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在世:以长生不老劝人信奉,但到了终极点

王阳明在世:以长生不老劝人信奉,但到了终极点

佛家以超脱生死来劝人信奉,道家以长生不老劝人信奉,但到了终极点,佛家和道家都和儒家一样,获得了对终极真理的认识。

王阳明在世:以长生不老劝人信奉,但到了终极点

儒家较之佛、道,似乎没有明显以“功利”而诱之迹,儒家不以“出离生死”“长生久视”引人入道,而直接讲“明明德”、“止于至善”之“仁道”。

所以,在一些人看来,儒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从而放弃成仁之追求。毕竟良知昏蔽,习性深固,难以明白良知即是常乐之地,难以明白致良知即是社会富强、和谐之本。

王阳明在世:以长生不老劝人信奉,但到了终极点

当今流行的“灵修”“养生”之类佛家道家儒家的思想境界,实质也有“功利”之嫌,这情景也应是王阳明在世的当时的社会情景。所以,我们读《传习录》可以发现,王阳明多次言及佛、道私心。当然,修心修道确实可以超脱生死,也可健康长寿,人们为此而修也不为不可,

只是很多人不理解儒家!儒家在这方面是做得很好的。

儒家,不必汲汲于死后如何,不必太在乎我这肉身的长生,只要修养,健康长寿是自然会有的,但儒家的宗旨不在此,而是在力求仁德,力行仁爱,爱已爱人爱天王阳明在世:以长生不老劝人信奉,但到了终极点,体天下一体之仁王阳明在世:以长生不老劝人信奉,但到了终极点,求天下和谐太平。

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儒家认为,人固有一死,死后如何,在于人生时平常做得怎样。如果一心想着一已之长生,一心害怕死后堕地狱而修道,其格局也太小了。

但是,现实的人因本心蒙蔽,善恶俱在,功利心难免,要宣扬仁道,恐怕还得先以“功利”为诱,如宣扬阳明学,可先让他看看董平教授百家讲坛的《王阳明传奇》,等他了解到阳明的文韬武略之后,或许有利于调动其向道之心,可能他就萌发了入儒家之心了。等到他真正入了儒道,则自会明了仁道之本旨,惟务成仁,不言成功,切切致其良知于事事物物,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而已。

王阳明在世:以长生不老劝人信奉,但到了终极点

当下,难就难在常人不明儒家圣学成仁本旨,死死不肯放下功利之心,以为人不可能放下功利。不知圣学教人放下功利,心无功利之挂碍,恰是心地纯净快乐之本,必实益于己,恰使创造力得以最佳发挥,必有功于世。有功于世还不要以之为然,只依本心而为,不问收获,故 ~老子亦云: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佛家道家儒家的思想境界,是以无德。~ ”

上达天德者,不念念不忘要如何才是道德,只是凭心而为,即是无为,即是至善,所以自然有德;下德之人念念不忘要有德,甚至希望获得有德之美誉,所以难以具备真德。越是追求功利,越不能有功于世,越不能获得常乐,恰是背道而驰。天地共生,人道互爱,唯有共生互爱才是仁道本来,一切违背共生互爱者,皆不得正道。

人很难明了“只问耕耘、莫问收获”的奉献真蕴,不明白这就是最佳的生活状态,幸福快乐全在里面!不明白此理,就会死死认为人性不可能至善佛家道家儒家的思想境界,也就必有私心不能释怀,也就必然在乎他人评价,结果人生在世,往往是活着给人看。

一个行仁道者,与一个做给人看者不同之处,

在于前者只是因为内心驱使而为,不为别的,自然清净常乐 后者即是要获得名誉或者别的回报,患得患失周易专家网,不可能彻底快乐幸福。

没有功利心,不等于不去进取,而是必然自强不息,必然修已安人,爱已爱人,必然会将个体能量发挥到当下最佳状态,必然自强不息,必然修己安人,爱己爱人,必然会将个体化能量发挥到当下最佳状态,虽然每人才力有限,但尽心尽力即行,不必分高下。至于修养高度,也不必强求,我只结合日用事为力行仁道,力致良知,到哪即哪,无怨无悔!这应该是儒家圣学命脉!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