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老师:中国文化的精神世界,“人间精神”

许老师:中国文化的精神世界,“人间精神”

许老师:中国文化的精神世界,“人间精神”

01

观后感

最近看了太多西方心灵成长类的书籍,毕竟鸡汤也不能一下子喝太多太急,虚不受补,这个道理我还是懂得,所以想换个口味,需要用中国文化的精髓滋养一下我的身心,于是选择了许老师的《中国文化的精神》,许老“中国文化三部曲”的压轴之作,在接受西方化的文化思想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后新文化运动以来),受西方文化思想以及思想转变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巨大的影响和改变,何谓中国文化的精神,也成为近代诸多文人大家所探索、追求和讨论的问题,并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论述。许老在此基础上(主要是冯友兰的“贞元六书”和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依然通过自己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结合自己中西方工作生活的感悟所得,以自己独特的角度,以微见著,提出了自己独到见解:

首先,他并没有从帝王将相的高度以及儒释道大传统层面进行论述,而是通过一般普罗大众的安身立命、处事做人原则,从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角度,去阐述中国普通人的精神世界,“人间的精神”是这本书的重要立足之处。

其次,这本书,立足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文化,通过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对比,特别是西方个人主义为中心的文化和中国传统社群文化之间的对比,让我们可以从更宽广的视野寻求中国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

在现如今,整个世界都在以西方文化为主流思想,世界变得越来越西方化,深受此影响并不断崛起的中国文化精神而带来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的想法,也许可以带给世界带来一种不一样的参考?这也是这本书给我们的一个思考。

02

关于作者

许老师堪称最近两年历史学术界的“网红”人物。最早认识许老师,其实是在“混沌”APP上。许老师在“混沌”上有个系列专题——《人类文明通史课》,22年疫情封控期间在家听了一遍,对中国历史及文化有了更多角度的了解,受获匪浅,许老的叙述角度和以往的大家所述有所不同,特别喜欢他通过平民的角度、世界角度、经贸角度讲述中国历史人文文化,感觉他不仅仅是个历史学家,也是社会学家。

许倬云,1930年生于厦门鼓浪屿(有的地方写他出生于江苏无锡,其实是不对的),成长于江苏无锡,双胞胎中的大哥,出生时,先天肌肉萎缩导致手脚弯曲,双脚无踝,是个天生残废。然而他身残志坚,毕业于台湾大学,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1986年荣任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学贯中西的史学耆宿,精通中国上古史、文化史、社会史,熟悉西方历史及其理论与思想,擅长利用不同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历史,尤其是考察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不囿于书斋,时时心怀天下,关心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走向。代表著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我者与他者》、中国文化三部曲(《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

许老师:中国文化的精神世界,“人间精神”

PS:

1、许老是胡适和傅斯年的学生。

2、许老也是王小波的老师,曾经给王小波诸多关键性提点。

3、许老是王力宏的舅公,也就是王力宏奶奶的弟弟。

03

内容介绍

接下来,我们还是看看《中国文化的精神》这本书主要内容,了解我们中国文化都有哪些精神所在,全书共有十章,从各个角度讨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篇幅比较长,浓缩了全书的一些精华所在。

第一章:时空中的生活美学

这章告诉我们,要了解中国文化,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中国历法即阴阳合历,年度是太阳年,岁实一年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太阴年,一月朔策二十九又二分之一日,十二个月份加起来,比太阳年短些。中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就是按照太阳年的长度分成十二个节和十二个气。二十四节气的安排,包括四项原则:其一是季节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其二是气温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其三是降水量的变化(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佛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其四是物候现象或农活的更替(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传统中国是农业国家,为了考虑农作物生长的季节、缴租纳税以及家庭生活等需要,有几个重要的节日就成为一年中的大关口。第一个关口,是春季之后的第一个收获时节,即五月五日的“端午”。第二个关口,则是八月十五月圆之时,全国各地正处秋收之际,在收获的时节,一家人经历了劳作之后,可以愉快的团聚。第三个关口,是农历的十二月,在古代称之为“腊”,腊,是古代一年的开始。之后是“冬至”,“冬至”既是收获的时节,也是一年忙碌过后喘气的时候。再接下来是阴阳合历年度第一个月的第一天,即所谓的“新年”或是“新正”。新年正是田野休息、农夫们也休息的唯一时期。

