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的几种书法字体,你知道吗?

“仁”的几种书法字体,你知道吗?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篡,故谓之《论语》。”可见《论语》书名之意,“论”为“论篡”,“语”为“言语”,当记孔子之言行,以见儒家之义。《论语》一书,不同于先秦《韩非》、《老子》、《庄子》等书,或为“政”,或为“思”,笔者以《论语》为华夏之书,处处见“人”之哲学:有“德”、“义”、“忠”、“恕”、“孝”、“礼”者,皆非形而上之说,其内涵之者,当具恒久之价值。论孔子,当以《论语》,谈《论语》,不可不言“仁”。儒者也,“仁”者也,仁者见仁,小以“修身”为约束,大以“天下”为己任,其内涵,当不容小视。

“仁”的几种书法字体,你知道吗?

“仁”的几种书法字体

一、以“天命”见“仁”之心

1、何为“天命”?

古之“天命”者,为殷商朝以降,信天、信命、信鬼神之说,更有甚者,以活人为祭祀,春秋之际,亦然不乏以“迷信”为“天命”者,以《国语·晋语》为例证:“国之存亡,天命也,童子何知焉”。是乃人之不可抗之因素。

自有“周”以来,礼乐兴,有众乐之首“古琴”六、七弦为周文、武王所添置。既有“礼”,便有“德”,“礼乐”者,人之活动,重在“人”,故讲“德”不讲“鬼神”,如《周书》言“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天命尚在,而天命离人远,唯务力于当下。此为第二天命观,大有人定胜天之意。

2、儒家“乐知天命”之视野下的“仁”

“天命”为当时可以认知的最高力量,其力量有高于尧、舜。然而孔子却信仰周礼,推崇尧、舜,言“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唯大,唯有尧则之。”此为人,顺应天,而不唯天是举,故追求“人”之力,以达到极致,为社会之理想状态——“大同”。可以说,孔子的哲学,在范围上,是天命之下,与社会现实齐肩,一切人的活动所包含在内的哲学,有别于老庄之人与自然。

第一,顺应“天命”:据《论语》中记载,孔子说过,“天和言哉?四时之行,百物生焉,天和言哉”,讲的是对于自然这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孔子的世界观中,是“默”,就是非强加之意识,不言,所以人无法察觉,在这种情况下,四时之变,都和人息息相存,所以,人不可以违背。

第二,敬而远之:《论语·八佾》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又《论语》有言“未能人事,焉能事鬼”,这是两句鲜明的对比,孔子的态度一个唯心,一个唯物,看似矛盾,实则有一定的联系——何为第一性。

在前提条件之下顺应“天命”的前提之下,儒家,讲求的是现实意义,所谓天道远,人事近,以眼下为当务之急,对那些自己无法知晓的神秘保持敬意,这边是“人”和“天”之间的关系。

第三,如何“尽人事”:其实纵观《论语》全书,“天”出现的次数相当之多,最为鲜明的就是孔子遭到挫折时候的言语:如“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吾谁欺,欺天乎!”、“噫!天丧予!天丧予!”等等,这里孔子的情感态度明显是不稳定的,但是孔子讲自己的受挫仁是儒家的核心范畴智慧树,一并推卸给天,来证明自己的行为是规范的,进而进行批判,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儒家,以“人”之意志“仁”的几种书法字体,你知道吗?,即是心,顺应天,即人力之外种种,又改变人类社会,排除各种阻碍,最终,实现理想社会。

“仁”的几种书法字体,你知道吗?

而“仁”的目标,在《论语》中有所提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也是实现天下的大治,二者是一个道理。

《孔子圣迹图》

二、以“德”为政,见“人之本”

“德治”是儒家孔子提出的政治观,《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是原汁原味的儒家政治观,此话如何以“人”去解?——以“德”治国,治在民,而非君,以法家权、术、势为最好的鲜明对照。“德”如北极星,居于中心,“民”,也就是“人”,为组成部分,这样子的政治,可以算得上是“人”的政治,治于人,以人为准治之人。

天之下,为国家,为政治,孔子是如何以“德”治国,实现如同尧舜的“仁”之社会?

