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念自觉悟,勿着于非法,所修应正行,得度生死难

常念自觉悟,勿着于非法,所修应正行,得度生死难

佛言祖语:常念自觉悟,勿着于非法,所修应正行,得度生死难。——《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一》

学诚法师开示:人的智慧和觉悟表现在哪里呢?儒家讲“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提倡对内提升自己的德行,条件具足时再推己及人,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的人生观。

文章:人的智慧和觉悟表现在哪里?

儒家如何看待人生呢?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 》)

意思是说,人与动物究竟有多大的差别呢?似乎不太大。

动物在饥饿的时候,知道找食物吃;在冷的时候,知道找地方藏身避寒;也知道逃避天敌攻击,保护自己和同类。这就说明,动物同我们人一样有知觉和感觉,它也是有情。

有知觉与感觉,这是所有有情最基本的特点。

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在何处呢?人有智慧、有觉悟,智慧与觉悟是人最超胜之处。

动物的智慧与觉悟无法与人相比,动物的所有行为基本上是本能反应。

动物也能够做事情:几千只蚂蚁能够大规模有组织地搬家;蜜蜂的群体生活有分工、有合作;燕子、鸽子飞出去都很整齐;鸭子在河中游泳都排成队列。

它们都有团队精神,能够互相依靠。但它们解决的问题很有限,更多的状况下仍是被动无奈的,只能任人宰割。

为什么会如此呢?它们是畜生,堕在三恶道,本来就是在痛苦的果报当中,无力自拔,因为没有智慧,不能觉悟。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或有菩萨,观畜生道而为恐怖,傍生界中受愚痴报,经无量劫难出离故。”

那么,人到底有多少智慧,到底能不能觉悟?这是很关键的问题。

如果我们没有智慧,不能觉悟,与动物就没什么差别。如果只会吃饭睡觉,就与畜类无别了。

那么,人的智慧和觉悟表现在哪里呢?

儒家讲“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提倡对内提升自己的德行,条件具足时再推己及人,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的人生观。

事实上,能够做到治国平天下、当皇帝做宰相的只是个别,大多数人无法做到,但他们追求内在生命的提升、圆成自身道德的努力,的确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论语·学而篇》中谈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就把人生少年、中年、老年三个阶段的意义都讲了出来。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青少年阶段贵在求学。

要当圣人、做君子,不只是寻章摘句、获得丰富学识而已,更重要的是学习圣人的思想和言行。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讲中年阶段应善交益友。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四面八方来相会,一起来交流人生的经验、分享人生的体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这是一件非常快乐、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老年阶段重在道德的圆成。

“不愠”指的是内心不生闷气、不起烦恼。具有高尚道德的圣人、君子,即便是别人不能理解其所学,他也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欢欢喜喜地接纳对方。

少年、中年、老年这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有着不同的意义。从求学、交友到道德的圆成,是儒家追求生命提升的三个步骤。

——摘自《法音》2007年第12期 学诚法师文章《人生的究竟意义》

本文结构图:

佛教觉悟人生智慧包括2

不是上帝,

不是超自然的神,

更不是人的命运的主宰。

唐代无尽藏比丘尼给我们留下一首诗偈:

终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人人都知道春天最美好,盼望春天,喜欢春天,于是乎寻春、迎春、惜春。春天在哪里?其实最美好的春天正是自心、佛心、真如、真心。春天不需向外找,佛性自在我心头。正如同赵州禅师所写的一首偈:

赵州八十犹行脚,

只因心头未悄然。

及至归来无一事,

始知空费草鞋钱。

“芒鞋踏破”,“空费鞋钱”,“岭头”高高低低,“行脚”千里万里,向外寻求,怎能学到自己(自心)呢?真如本在自心,佛性即在自心。你能认识自心,就不会远行万里,心外求法了。因为,心外无我,心外无法,心外没有春天,心外没有世界。

对“心”的研究、透视,并作出全面;系统的解释的,在世界范围内恐怕还没有一种学说能到达佛陀的认知水平。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别人就没有重视“心”的功能、“心”的作用、“心”的能量。

