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一些朋友的启发,再补充两点:儒学在法学成熟之后兴盛不是偶然

受到一些朋友的启发,再补充两点:儒学在法学成熟之后兴盛不是偶然

受到一些朋友的启发,再补充两点:

第一,儒学在法学成熟之后兴盛不是偶然。儒家思想本身对于治世的实用性非常有限。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没有大放异彩,孔子本人在政治上的境遇甚至被称为丧家犬。直到法学成熟,帝国统治阶级内部才有了治国的指导思想(期间经过了秦朝和汉初的一些政治实验,最后确立了外儒内法)。但是势术法这种东西属于帝王之学,在民间普及要出乱子的,所以迫切需要一种学说来指导和统一统治阶级以外的人的思想。而儒家思想因为我原答案提到的原因,完美符合这一要求。

事实上,作为先秦儒学第三代集大成者荀子本人受到一些朋友的启发,再补充两点:儒学在法学成熟之后兴盛不是偶然,就已经有了法学思想。这意味着儒家自己也意识到了儒学必须和法学相配套才能有用。荀子教出了两个著名的法家学生。

第二,孔子本身的著作以资料收集整理为主,本身并没有系统阐述自己哲学观点的著作流传下来,最有名的也只是论语这种语录式的吉光片羽。一方面这使得儒学成了包容性最强的一派,一方面也造成后世对儒学思想的理解有相当大的灵活性。这两点都有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播。我每每看论语都有一种读圣经新约的感觉,耶稣随便说句话,后世都有人不遗余力的去研究阐述引申。而论语也有相似的感觉。这也就是为什么儒学到后来有一部分发展成了儒教的原因。很多宗教的先知著作也是这种语录体,不是偶然。因为这给了后世非常大的理解上的灵活性,本人则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方便神化。甚至偶尔自相矛盾也不要紧。反正没有足够的上下文和限定,后世徒子徒孙自有聪明人帮你圆回来。但是缺点就是思想会变得不纯粹甚至脱离本来面目,以至于发展到后来完全不是祖师爷那套东西了也说不定。

反过来儒家哲学新论,你把自己的思想阐述的越系统,越有逻辑性,相应的也会形成很大的自限性。一旦理论体系建立,哪怕你自己本人说一句话,只要是不符合你理论体系的都要给你磕出去。这样对于传播继承而言,路只能是越走越窄,后世也不敢越雷池半步。

以下原答案。

因为孔子和嫡传弟子们都死光了,最终解释权落到了王权手里,在外儒内法的政治格局下,选择了最利于封建统治的那部分发扬光大。

我在另一个问题下讲过,老夫子的儒家思想最大的问题在于他的形式(礼乐教化)和终极追求(仁爱)不存在必然的内在逻辑,以至于这个学说非常容易在后世被曲解、割裂甚至阉割。作为比较儒家哲学新论,你可以去看看其他那几家,法家和道家都是形式和追求一目了然的高度统一,墨家虽然弱一点也说的过去。

但儒家,孔子一死就儒分为八,到汉后的儒家思想已经不是先秦的儒家思想了。不严谨的来说,只是原来的四分之一。

为什么是四分之一呢?如果把形式和追求各算一半的话,越到封建王朝后期作为终极追求的仁爱讲的越少,基本都在搞形式主义,也就是礼乐,这就是剩了一半。而礼乐在后世,也渐渐偏重于礼,而忽略了乐(乐经直接就失传了),又偏废了一半。这就是四分之一的由来。

易中天老师有个观点,礼用来规范下级对上级的行为,乐用来规范上级对下级的行为,合起来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儒家思想越到后来受到一些朋友的启发,再补充两点:儒学在法学成熟之后兴盛不是偶然,越是只有臣臣子子,没有君君父父儒家哲学新论,只强调下级对上级的义务,逐渐淡化上级对下级的责任。这就越发迎合集权统治的需求。

孔子的思想和儒家思想毋庸置疑是伟大的。但是我个人的观点,这种伟大并不是儒家思想能得以发扬光大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政治学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