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佛家思想的终极之地——梁漱溟与佛家
梁漱溟:佛家思想的终极之地——梁漱溟与佛家
摘 要 梁漱溟被评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但他却又一直坚持“佛家思想”。本文主要是通过《儒佛异同论》这本书,简单阐述梁对儒家、佛家的认识,以“儒佛不相同也,只可言其相通耳”来言两者的相同之处,从梁提出的世间与出世间中,把握作为一个儒家的佛家思想。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需要以和谐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为指引,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则必须建立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儒佛二学的会通与对话,是推动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 儒家 佛家 出世间
中图分类号:I210.94 文献标识码:A
梁漱溟(1893年-1988年)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年轻时曾痴迷于佛学,一度有想要出家的想法,他承认他一直以来是持佛家思想的,他说:“我始终认为只有佛家生活是对的,只有佛家生活是我心里愿意做的,我不愿意舍掉他而屈从大家去做旁的生活”。他的人生经历了很多的曲折,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使他重视佛家的出世间法,将思想上的指针再次指向所谓的遥远的终极之地。
1梁漱溟对儒家和佛家的认识
梁漱溟在《儒佛异同论》中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对比儒佛两家。梁漱溟在《儒佛异同论》中从三个方面表述儒家与佛家的异同。其论述观点是:儒佛不相同也,只可言其相通耳。人是儒家的立足点,而佛家则是立足高远,站在超脱生和死亡的远高于人类的立场。但在这种相异之中又包含着相同点,第一:儒家、佛家所面对的主要对象是人,都是对与人说话,或许对于佛家而言的说话对象不仅仅是人,但人仍然是其主要的对象;第二:儒家与佛家之言实际上是一种提升个体知识和提高人生修养学问。
儒佛二学,儒家所谈论的都是围绕着“乐”;而佛学所谈论的都是围绕着“苦”。一个立足于追求幸福生活,寻人生之乐,一个立足于解脱生命之苦,因此梁漱溟提出了“两面”说和“两极”说。他认为,人类因由动物进化而来而与动物有着相似的一面,表现出顽劣、奸诈、狠毒、凶恶的特点;但同时人类又表现出高尚、伟大、光明的特点,呈现出远高于动物的一面。分析梁漱溟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他认为儒家之学产生于后一面;佛家之学产生于前一面。梁漱溟儒学与佛学的比较研究,在阐述中国儒学传统的“生命”性、实践性;摒弃佛家的消极性、虚幻性,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梁漱溟认为:儒家的立足点是人的立足点;佛家则超脱生灭,站在远高于人的立场,以超脱于人的立场说话,归结到“成佛”。
2儒家与佛家的相通之处
梁漱溟说:“前不云乎,生灭托于不生灭,世间托于出世间。其不生灭法或出世间云者,则正指宇宙本体也。儒佛两家同以人类生命为其学问对象,自非彻达此本源,在本源上得其着落无以成其学问。所不同者:佛家旨在从现有生命解放出来,实证乎宇宙本体;儒家反之,勉于就现有生命体现人类生命之最高可能,彻达宇宙生命之一体性,有如《孟子》所云“尽心、养性、修身”以至“事天、立命”者,《中庸》所云“尽其性”以至“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者是”。儒家与佛家把宇宙作为本体,把人当做研究的对象。佛家是将宇宙从人的本体中脱离出来;而儒家是通过修身养性的方式达到人类的最高。
儒家与佛家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儒家的仁爱之心和佛学的慈悲之心是相通的、一致的。儒家讲“五常”:仁、义、礼、智、信。相对应的佛家讲“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儒家思想与佛教戒律是相对应的,人的本性都是向善的,所不同的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从正面笼统地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人做事,而佛教戒律则从反面具体地告诫信众不应该做什么事。
1980年,美国学者艾恺来华专访梁先生,梁先生对艾恺所说的第一段话就是:“我是希望你能了解我思想的根本,我思想的根本就是儒家跟佛家,对佛家佛学的兴趣,说放弃也没有放弃,不过是原来想出家当和尚,把这个出家当和尚放弃了,在思想上还是那样。我转向儒家是因为佛家是出世的宗教,与人世间的需要不相合,其实我内心仍然是持佛家精神,并没有变,变的是我的生活。”
梁漱溟的成长道路中,一直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也即中国的发展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关注使他走进佛家的世界,又促使其觉醒走出。析其由佛入儒的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儒佛二学的相通性,同时也确立了回归世间的人生态度。
3世间与出世间
梁漱溟的人生哲学之要义在于倡导人们过一种超凡脱俗、奋发进取、孜孜不倦的精神生活,这种生活用佛教术语表达就是“出世间”。要出世就要破“二执”、断“二取”,从生死无体中超脱出来。“二执”就是“我执”与“法执”。梁漱溟认为“二执”是破坏人与人、人与物最大的凶手,破除“二执”才可以避免陷入“我痴”、“我见”、“我爱”,才可以避免追出外物、物欲横流。他说宇宙万物都是“在通不在隔”梁漱溟:佛家思想的终极之地——梁漱溟与佛家,只有破除了“二执”才会使得我们有所为变成无所为,或者说有所为等同于无所为,达到精神上与宇宙合一。也就是梁所说的:“破二执,除二障,断二取佛家思想是什么,便从生死无体中超脱出来”。