牟宗三先生说中国哲学特重“主体性”()与“内在道德性”(inner )。他认为中国思想的三大主流,即儒、释、道三教,都重主体性,而且作为“主流中的主流”儒家思想,更把主体性加以更特殊的规定,从而使其成为内在道德性,就成为道德的主体性。

于是乎就与西方哲学重客观性而不重主体性相区别开来了,牟先生说得很有见地。他的“主体性”→“内在道德性”→“道德的主体性”,用中国儒家原有的一句话就可概括:“存乎一心”也。

即使是西方哲学,无论是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包括费希特、谢林),或是从莱布尼兹、罗素到海德格尔,他们都已逐渐向东方哲学的主体性靠近。他们作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思想家,不可能不对人的生命存在、社会存在和道德判断作出认真的思考,也不可能对佛陀的思想一无所知。苏格拉底力倡正义、中道(mean)、公平、道德与友谊,这不都是人的主体性的题中之意吗?不都是“存乎一心”的“心”的闪光吗?

讲“人之初,性本善”的孟子,看到了人“心中”的纯净自性。但是,他也说过,“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几希”译为现代语,就是极微小极微小的一点儿,可见孟子在说出此言时的愤激之情。然而,就是这个“几希”,却又把人和禽兽的区别拉开了。我们的老祖宗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似乎也是愤激之词。

依我看来,这不是说得太绝对,也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化判断。而是告诉我们:人啊,你的一言一行,你的每一动念,你的内心,是朝向圣贤的那一边还是朝向禽兽的那一边呢?孟子力主“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同佛陀说的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可说是异曲同工。

被儒家视为异端的荀子是最讲现实主义的,但他喊出了“人之性本恶”的不和谐音,甚至说人“其善者,伪也(是人为的)”。尼采把人说成是“未定型的动物”,即使“面前有无限的可能”,但也是看兽性看得多了一些。我怀疑荀子说“人性本恶”恐怕也是过多地强调了人性中的兽性。人固然有兽性,但人,毕竟有人性,上升一步,还有佛性。如果泯灭了人性,遮蔽了佛性,那么人的兽性可能比野兽的兽性更可怕。

古代对付奴隶的酷刑,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希特勒,还有各种各样的屠杀,不都是“兽性”的证明吗?无论孟子、荀子,他们的认识也都进入“心”的深层次了,即使荀子的话不婉转、不客气、太过急切。

其实,佛陀在菩提树下证道彻悟之时,也已揭示得很清楚了:大地众生,平等无异,皆有佛性常念自觉悟,勿着于非法,所修应正行,得度生死难,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者,贪嗔痴也;“执著”者,颠倒愚昧也。两者的总根子就是“十二缘起”中的最后一环(也是初始一环)“无明”。虽有佛性,不能证得的根源就是无始无明,就是贪嗔痴慢、妄想执著这些毒素的污染。语言肃然不同,但不碍对彼此心灵深处的探索。

在人类历史上,对人自身——自我申明进行探索的佛家智慧对人生的影响,代不乏人,过去有,现在有,今后还会有。但是,通过自身的证悟,由转向人的自我生命内求而进入“心”的层次,发现了“心”的全部奥秘的则唯有佛陀一人。

佛,不是上帝,不是超自然的神,更不是人的命运的主宰。在神的面前佛家智慧对人生的影响,人和神的关系,是奴与主的关系,你必须“求”神,你能说你也是神吗?在上帝面前,人和上帝的关系,是仆和主的关系,你必须“听从”上帝,你能说你也是“上帝”吗?

