打北边的赵国,

去打南边的宋国才更有利,

齐闵王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把矛头对准了宋国。

作为宋国邻国的楚、魏,其实对宋国也早有企图,

而秦国当时还是宋国的靠山,

齐国这么一攻打宋国,齐、楚、魏、宋、秦这五国势必关系破裂,

苏秦打得就是这个主意,实际上他是燕国的“007”,

目的就是转移燕国的危机。

苏秦还撺掇齐闵王带头,联合韩、赵、魏、燕,共五国“合纵攻秦”,

虽说是无功而返,但齐国趁机灭了宋国,占领了大片土地,

同时,齐、秦双方关系就这么破裂了。

这还不是结局,

齐国自己独占了便宜,楚、魏自然不满,

于是又有了燕、秦、韩、赵、魏五国伐齐,

但齐国由于长期被苏秦麻痹,防地本不坚固,抵不住五国联军的攻击,

70多个城池被占领,几乎亡国,

齐国这才纳过闷来,将苏秦处以车裂之刑,

这便是“纵”。

再说说张仪,与苏秦原本是同学。

苏秦原本在操纵“合纵攻秦”之事,又担心秦国突然攻打某个国家,扰乱计划,

左思右想,把自己同学张仪喊了过来。

张仪虽然到了,但苏秦并没有把自己想安排张仪去秦国做内应的事明说,

而是用了“激将法”,各种刺激冷落张仪,

迫使张仪带着满身的怨气决定去强大的秦国,日后一雪今日之耻,

一路暗中资助,又在一番暗中安排让张仪顺利见到了秦惠文王。

苏秦见计划成功,才让人把实情说给了张仪。

张仪到了秦国后,自创了“横”来破除苏秦的“纵”。

如,秦国占领了魏国城池,张仪就劝说秦惠文王把城池还给魏国,

随后又跑到魏国,意思是秦国这么讲道理,你魏国也得有所回报,

魏国就把几个县城送给了秦国,诸如此类,

后来张仪还和齐、楚相国进行会盟。

这便是“横”。

其实纵横家本质,就是靠着各种“奇谋”和“口才”吃饭的,

善于对局势做出分析,只不过这一派只在混乱时期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03许行与农家

墨学与儒学争鸣的两大学说争鸣

许行在诸子中虽不及前几位那么有声望,

但他相当于下层农民的代表,

因此他的思想,与农民的利益是密不可分的。

许行认为,贤良的国君要农民一起种地,也就是“君民并耕”,

他认为作为国君,竟然还设立囤积粮食的仓库和存放钱财的钱库,

这根本就是让百姓们养着,光享受劳动成果,自己啥活儿都不干,

所以国君就该和臣民们一起种地,自给自足,这样才能当好一国之君。

("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

许行还一个主要思想——“市贾不二”

意思是说,农产品应该直接与其他商品进行兑换,省去了货币这个环节,

那多少农产品能换多少商品呢?

许行是这么想的:

布按长度定死一个价格;麻缕与丝絮按重量定死一个价格;粮食按容量、鞋子按尺码,诸如此类,

可见当时农民,觉得粮食物价与商品物价不公平,

迫切希望能调和一下。

但是他这想法,根本不现实,

他没考虑进质量这个成本,

比如说都是36码的鞋子,草鞋和皮鞋价格能相同吗?

两种材质的鞋子用的原材料成本都不同墨学与儒学争鸣的两大学说争鸣,

加工成本也不同,

怎么可能同一个价格出售呢?

农家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存在的时间不长,

总的来说,农家思想是在表达一种“诉求”,

而这种“诉求”对当时的统治阶级来说,是异想天开。

04公孙龙与名家

墨学与儒学争鸣的两大学说争鸣

对于名家,我的理解就是编辑“词典、字典”的人。

为什么这么理解呢?

他们是专注名词概念的辨析。

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龙。

同时,他们在自然科学上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特别是惠施和后期墨家。惠施和公孙龙代表了名家的" 合同异" 和" 离坚白" 两大派,而后期墨家则对这两大派进行了批判性的总结。

惠施是庄子好友,

庄子说惠施写的书足有五车之多(已失传),可见惠施这个人学识之强,

("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庄子》)

惠施也曾参与合纵攻秦,也因为在后来被张仪排挤,

一度流落于各诸侯国,

《庄子》保存有他的十个命题,即“历物十事”:

墨学与儒学争鸣的两大学说争鸣

这十个命题,大意是说:

1.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意思是说,空间大到最大的时候,就没有外部边缘存在了;而某物体小到不能再小,也就没有所谓“内部”存在。

2.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某物体从高度上已经不能再压缩了,不能形成“体积”,但是它的平面面积可以很大,(概念里有些三维和平面的意思)

3.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从某种特定的位置和视角来看,天地相接,山和河泽高度相同。

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这个是说,太阳刚升到中间很快就要倾斜了,而某物刚刚诞生马上就向死亡走去了。

5.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这个举个例子吧,马就是“大同”,但马有黑马、白马,这就是“小同异”,

而这些外观有差别的马,又同属“马”这种动物,是个统一体,这就是“大同异”。

6.南方无穷而有穷。

南方说起来是没有边际的,但实际上还是有终点的。

7.今日适越而昔来。

今天才到达越国,其实昨天就已经在越国了。(其实挺有道理,比如南北半球时差)

8.连环可解也。

既然能做出来连环,就能解。

9.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

天下的中央,可以在燕国的北部,也可以在越国的南边,

(地球是圆的,从燕国北部出发,怎么都会走回越国南边,所以,中央的位置不固定)

10.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世上万物,都同处于统一体之中。

再来说说公孙龙。

他有一著名的" 白马非马" 论。

他与惠施不同,惠施强调事物本身有差异但也有共同点,

而公孙龙是抓住事物的差异,要将其剥离成两种事物。

他的“白马非马”论就是这个意思:

马有白色的、黑色的、棕色的,那么白马、黑马、棕马还能称之为“马”吗?

比如白马,是白色的特点加上马这个形态,所以称为“白马”,

那属性增加了“白色”的马,还是“马”吗?

按理说,马就是马,不该有额外属性,

所以白马就是白马,却不是马。

这就是公孙龙的观点。

实际上他把属性和实物从概念上剥离了,然后又把属性和实物体单独孤立,

完全忽略了它们的统一性,

假设同样布料,尺寸有相差0.1厘米的,有差0.2的,这种细微差别能否认它们是两种物种么?

名家思想在事物属性和变化上引发了深层次的思考,

还是有哲学意义的。

05杂家

墨学与儒学争鸣的两大学说争鸣

具体来说"杂家"并不是一门学派,

也没创立什么学说,

杂家也是后世给分类的。

之所以称他们为杂家,

还是因为他们是取各学说之长,目的是融合各家优点,兼收并蓄,

组合成一个“综合”学说。

代表人物,比如吕不韦和他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

吕不韦当初广纳学士,据史记记载是“食客三千”,

各学说的人士汇聚到咸阳,编纂出了《吕氏春秋》这本书,

收录百家思想的精华,

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

吕不韦花这么大力气出书的目的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在于百家学说都有利的一面,

这样可以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