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历史观社会

儒学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历史观社会

儒学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摘要】儒学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体系。当前,儒学文化、马克思主义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两大基石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儒学文化的沃土之中。儒学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互交融,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是对儒学文化的超越和发展。

【关键词】儒学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 本体论 历史观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之历史溯源

任何社会、任何民族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都有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体系。它是一个社会正常秩序得以维续,整个社会系统和谐运行的基本精神依托。这种价值观念体系既是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又有该民族和社会深厚的文化根基。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至西汉独尊儒术,儒学文化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儒学文化以孔孟之道为核心,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后世学者对其不断充实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中国儒学文化是“为人”之学,与西方古代崇尚科学精神、探寻世界本原的智性文化不同,它崇尚的是一种人文精神,是教化人的德性文化。儒学文化及其文化价值观在中国古代千百年来维护了良好的统治秩序,敦厚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长期保持社会稳定有序发展的重要思想价值体系。它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载体,而且泽被东亚,形成了以儒学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和西方列强的入侵,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文化价值观也传到了中国,并与中国的儒学文化发生尖锐的冲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之争,未能形成共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以它为指导思想,在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长期以来均未形成近现代意义上的完整的中国文化价值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我国经济要上新台阶,必须要有先进文化的引领。文化的发展要与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一定发展的同时,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现实作出的重要举措。

从本体论、历史观看两种核心价值体系之异同

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传承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绵延不绝,儒学文化价值观作为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观中国化的生动体现,既然是“中国化”,就必然植根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土壤,特别是植根于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的儒学文化的沃土之中。在文化价值观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学文化的精华部分有不少契合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和灵魂。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作为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价值导向,批判地继承儒家文化价值观的精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文化价值体系中,世界观特别是历史观具有根本的决定意义。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应以它为指导,从本体论、历史观的角度对儒学思想进行合理的扬弃。

从本体论看,儒学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顺天应人”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强调的尊重规律的思想精华是相吻合的。“天”是儒学文化最高的价值归依,儒学文化把天看成人不能左右的力量,是自然变化的根源。同时中国古人又强调“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四时有明法,万物有成理”的宇宙理论和伦理观念。这些思想为当今生态哲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含有人与自然协调演化的生态平衡智慧,被有些西方学者称之为一种有机整体的世界观。其中的合理因素与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具有物质统一性,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客观自然历史过程的唯物论思想有相契合的地方。几百年来,人类在发展工业文明的同时也付出了环境的惨重代价。人类开始反思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方寻找医治现代文明病的良药,我们把传统的儒学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相结合就能找到一种良方。中国古人早已知道“天理”是不可超越的,这与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一致的。当然在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落后,中国古人对“天理”的认识包含有唯心主义的成份,这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规律”有本质的不同。从本体论的角度看,“天人合一”是一种主客体不分的思想,受此思想影响,中国古人缺乏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不能用理性的眼光认识自然万物,这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不发达的重要原因儒学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历史观社会,甚至由于过分强调“天人感应”、“天人一理”,最终导致唯心主义的神秘论。

从历史观看,儒学文化“民为邦本”“平政爱民”的民本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最高价值追求是相契合的。从马克思的群众史观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再到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一切理论与实践都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当然我们要认识到,中国古代的“民本”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民本主义以民为贵,重视和关心民,实质在于‘保民而王’,为了让人民能够对封建社会尽应尽的义务,以维持和充实统治者的天下(祖遗之家产)的财富和实力,并稳定自己的统治。”①“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对民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富国强,社会和谐,是当今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儒学文化“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是实现这一共同理想可借鉴的现实途径。“为政以德”的“德政”思想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所推崇的治国之道,“德政”的主体首先应是以君主为代表的统治者阶层,孔子认为统治者要以道德作为安身立命、安邦定国、教化天下的根本。君主作为最高的政治权威,只有当他同时成为天下所效法的道德权威时,才能实现国泰民安。

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懈奋斗,在实现共同理想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这与传统的“德政”、“仁政”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本质区别:其一,二者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德政”、“仁政”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以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了我党执掌政权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二,二者历史观不同。封建统治者从英雄史观出发,以当权者自居,认为实行仁政、德政是其对臣民的恩惠;中国共产党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出发,认识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高的人生价值追求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引领各族人民实现自己的利益,是中国传统“仁政”、“德政”的当代体现。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与儒学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两大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儒学文化的沃土之中。从本体论和历史观看儒学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者内在交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儒学文化价值体系的超越和发展。

要用辩证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不但以高度智慧的物质创造影响和推动着人类的历史进程,也以高尚纯粹的道德价值文化影响和推动着人类精神世界的建设。善与恶是行为对主体的价值,传统的儒学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朴素而鲜明的善恶观,体现了千百年来人们超功利的价值取向,具有扬美抑丑、劝善惩恶的教化作用,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赖以支撑的精神纲纪。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必须采取辩证否定的态度,既反对颂古非今的复古主义,同时也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我们处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儒学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历史观社会,全球化增加了人们对于文化认同的渴望。我们的世界越变得全球化,也就越是热切地要去寻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是根本。“灭其国者先去其史”,历史传承系统的紊乱和崩解,会动摇人民精神归属的根基,导致历史价值的解体。在今天重建文化认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始终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我们要确信对中华文化影响至深的儒家思想中存在着不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观,要大力发掘其现实价值,使其获得新的生命,放出新的光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精神载体,我们也将在此基础上去开创中华民族新的伟大时代的到来。(作者为贵州大学马列部副教授,本文系贵州大学文科一般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

注释

①王铁仙:“两种中国文化传统:区分、辩证与融通”,《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