然而,佛教则不然。佛告诉你,佛和众生是平等的,只要离执去妄,人人皆可成佛。佛把众生都看成是未来佛,或当下就是佛。在人类历史上,佛陀第一个喊出了自由平等的声音。

佛把“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告诉我们。当因缘都不具备的时候,当客观条件有许多不可能的时候,当你无力改变外境的时候,你可以改变自心,你可以找到内心的宁静、内心的“天堂”,你可以建立一种健康的生命的内视、内循环,你就可以永久保持“常乐我净”,回归本源,回归本然。

在人类历史上,佛陀第一个向我们揭示了生命的真理:一切皆在你自心,心的境界就是生命的境界。佛即是心,心即是佛。

人是凡夫,背负这太多的沉重的各种妄执,既没有内心的自由(内苦、心苦),又没有器世间的自由(外苦、身苦)。人要挣脱许多系缚——思想的系缚,熏习、陋习、恶习的系缚,邪见、偏见、种种恶见的系缚。

只有挣脱系缚,砸碎内心的枷锁,才能断惑证真,得到解脱。但是,佛不可能代替你,也不可能来赐予你,自缚自解,自赎自救,自心自安,自性自度。在人类历史上,佛陀第一个向我们指出了看破放下,自我改造。自救自度的法门。

“佛”这一个词,是外来语,是“(佛陀耶)”的音译。“佛”用现代汉语意译,即觉悟了的人、智慧的人;古代译为“觉者、智者”。

这个“觉者、智者”具有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是获得大智慧,自度自利,自我觉醒。觉他,是帮助别人启迷得悟,这是关怀众生,救度众生,济世利他。觉行圆满,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人,福慧圆成。

这三个内容(三义)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既不能单称为“觉者”,又不能单称为“智者”,三者密不可分,所以仍用音译,简称为“佛”。可见,“佛”的含义中已包括了智慧的开发、智慧的觉醒、智慧的圆满完成。

佛教的智慧观,是佛陀的智慧,是佛陀对宇宙人生的感悟。它不是框框,不是教条,更不是皇帝派了什么人宣读的“圣旨”,不要你匍匐在地跪拜接受,更不应盲目信从。

佛陀教导而我们的,是“四依”,即“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法不依人,是依佛法,依一切与佛法相符相应的法,不论是佛说,还是别人说的,只要是佛法,是与佛法相通相符的法都要依,而不是依人。依智不依识,智是智慧,识是知识、识见(见解),即依脱离无明的智慧,而不依现象的各种名相分别的知识、见解。依义不依语,是依真实义而不依表象的语言文字。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是依彻底究竟之义,不依权巧方便之说,或谓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总之,从“四依”可见佛陀的人格力量,既不强调对个人的崇拜,更不要求对语言文字的神圣待遇,尊重别人的思考和意愿。信受的是“法”,理解的是“真实义、究竟义”。不依人,不依语,不依现象,不依不究竟。

佛陀教导的法“四依”,把佛教和其他宗教完全区别开来,只依真理,坚持如实知见,不崇拜权威,不凭任何主观意志,不搞迷信。即使你虔诚信受,以佛陀为师,读佛陀之经,行佛陀之教,实践佛陀之愿,也还仍然要通过你自身的体认和领悟。真理是否有用,尤其对你是否有用,必须经过你自身的检验——自证自悟,才叫圆悟圆成。

最后,我想说:我们学佛,学什么?学佛,就是学习佛陀。佛教文化的魅力,归根到底,是佛陀智慧的魅力。而佛陀的智慧是有其生命形态的。它的魅力四射,正来自它健康、活泼的生命状态。

要学习佛陀,学到佛陀的精神,学到佛陀的智慧,不改变自身的生命状态是不可能的。不肯离妄去执,不肯放下心内心外的阴影,不能完成自身生命形态的转变,就不可能像佛陀那样获得自证自悟。人最宝贵的资源,在自己的心中。

佛在心中,天堂地狱也都在心中。决定一切的是你自己的心灵。你的心灵决定了你的生命状态。不改变自己的心灵,不改善自己的生命状态,就不可能获得任何证与悟。有所悟,才是真正的学佛,真正地接近了佛陀的智慧。不证不悟,无证无悟,永远在佛的智慧殿堂之外。