1、德,人心也:“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这里可以看出一对反义的词语:“德”和“刑”。这里,我们不讨论治理的效果长久,但是从手段看,刑法,是一种对于人的伤害,通过外力去压迫人,是儒家所不赞同的,以“德”去感化人的内心,达到停止的行为,是处于人自身道德品质提高来看,是站在人的角度考虑。为政者,处于人的角度去思考,是爱人也。《论语》有言:“仁者爱人”,这是用在政治上的表现。故在此基础上,孔子又提出君主的自我苛求,《论语·为政》言“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起善而教不能,则劝。”除了对于他人,领导者更应该从自己的着手,上行下效。

《论语》书简

2政治之手段:上述内容可以说是“内”之角度,是文化的软实力“仁”的几种书法字体,你知道吗?,那么,具体实践措施是什么?《论语·学而》提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可以看出,即使是实践手段,也是和“人”的生产活动息息相关。节约用度,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使民以时,可以说是顺应客观规律,信,是讲求客观事实,可见,儒家的政治手段仁是儒家的核心范畴智慧树,是在现实基础之上,从人的角度出发。

“仁”,是孔子政治之理想,“人”,又是政治之根本,“德”主内,尊重现实为外,二者为途径。“仁”和“人”,是一种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仁”的几种书法字体,你知道吗?

电影《孔子》剧照:颜回求孔子

三、从“克己复礼为仁”引发出的思考

“仁”的几种书法字体,你知道吗?

儒家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由上文得知:仁,是儒家的终极目标。此外,自然之力和政治之力,都以仁为目标,以“仁”为导向。但是“仁”是怎么组成的呢?众所周知,一个自然,由万物组成,一个国家,由万千百姓组成。“仁”,当时由人之“仁”组成,第一个“仁”,是理想社会之“仁”。

孔子是如何做的呢?笔者从“我”——“他人”的逻辑来整理:

1、克己复礼:《论语·颜渊》里讲到“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说,一个人达到“仁”,每个人如此,天下就是“仁”,为“仁”在于个人。强调的是个体角度,由小到大,那么怎么做到了呢?

就是忠恕之道。这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何为“忠”?何为“恕”?

第一,就积极而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的的提高,带动其他的人的提高,这也是为什么说,实践“仁”在于个人,从这个道理可以看出,儒家“人”是紧密联系的群体,不存在脱离独立生存的个体,所以一个的提高,必定能带动周围人,一群人,则带动更多人。

第二,就消极而言,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自己的角度去“推己及人”,这样子,从“人”这一角度看,其实也是个人各群体关系的表现。

那么,回到原来的话题——克己复礼,我们可以得出的是“忠恕”是内在的一种品质,那么对于外在呢?这就是“礼”,我们必须承认孔子的思想有当时时代的局限,比如“人”和“民”之间细微区别,“礼”之下的等级观念就是如此,但是这不妨碍总体思想的优越性,为什么?“礼”除了周礼,还可以这么解释:“礼云礼云,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里得“礼”,是一种约束的表现,而绝非物质这么简单,或者说,物质的“礼”是内涵的“礼”的物化。所以“礼”以“仁”为内在,“仁”以“礼”为表现。克己复礼,也就可以解释了。

“仁”的几种书法字体,你知道吗?

“仁”的几种书法字体,你知道吗?

君子如兰

2、友朋思想:如前文所描述,除了自己的,周围的人呢也十分重要,谁?当然是朋友,所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所谓“仁”的实践者,当然有着与众不同的友朋思想,鲜明的对比就是和“小人”以“利”为主导的人际关系。

第一,普通朋友,《论语》言“友直,友谅,友多闻”,又“见贤思齐焉”,朋友是相互帮助,提升自己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以仁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既然一个士,有“仁”的理想,那么一群“士”,也是如此,这一群人会“周而不比”,以品质相互认识,结交,促进,共同走向“仁”。

第二,善兄弟为友:《论语》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仁是儒家的核心范畴智慧树,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儒家思想里,不是每个人都是仁人君子,但是每个人都是子女,如果遵守“孝悌”,也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那么就不会有作乱,社会就会安定。可是如果兄弟关系都是如“象和舜”一样,其中一个想杀死另一个,可以么?所以要做到“兄友弟敬”。也是不可缺少的。

第三,君臣之间。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是一个以构建理想社会为终极目标的学说,所以才会有后来“民贵君轻”的说法,君主,和上述为政方式一样,是人民意志的代表,而非独裁者。所以“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君臣也是一方面,虽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鲜明,但是也要“爱人”,于君臣,也是一样。

综上,“仁”,是一门“人”之哲学,包含社会、人际、个人品质三大模块,这便是笔者理解“仁”。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