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11)儒家思想与伦理关系、教育思想的启示
(法11)儒家思想与伦理关系、教育思想的启示
法11【摘要】儒家思想自产生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占据了中国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而提到儒家思想又以孔孟为代表,其思想所主张的仁爱观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以及倡导德治的治国理念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论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也对当下和谐社会的和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当代伦理道德关系模式的构建、对教育思想的启示以及对法治社会的建设等三个方面。【关键字】孔孟儒家思想、伦理关系、教育思想、法制建设、和谐社会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是世界所公认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他所创立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思想自西汉开始就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并不断与时俱进,绵延发展两千多年,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和稳定起了不可代替的作用而且远播海外,构成东亚文明的内核,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的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儒家所提倡的“有教无类”、“仁者爱人”、“和为贵”、“和而不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对当代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宝贵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对当代的伦理道德关系模式的构建、对单当下教育思想的启示以及对法治建设的发展三个方面意义非凡,以孔孟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当下的发展已经超越了时代与民族的限制而成为人类走向未来的一种极为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发掘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古今文明的对话与交流、吸收与融合(法11)儒家思想与伦理关系、教育思想的启示,在传承积极思想文化的基础上使其在现代能焕发出更加闪耀的光彩,进一步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的民族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孔孟儒家伦理道德关系的现实意义儒家性善的信念和性善论的传统,使得中国伦理道德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建立在对人性尊严的强词与期待上。儒家传统伦理深信,人性中具备了道德的一切要素与可能,因而“为仁由己”,只要安伦尽份,反躬内求,便是道德的完成。由此形成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论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这种修养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已修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1]几千年来,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已成为中国人潜移默化的内在价值观念,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与处事原则。道德是人之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对其自身合理性存在的一种精神性反而伦理则是人经过反思形成的具有必然性且构成人的生活价值合理性的一种实体关系。因此,有道德生活的地方,必有伦理关系存在。所谓伦理关系,指人们在道德生活过程中、在经济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并通过人们的道德活动和行为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
它渗透于一切社会关系中,具体存在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整体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中,属于一种思想的社会关系。2]和谐的伦理关系能促进人类道德生活的完善;反之,非均衡、不和谐的伦理关系又给道德主体带来沉重的道德负担。孔孟从人的角度建立了以人为核心的伦理大厦,儒家把修己、养身看作是立身处世、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白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第一章)。在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学说中,既含系统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又含道德修养方法,如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等。[3]1.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模式。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模式遵循以个人为出发点、以他人为目的的原则。“仁”是孔孟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既是崇高的人生理想,又是协调人际关系的伦理原则。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取近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雍也》)这样以自己为例,推及到别人身上,就是实行仁的方法。这是孔孟一以贯之的思想,是仁的本质所在,这种思想内在地包含有人己兼顾,但更看重由己及人,己为起点来建立伦理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虽然是以自我为中心,但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是去理解别人。
是从根本上提出的与人交往之道:从自身出发,多为别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很显然,这种思想并非利己的而是利他的,在现代,更应当贯彻这一理念,学会理解别人,看似很小的一个想法念头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在与人交往中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而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2.家庭伦理关系模式。孔子反复强调“仁”的思想,孔子曾教导他的学生说:所谓“仁”的本质就是“孝悌”。“孝悌”也是最基本的儒家的家庭伦理观念。儒家所倡导的“父慈子孝”、“夫义妻顺”等等思想在今天对于构建和谐家庭也有积极的的意义。但是(法11)儒家思想与伦理关系、教育思想的启示,我们要注意的是儒家的这套家庭伦理关系模式是为维护封建社会所提出的,在现代,我们必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可盲目信从儒家在封建社会所提倡的愚昧孝道,例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这种带有强烈封建式的盲从性、愚昧性的孝道是我们在今天所要摒弃的。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关系模式伦理。个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儒家思想所主张的是重义轻利,遵从礼制。“义”即道德,指人的思想和行为合乎公认的社会准则;利是物质利益或功利。在孔子看来,道德的价值高于物质利益,人的精神需要远比物质需要有意义。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就是说,合乎道义的生活,即使是贫贱困苦,也使人感到精神生活充实、快乐,但这不过同飘忽而逝的浮云,不值得一顾。[4]在市场经济下,这种重义轻利的理念似乎更值得被倡导贯彻,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下,人人都应当以集体利益为重,构建和谐的文明社会。在1994年10月5日召开的“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大会及国际学术研讨会”韵开幕式上,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对孔子及其儒家给予评价中说:“孔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儒家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以完善人的主体道德,为完善社会道德的基础,将个人修养和对他人、国家、社会应有的义务和应负的责任联系起来,这在当前市场经济和商品生产发展的社会条件下,对于我们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的”。[6]二、孔孟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孔子和孟子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方法体系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包括如今风行的终身教育理念,素质教育以及自我教育模式都受孔孟教育思想精髓的影响。例如孔子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认为人的天性都是相近的,只是因为后天的习染和教育不同才渐渐有了差距而已。