梁漱溟认为世间和出世间是本体与现象的关系,二者是不一不异。作为“不二法门”,世间是现象,生灭不住;出世间是本体,无生灭可言。本体就在现象之中,不能脱离现象而别有一本体;现象以本体为依据梁漱溟:佛家思想的终极之地——梁漱溟与佛家,是本体的具体展现而已。梁漱溟指出,出世间并非我们平常所理解的抛弃世间、脱离世间佛家思想是什么,而是破二执、除二障、断二取,不再变生相分、超拔生死沉沦之谓。
4反观现实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以和谐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为指引,而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曾在世界史中留下了辉煌的足迹,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是国学的主体。绵延至今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受到推崇、打压亦或排斥、挑战;改革开放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了修复,重视经典教育,倡导创办孔子学院;但传承至今,儒学依旧能发挥作用,是因为其提倡自省的修养方法,要求人们经常反省自己的意识和行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种内自省的方法时至今日也应被我们继承和发扬,以此成为具备“仁”、“义”、“礼”、“智”、“信”的“君子”。
同时,佛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起到重要作用。如佛学中强调的“众生平等”、“万物皆有佛性”,就有利于我们实现社会公平,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断贪嗔痴烦恼之根本,成戒定慧菩提之大道”,则是消除当今社会的急功近利、欲火旺炽的清凉剂、解毒散;“心平众生佛,心险佛众生”,对于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平信待人处事,消除险心、恶心,而代之以平心、善心也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至于佛学救世之大愿,“地狱不空,绝不成佛”,更是值得每个有志于社会和谐的人去身体力行的。
中国儒学文化“天人合一”、“仁者爱人”、“和为贵”的思想和佛学中“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等睿智慧语,历经千年之积染,深入人心;究其本质儒佛二学都是帮助人们解决世间要面临的各种痛苦和困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起到维系社会秩序稳定的功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也需要实现二者的会通与对话,使之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璐,段淑云.梁漱溟说佛[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2] 鲍秀峰.梁漱溟佛学思想深析[D].安徽大学,2010(05).
[3] (美)艾凯.这个世界会好吗[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佛家思想是什么,2013.
[4]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儒佛异同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5] 梁漱溟.美国学者艾恺先生访谈记录摘要[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6] 侯宾.佛土与世间:梁漱溟由佛入儒的思想转变[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
[7] 高钟.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佛学的智慧[J].第四届寒山寺文化论坛――国际和合文化大会论文集[C].2010.
[8] 王宗昱.访梁漱溟先生(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
[9] 徐朋林.论梁漱溟的思想发展过程[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5).
[10] 赵行良.梁漱溟论儒佛异同与会通[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3).
随便看看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中国逻辑和印度逻辑:东方逻辑思想的两大源泉及特质研究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10稻盛和夫:科学家出身的著名企业家,其管理哲学影响深远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4少林寺 4.52 亿郑州买地,进军房地产?真相来了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31风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精髓与适中原则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