你能用佛陀的智慧面对世界、面对人生、面对生死,只能是通过学佛自证自悟的结果。不能完成自证自悟,学佛成佛永远只是一句空话。

生死无常,幻质非坚。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的意义不在财富的占有、不在私欲的满足、不在功利的寻求、不在爱情的痴迷、不在如云如烟的辉煌,而在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崇高、生命的独立、生死的解脱。

这就是佛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就是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自己的疑问自己回答,自己解放自己,自己改造自己,自己超越自己,自己体悟自己。

佛教觉悟人生智慧包括3

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佛学文化博大精深,经典众多。在我们读诵经典时,经常会看到一些出现很频繁的专有名词,如“三界”“菩提萨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那这些佛教名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小编整理了六十个名词,赶紧收藏起来,随用随查!

01佛陀耶

简称佛陀或佛,义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佛陀是三觉具足的大圣人。

02 菩提萨埵

简称菩萨。义为觉有情,即大觉的众生。是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圣人。

03 缘觉

听了十二因缘而觉悟人生真理的。

04 声闻

听佛说四谛法的音声而悟道的。

05 阿罗汉

梵语,华译为无生、破恶、应供三义。

06 菩提

义为觉为道,即觉道所证的智慧。

07 菩提心

即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叫做菩提心。

08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09 一切智智

佛的智慧称为一切智智。因佛能遍知世间和出世间超智慧。

10 一切有情

一切有情众生。(有情是有生命的动物)

11 一阐提

无善根、不信佛法的人,永远不得成佛的根机。

12 二执

即我执和法执常念自觉悟,勿着于非法,所修应正行,得度生死难,又称人法二执,或生法二执。这是两种错误的执见,执有常一自我的实体,叫做我执。执诸法皆有实体,叫做法执。

13 二空

我空(悟五蕴无我的真理),法空(悟诸法缘生性空的真理)。

14 二障

烦恼障(障碍涅槃),所知障(障碍真知之智)。

15 二乘

声闻乘,缘觉乘。

16 三乘

菩萨乘与声闻乘、缘觉乘,合称为三乘。

17 五乘

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合称为五乘。

18 三毒

贪、嗔、痴,能毒害身命与慧命,叫做三毒。

19 三学

戒学,定学,慧学。(又叫做三无漏学。)

20 三身

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

21 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

22 三障

烦恼障,业障,报障。

23 三慧

闻慧,思慧,修慧。

24 三藏

经藏(修多罗);律藏(毗奈耶);论藏(阿毗达磨)。

25 三恶道

地狱,饿鬼,畜生。

26 三皈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名三宝。

27 大乘

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

28 小乘

声闻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

29 三业

身业,口业,意业。

30 三法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小乘的三法印(加大乘诸法实相为四法印)

31 四大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

32 四谛

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33 四等

即四无量心。(一)慈无量心(二)悲无量心(三)喜无量心(四)舍无量心。

34 四恩

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家),三宝恩(宗教)。

35 菩萨四摄法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36 四德

常,乐,我,净。

37 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38 四念住

(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

39 四姓阶级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40 四种阿含经

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阿含。

41 五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42 五欲

财,色,名,食,睡。

43 五蕴

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44 五大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

45 五明

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

46 五眼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47 五盖

贪盖,嗔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法盖。

48 五浊

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49 五恶见

(一)身见(萨迦耶见),(二)边见(执常,执断之见),(三)邪见(谤因果,坏善事),(四)见取见(非果计果),(五)戒禁取见(非因计因)。

50 六根本烦恼

贪,嗔,痴,慢,疑,恶见。

51 十惑

贪,嗔,痴,慢,疑佛家智慧对人生的影响,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亦名十使。

52 六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53 六尘

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54 六衰

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能衰耗人之真性。

55 六道

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

56 十法界

佛陀,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

57 六波罗蜜

即六度的异名,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58 六和

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

59 六相

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既同时表现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时表现在一个事物中。无论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个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时具足、互融互涉、彼此无碍的,从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缘起的道理。

60 六时

昼三时(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初夜,中夜,后夜。)

图片来源 | 十愿百科

摄影 | 十愿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