由上可见中国人对季节的变化很敏感,对于季节之中花草树木的变化以及鸟兽迁移行为格外注意。因此,中国人对于大自然的感受,也成为生活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除前面所说季节性的节日以外,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对自然界的感受与反应,也几乎成为不可分割的因素。中国人对于自然与自身的关系是内外全盘融合,内心的情绪和外在可见的环境变化密不可分。时间和空间两个方向,也不是绝对二分的——时间的变化,随自然空间内事物的变化而显现。于是,时间、空间与人的个体生命,三者结合为息息相关的整体——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人不能离开自然,人也不能自我异化于自然之外。

第二章:天地人神的世界

这章主要讲述的是中国人对天地人神的独特见解。

从中国的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等),一直到今天的民间信仰,中国文化中“人”的地位是与天地同等,是三合一的一部分。这与西方基督教的上帝造人说存在不同,基督教将人的起源归结于上帝造亚当、夏娃的,而后人犯了违背上帝意愿的原罪,人的赎罪,只有通过坚定地信仰上帝一途,即人是从属于上帝(天)的。而在中国文化中,“人”有自足的条件,不需外求就足以求改善和提升自我,进而超越生物的境界,也超越物质的限制,人是沟通天地的中介,特别是汉代以后,“人”在大宇宙中具有和天地同样重要的地位,天、地、人三才,是大宇宙的三个层面,中国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是密切相连的。“人”在宇宙之间,不在一个从属地位,而具有天、地、人三才之中三分之一的主动权。董仲舒构建的天人感应论,不仅天的变化会影响到人,人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天。

第三章:神鬼故事的传说

在先秦以前,中国的文化表现为各地区文化的发展,各个族群有各自的神话和传说。大致要到战国时代,方才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中国的传说系统。在汉代,则更进一步进行全盘整合。由于传说是口耳相传,各地的传说当然可能有许多细节上的差异;各种文本记载的传说,也会各有各的特色。传说主要以下几类:

第一类传说,应当是属于天的故事,如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

第二类传说是关于爱情的,如孟姜女哭长城,梁祝,花木兰等,这些传说都悲叹互相爱慕的男女因为外力的干涉而不得相聚,其中当然也隐藏着一般平民对于这些外力即父权和君权的批判。

第三类是关于“地”的故事,如大禹治水,李冰治水,安徽/江苏的祠山大帝张渤治水的故事。这一类的故事,在中国南北各地,处处有之,为了农耕的需要,他们兴修水利造福众人。

第四类故事是关于鬼怪妖精的故事,比如白蛇传、各种狐狸精的故事、厉鬼的故事,这些故事,很多都颇有借物讽世的意味,是文人创造出来的寓言,而非民间自己添油加醋逐渐形成的传说。

第五类故事是关于清官断案传奇的故事,比如包公断案、狄仁杰系列、明代的海瑞系列及清代的施世纶系列等,这些故事主要源于小民百姓,蒙受冤屈时总希望有人做主,清官的形象,是为老百姓寻找情感上的寄托,不失为失望中的盼望。

第六类故事是由清官故事衍生出的江湖侠义故事,比如“七侠五义”、“说唐”、“水浒”的故事等佛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这些故事往往强调:武艺高强的侠客彼此以义相结,在江湖上活动,为天下抱不平;而其中有些人,竟然可以开创王业。人与人之间的义气,于是高于其他的德性:为了义气,一切不顾,舍身而无悔。这些影响了明清以后江湖和民间出现的帮会以“义”相结的基本精神。

基本上,这章就中国古代传说,从开天辟地以至江湖豪侠,从男女私情到精怪现象,涵盖的范围看上去似乎凌乱,却也代表了中国一般老百姓的喜恶和褒贬。一般老百姓,很少会在谈话时引用四书五经、二十四正史,他们的历史观,就是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的一套评价体系。他们认可的价值,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对得起,人间必须有公道,世上必须有正义。