孔子的这一思想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6]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广泛涉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心理、道德教育等许多方面,儒家在这些方面所提出的思想、学说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古代教育的内容,即使在今天仍闪烁着智慧之光,富有启迪意义。第一,“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和教学。这是儒家的重要教学原则之一。这也应当被贯彻在今天教育理念中,教育者应当善于观察学生,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分别给予不同的教育。有的学生悟性很高,老师只要加以提点,学生就能很 快成长起来,这时则应该让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主动思考能力。 但也有学生悟性差一些,需要老师的耐心指导,不厌其烦地指导来帮助他们解决 学习上的难题,使他们跟上班级整体学习的进度。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存在 差异理所当然,这时候就需要可以发现他们特长的伯乐进一步发掘他们的才能, 老师的悉心观察必不可少。 第二,启发诱导,学以致用。启发诱导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的教育 方法。
孔子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 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帮助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才能有助于进一 步启发诱导,帮助学生打开只是的大门。此外,孔子还主张言行一致,反对言行 不一,认为言行是否一致是做人品德的一个重要标志。因而学以致用的原则,不 仅是正确对待知行关系的为人处事原则,也是德育的原则。 第三,学思结合、传习结合。这一教育方法在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孔子认为不读书,不学习,苦思冥想不行,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即“学而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要认真学习又得苦思冥想学到的内容,二者缺一 不可。他总结出了深入思考与学习的九个方面,即“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 离不开思。无论是“听,说,读,写”还是“知,情,意,行”之说,都强调学与思的结合法,任何孤立的教学都是违背教学发展规律的。[7] 现代的教育也应当注意这一点,教师要注意教的方法,更要注重学生学生思 考了多少论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锻炼其思维方式。 三、孔孟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影响 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 儒家思想自汉代以来一直占据主流地位。而儒家自始至终都将道德价值的实现看得高于一切。儒家不仅将道德价值视为个体安身 立命之本,而且还将道德秩序贯彻在管理国家和平治天下之中。
事实上,“德治”的源头在中国很早就有 ,《尚书》载尧舜时代即有德政、 德教、德治的活头。周初就已有“敬德保民” 、“修德配命”等“德治”的雏形。 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很早即突出道德教化在政治上的作用。郭沫若曾指出 不使丧乱有缝隙可乘;天下不生乱子 天也就时常保存着了。” 也是其德治的根本性纲领。为政以德就是强调以道德教化作为政治的手段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 为政》)“道之以德 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由此看来,儒家的“德治”十分重视道德感、羞耻心在人的心中的作用。只有有了对一切不道德的事情的羞耻之心,才可能使一个人不去犯罪,否则,就是用严 刑重罚,也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犯罪的根源。在当下中国实行法治以维护社会秩序 的今天,如何加强道德建设,提高道德实践和道德教育结果,如何真正切实贯彻 起代表人民利益的法律,使法律为人民服务,民主法治普惠人间,社会更加和谐 应当是现代人应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总之 儒家思想已成为正统,并且成为中国人立法之根据。 中国人的“政”“治”便以“德治” (实则是一种“人治” 完全确立起来。如果说,在宋明以前,儒家的正统地位还有过动摇 (如魏晋之玄学、如隋唐 之佛学) 融和了玄学、道学和佛学之后终于成为中国人政道、治道与学统之根本。
[10] 当然,孔孟的“德治”、“仁政”思想是在封建社会特定的历史下维护封建统 治的政策思想,带有封建色彩,在现代应当正确审视其历史背景与其作用,与韩 非子所倡导的严峻律法相比,孔孟所主张的仁政德治在现代的意义显然更大,除 此之外,儒家的道德思想同时也贯穿于当代人的基本价值观中,“仁”“礼”已于 与无形中成为大多数人交往的准则,这也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社会秩序起到 积极作用。 四、结束语 在我国所处的广泛而深刻的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更新、创新的世纪转换和社 会变革进程中,所面临的道德体系的重构、道德力量的张扬、道德人格的塑造等 历史任务,是异常艰巨的。我们既要立足本国,立足现实,又要将眼光遍及古今 未来,吸纳人类优秀精神文明成果,弘扬有益于现在和未来的优良精神文明遗产。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具有极大的历史借鉴意义价值和现实意义,其所提倡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仁政、德治”思想对于当代 社会道德伦理体系的建构、教育教学的传承与改革乃至当今法制体系的建构都有 极大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在认识历史性、阶级性的局限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弃 其糟粕,不断推陈出新,使前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仍能焕发起闪耀的光彩, 进一步推动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
[参考文献] [1]张华论儒家伦理观对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J]哲学学院25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3]张关华论儒家伦理观对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J]哲学学院25[4]苗润田.结构与传承-孔子、儒学及其现代价值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2.3 第24 [5]杨明.现代儒学重构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6]苗润田《解构与传承——孔子、儒家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齐鲁出版社 2002年3月 B222 [7]《新课程下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再认识》黎明 中宁县第五中学 《宁夏教育》2005.11 P18 [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 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M] (1919~ 1928)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94. [9]、[10]柴
随便看看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8梁氏国学功底深厚,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比较,探究先秦政治思想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传承国学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思想精髓与做人标准解析
- 2024-07-25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 2024-07-2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玄学
- 2024-07-24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完整思想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