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伦理》东方出版社出版,图书将采撷出的伦理思想资料依不同
《佛教伦理》东方出版社出版,图书将采撷出的伦理思想资料依不同
《佛教伦理》,东方出版社出版,图书将采撷出的伦理思想资料依不同类别归纳为篇,篇下一般设章,章下一般设节。如篇中内容单一,则直接设节;遇有较短的内容,则将数种合为一篇。如章中类别较多,则以“之一、之二”等作标题顺序区分。全书共有2016节。
标题除极少数为原有的外,都是以资料的内涵编加。为了使人便于了解佛教伦理思想的原貌和保持它的独立性,特将原始资料和略解分为两部分,于略解中一部分或全部复录每节的内容。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一方面为使读者通过略解就能具体把握每节的要义,另一方面也是现在较理想的解释方式。
圆持法师,1965年出生于山东莱芜,经过多年矢志努力,于1982年于北京广济寺拜一代高僧正果法师为师,同年他考入了北京“中国佛学院”。1986年他于中国佛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佛教协会工作,现任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副馆长。
自1988年以来,致力于佛教伦理思想的整理工作。1995年他重新整理并由民族摄影出版社出版了《满汉蒙藏合璧大藏全咒》,该书约有一千万字佛家思想代表人物,属重要的民族文学作品。
第六篇 善恶义集
概述
「善」、「恶」是一切伦理思想必须面对的两大核心问题。一切伦理学派的责任无不在于明辨善恶,以期使人树立正确的善恶观,最终达到提升道德的目的。因此,对善恶问题的彻底认识是衡量一切伦理学派优劣的根本依据。
佛教对「善恶」问题的认识不是建立在狭隘的「宗教」标准上的,而是以众生的「损益」为根本基础。在有关伦理学派中对善恶的认识莫衷一是,有的认为是「信上帝是善,不信上帝是恶」,「快乐是善,痛苦是恶」。
这些认识都是片面和模糊的,都不足以成为认识善恶的标准。本篇对善恶的认识与其他相关学派比较,可谓全面、彻底、系统、实际、准确。
如本篇第一章之一「善恶之根源」第一节说:「如何成善恶?能与损益为根本故。」这一对善恶的定义是最为圆满的。
本篇由四章组成,选录了佛教经典中对善恶问题最具代表性的论述,内容丰富不易把握,于本书中所占比例最大,章节也是最多的。
第一章 善恶综述
之七 善恶与结交
提 要
善恶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既有个人对他人作用的一面,也有他人对自身作用的一面。因此,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是佛教伦理的根本立足点。欲详细了解这方面的道理,可参阅第三十四篇「交友之道」。
本部分由七节组成,依其内容差异分作三类。第一、二节为一类,说明了近恶人的恶果;第三、四节为一类,指出了如何不受恶人的影响,以及自身应采取的正确措施;第五至七节为一类,阐释了亲近善者的重要伦理意义。
第五节 善由亲近善
善者终以善,斯由亲近善,
智慧为最上,禁戒永寂灭。
善者终以善斯由亲近善者,智人求于智以成其圣道《佛教伦理》东方出版社出版,图书将采撷出的伦理思想资料依不同,犹如紫磨真金内外清澈,造作器皿无不成就,智者亦尔贤圣相习,留教在世永世不朽,是故说曰善者终以善斯由亲近善也。
智慧为最上禁戒永寂灭者,夫人习行先当求上人之法,是故说曰智慧为最上禁戒永寂灭者也。
《出曜经》卷第二十二,《大正藏》第四卷728页B14-22行
略 解
第五节「善由亲近善」。此节首先说:「善者终以善,斯由亲近善。」此说之义表明,人最终能达到至善的境界是亲近善者的结果。
第六节 近善者之利
应共谁止住?复应亲近谁?
从谁所受法,得利不生恶?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应共善人住佛家思想代表人物,亲近于善者,
从彼人受法,得利不生恶。
应共善人住,亲近于善者,
从彼人受法,智者得利乐。
应共善人住,亲近于善者,
从彼人受法,智者得名誉。
亲近于善者,从彼人受法,
智者得解慧,是故应共住。
亲近于善者,从彼人受法,
亲族中尊胜,能离于忧愁,
于一切苦中,而能得解脱。
《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十四《佛教伦理》东方出版社出版,图书将采撷出的伦理思想资料依不同,《大正藏》第二卷473页B3-16行
略 解
第六节「近善者之利」。此节指出亲近善者有七种利益佛家思想代表人物,即不生恶、得利乐、得名誉、得解慧、亲族中尊胜、能离于忧愁、于一切苦中而能得解脱。
此七种利益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最高的现实利益。由此可知,亲近善者在获得道德利益的同时,还能获得其他诸多人生的实际利益。若换一种说法则是,人的道德进步有助于人生其他利益的发展。
第七节 习善如采香
木榓葵霍叶,众生往采取,
叶熏香远布,习善亦如是。
木榓葵霍叶众生往采取者,如有善察之人往采其香,虽不得根而获香叶,香气苾芬,正使舍彼故处犹香,善知识从事者亦复如是,成人之德功德日积,是故说曰:木榓葵霍叶,众生往采取,叶熏香远布,习善亦如是也。
《出曜经》卷第二十二,《大正藏》第四卷728页C3-10行
略 解
第七节「习善如采香」。此节以人采撷香叶而受香的熏染,来比喻向善知识学习的意义。因此其中说:「善知识从事者亦复如是,成人之德,功德日积。」
(待续)
随便看看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22佛教思想的核心戒定慧,其起源与释迦牟尼的生平及影响
- 2024-07-22佛教思想主张众生平等,业报轮回劝人弃恶从善
- 2024-07-21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及教义角度的归纳
- 2024-07-20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领略千年佛教艺术的魅力
- 2024-07-20红木家具与工艺品:北宋大才子苏东坡的佛教渊源
- 2024-07-18佛教文化中的因果定律:善良是否有回报?
- 2024-07-17七步莲花:佛陀的诞生与佛教的起源,探寻古印度的宗教奥秘
- 2024-07-17因果报应真的存在吗?心理学研究揭示行善能延长寿命
- 2024-07-17慈悲为怀与因果报应:探索佛家思想中的人生哲学
- 2024-07-15儒教、佛教、道教:三教传统宗教的特点与影响
- 2024-07-12人生迷茫时,佛教智慧能否带来解脱与快乐?
- 2024-07-05佛教养生理念与方法:修心养性,从心开始,追求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