第四章:多元互动的秩序

中国的文化中,事物的分类有其特色。我们熟悉的五行、四季、三辰,都是分类的理念,这些构成了中国文化多元互动的秩序。

这种种观念里,五行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套分类法。春秋晚期有一个所谓五行学派出现,面对世间的事物和变化,用金、木、水、火、土各自的特性和彼此间的生克关系来解释宇宙间的许多现象。

五行对中国文化影响显著,到今天,中国传统的“中医”和中国式的烹饪,还经常以五行观念作为运作的依据。《黄帝内经》是中医最重要的理论典籍,其主要的理论就是将五行和身体的器官及各种力量的强度,都放在五行之下,即身体之中的肝、心、肺、肾、脾,各自归属在木、火、金、水、土之下;又分别说明其性质,分别是温、热、凉、寒、平;。中国的烹饪之道,讲究“五味”的配合与均衡,即甜(甘)、酸、苦、辣(辛)、咸,一道好菜需要五味彼此配合均衡才有味道,五味代表了五行,又间接说明了人体对于各种营养素的需求。

无论药疗、烹饪,中国文化都根据四分、五分种种多元因素或成分之间的彼此互动、互相补助,发展为复杂的动态系统。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如此多元互动的变化,这是中国文化独具的宇宙观和生活态度——一种与世界别处文化迥然不同的观念和态度。

许老师:中国文化的精神世界,“人间精神”

第五章:永远变化的宇宙

本章是以中国传统经典《易经》呈现的世界作为主题,反映中国人所持有的宇宙永远变化的观念。

中国古代有两种预言的方法,一种是通过甲骨进行占卜,这从殷商时代就开始了;另有一个与此相配的方法,则是《易经》所呈现的筮法。卜法和筮卦两者并行,互相验证。二者之间,似乎骨卜的权威性较高,而筮卦的预言书却有更详细的解释余地。

《易经》是讨论变化的经典,自古以来,对于“易”这个字有三种解释:一个是经典本身;另一个是“变易”,也就是变化;第三个是“不易”——一切变化都在不断进行,但是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这一“现象”却是永恒不变的。

《易经》的筮卦原来是作为占卜之用,各卦所陈述的现象,也许都是一个过去曾经发生的个例——以一个符号来代表那一类现象和情况,占卜到那一类现象,就作为面前要处理的疑问,以曾经发生的案例作为参考,甚至据此预测其可能的后果,这一条途径,就是所谓的“象数之学”;另一条途径,则是通过总结过去许多成败兴衰的个案,归纳出一套个人应当趋避的选择路径,即所谓“义理之学”。与《易经》类似的象数学问,还有我们称为风水的“堪舆之学”,及数字安排的“奇门遁甲之学”。堪舆之学,它是一门以地理形势和人类生活相配的方术,我们也许可以称之为原始的地理方位学。中国古代的建筑、城郭、帝王陵墓,都受到堪舆之学的影响而修建。奇门遁甲之学,自古以来即被看作神秘的法术,用之作预言,也可能用来作为计谋,奇门遁甲与“幻方”或“魔方块”有相当的关系,传统上,奇门遁甲之学可以用于战阵,后来,奇门遁甲发展成为道教符箓派的法术,这一派道士,经常号称能够运用符箓拘神遣将、役使妖鬼。

第六章:生命存在的意义

这一章,讨论的是中国人生命存在的意义,也就是中国人的宗教观。任何文化系统中,“人的生命何从何去”都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在生死方面,中国人将社会的伦理与精神的信仰糅合为一。在中国人的宗教体系里边有两套系统,一套是神祇的系统,一套是祖灵的系统。中国人在祭祀的时候,既祭那些神,也祭祖,甚至有时候祭祖对我们的影响比祭神还要大。

家庭关系对于中国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此孔子讲叫“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什么叫祭祀?当你祭祀你的祖先的时候,你要认为你的祖先就坐在对面。所以过去你看中国古代逃难的时候,家里边最重要的东西不是金银细软,是祖宗牌位,祖宗牌位一定要带着。因为这个东西是“祭如在”的东西。“祭神如神在”,你祭神就要看到神是坐在那个地方的。

在中国,佛教和道教的理论里边其实是没有特别多死后审判的场景,但是中国的民间会造上很多死后审判的这些东西,中国人用这样的民间的力量去添加这样的故事和想象来规范在世的时候的道德规范,让我们更加地守规矩,让我们更加地愿意为家庭、为宗族做贡献。所以中国人对于不朽的追求,就是在《左传》里边讲的,叫作“立德,立功,立言”。一个人真的要追求不朽,你要么就是立德,你成为一个非常有德性的人,然后立功,能够留下兴修水利等功绩,然后立言,能够留下来像孔子那样的非常著名的影响整个民族的言论,这是我们的“三不朽”。

中国人的宗教情绪到底是怎样的呢?许老认为,中国人的宗教情绪并不一定依附在建制性的宗教系统及其有关仪式,而是普遍地融合与包含在日常生活之中。他从生和死的问题延伸为祖先的记忆,凝聚许多个人为宗族团体,而宗族与宗族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亲情成分,中国文化中遂有了“同胞”的观念。直到今日,“炎黄子孙”还是中国人互相聚合的口号,也就是说,宗教情绪是从家庭开始发端,我们最重视的是家庭的体系,除此之外,我们才会去看那些守护人间的众生。

第七章:守护人间的众神

本章所述,是在宗教信仰课题下的一个支题。

中国的众神,除了来自佛道两个宗教系统,更多的来源于民间通俗信仰的神庭。民间通俗信仰的神庭佛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根据一部明代的小说《封神榜》里姜子牙封神的故事,认真地排列神庭地位与职司。在这种民俗神庭形成过程之中,其实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原则。常见的原则之一是自然神的人格化:如威严的天神是父亲形象的人格化,又比如,土地之神是生产力,那是母亲形象的人格化;母亲神的形象,又会集中在母亲的保育和母爱的宽恕——于是,最高的女神常是慈悲、宽恕救赎的慈母形象。另一个原则,则是纪念某些做出过特别贡献的真实人物,这既是感恩,也是盼望他有益于人间的功绩可以长存。这个原则,就是中国人所谓的“有功德于人”,聪明、正直者都可以成为神。这类神比如武圣关羽,南方沿海地区尊奉的妈祖,号为“天上圣母”,各地的“城隍爷”和“土地公”。

第八章:世俗化的宗教

在中国,建制性的宗教,主要是佛教和道教。自从佛教进入中国以后,佛、道二教并驾齐驱,互相刺激也互相补助,构成了两大信仰系统。在唐代以前,两大宗教可以说都在建构系统的时期,从无到有、从浅到深;到了唐宋之间,它们就已是中国建制性宗教的两大主流。无论佛、道,也已分歧为许多宗派,凡此宗派最初无不以教义的差异分别发挥其特有的重点,唐宋尤其宋代以后,佛教是以净土和禅宗为主流,道教是以北方的新道教之一全真派和南方龙虎山正一派的系统作为主流。这一阶段,佛、道的教派都逐渐倾向于民间,也更倾向于个人的坚信,认为信仰比教义的探讨更为重要,这种发展,就逐渐将建制性的宗教引导走向民间。

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无论佛、道或其混合教派,均呈现淑世的趋向,亦即“世俗化”:从理论的阐述转化为虔敬与实践,由寻求出世的解脱转向入世的救助与扶掖世人。凡此趋向,一方面可能接受儒家修己而后安民的传统理念;另一方面,也与近代世界例如基督教的发展方向相似,由接受神学理论走向注重虔信的教派运动。这一从“神圣”走向“凡俗”,也许是各处类似的历史趋向。

第九章:共生共存的人际关系

中国几千年来,凝聚个人的群体,大家都以为是亲缘团体和亲缘团体的延伸。相对于雅利安种族(大多数的白种人),中国人的亲缘凝聚力远比其战斗集团更为持久和具有弹性。而且,亲缘组织的根本假定,是从血缘组织的家庭扩大而为不同性质的集体,其生物性的本能更接近自然的共同生活的要求。亲缘团体最核心的当然是配偶与亲子组织的核心家庭。

除了家族姻亲的关系,中国实际上还有一种类亲缘的差序格局。在中国,佛家和道家的宗派,模仿了儒家的亲属观念,师徒之间也有类似父子的称呼——“师父”,一日为师,终生如父。同门师兄弟之间,也是类似家族的手足关系;以此推而广之,师兄弟下面的徒弟们,彼此也是以堂兄弟相称,而且尊上辈为伯叔,同样,也延伸到社会团体帮派。

因此,整个中国社会,笼罩在了如此庞大绵密的网络之下。人与人之间有一定的预设关系,不需要经过法律,自有必须信守的规则。从好的方面说,个人不会完全孤立无助,艰难困苦时必定有人可以伸出援手。中国人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网络上的位置,也不至于有失落孤独之感。从坏的方面说,个人的行为,举手投足无不在众人监视之下,人和人之间的规律之严,甚于法律。当然,今天的中国已经不见如此形式的人际关系。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将此形态的社会看作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一群人,一群为数众多的人,凭借一家理想实践过如此这般的人际关系,彼此兼容合作互济过。

第十章:小说传达的境界

中国的小说大概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给文人、学士阅读的,另一类所谓“演义小说”,则与民间说书、讲故事传统很难分割。小说可能是从说唱艺人口中的短篇故事取材,将其扩大或是连缀而成;一本畅销的小说,其中的片段又可能被说唱艺人转换成他们的表演题材——于是,演义小说与民间的说唱、演义故事之间有来有往,彼此间并不容易分割。再说,这一类小说作者的教育背景和社会地位,往往也是比较普罗的一个层次,居于常民与精英阶层之间。因此,演义小说的影响其实可以跨越上述两个阶层,而又同样可以渗透常民文化,成为常民文化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四部小说分别是《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演义》和西游记》,这四部小说串成系列,似乎可以想象为人类理想境界悲喜剧的四段乐章:水浒是由“聚义”结合为一个理想人间,其间的尝试和破灭令人唏嘘;三国是挑选“义”这个字许老师:中国文化的精神世界,“人间精神”,塑造为几个典型人物,他们功业未成,却留下理想人格千古彪炳;封神是对于善与恶、成与败种种对立和斗争,提出辩证过程的对抗、超越和解脱,最终出现共存的和谐;最后,西游竟将人间的许多艰难困苦,内化为人类内心的挣扎,由认识欲望到克服欲望、提升自我,终于悟解一切俱空而得到自由。因此,这项小说的串联,谱成了既悲又喜的人生心路。

04

结束语

许老师:中国文化的精神世界,“人间精神”

以上是《中国文化的精神》的简单介绍,一代代中国人真实的人性、文化的精神许老师:中国文化的精神世界,“人间精神”,多不在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而在市井陋巷、山野乡村,街谈巷议、共话桑麻……从开天辟地到江湖豪侠,从男女私情到精怪现象,涵盖范围相当广泛,代表了中国一般老百姓的喜恶与褒贬。如果想了解普罗大众眼里的中国文化,那么这本书很适合阅读,可以让你更加了解兼容并包中国文化的脉络,了解具备强大融合力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所在。

纵观许老的人生,命运只是残缺了他的身体,却健全了他的人格。在本文的最后,用许老在《往里走,安顿自己》书中的一句话做结束:“面对苦难,面对迷茫,你是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艰难时沉住气,默默蓄能,总能熬出人生的甜。”这未尝不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预告:

下一本将要看的是许老的中国文化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万古江河》,400多页,估计得看一段时间了。

另外,与《中国文化的精神》同时看的马伯庸的新书《大医》第二部(日出篇)今晚正好也已看完,在疫情结束的今日,对于“马亲王”的这套书,真的备受感动,很想好好的介绍给各位。

/

/

编辑|闲置的镜头

公众号|闲情逸致录

2023/03/29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