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对生死的思考是理性的,它以冷静的思辨方式探讨生命存在的本源

哲学对生死的思考是理性的,它以冷静的思辨方式探讨生命存在的本源

【摘要】哲学对生死的思考是理性的,它以冷静的思辨方式探讨生命存在的本源,生与死的关系问题,关注生命体发生、发展、及消亡的过程。古今中外的各种哲学流派,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生死观研究成果。

【关键词】生死观;悲观主义;存在主义

【中图号】G418【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8)11-0050-01

1儒家生死观

1.1“未知生,焉知死”这六个字出自《论语》,“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的意思是人世间的事情都不能应付过来,又何必谈论鬼神的事情。而且如果尚未弄明白生的事情,又怎能去谈论死的事情呢?显然这六个字道出了孔子的生死观,即生是当下首要解决的事情,生的问题弄不清楚,就不要忙着考虑死的问题。“未知生焉知死”的人生观是一种重生轻死,乐生恶死讲究现实的人生态度,这种生死观认为人们应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生的问题上,专注于有限人生的价值与意义问题,尽力享受人生的乐趣。

哲学对生死的思考是理性的,它以冷静的思辨方式探讨生命存在的本源

1.2“舍生取义”孟子发展了儒家德性人生观,《告子上》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求熊掌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表现了孟子的生死观,活着固然是好的,但活命不是人生的第一目的,人应当有远大的理想,在活命和理想之间,孟子认为应当首先选择理想,然后才是活命。按照孟子的解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仁主要是指人的内心善性,即恻隐之心;义,则是指在行动上所应走的道路,也就是在行动上去实践恻隐之心,凡是属于正义之路,对社会对历史有益的都可以包含在义的范围之内。由此看来“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强调了一定要在行动上,实践上把走正路放在比活命更高的位置上,把义作为第一人生目的。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超越了纯粹的形而上的性质,走上了实践的领域。

2道家生死观

2.1生死相对《齐物论》中庄子讲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意思是说,诞生的过程,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走向死亡的过程,就是诞生的过程,死是生的开始,生死是同一事物的永远轮回。庄子认为,人的生命就是气聚合起来的,人的死亡就是气的离散,生死是不断转换的,神奇可以转化为腐朽,腐朽也可以转化为神奇,这是造化,是大自然安排好的。他还说“死生哲学对生死的思考是理性的,它以冷静的思辨方式探讨生命存在的本源,命也,其有夜旦之长。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意思是人的生命和死亡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是天赋的命运哲学对生死的思考是理性的,它以冷静的思辨方式探讨生命存在的本源,人力是无法改变的,大自然的力量是无法抗拒的,无论多大的东西,该毁灭的时候还是要毁灭。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那么人如果为生而喜,为死而悲,是不必要的。因此可以看出庄子持有的是一种生死相对的观点

2.2死不可知庄子讲“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其意是,我们怎么知道喜欢活着不是一种迷惑呢?它举例说晋国的丽姬刚嫁到晋国的时候哭得衣襟都湿了,但当她在晋国的宫里过上优越的生活后,后悔当初不应该哭。庄子借这个故事说明,我们都不知道死后到底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还要贪生呢,说不定死了比活着更好。在告诫人们怎么对待生死时,庄子说死亡是无法改变的事情,人应该接受这一安排,要摆脱生死世俗观念的纠缠达到超脱的状态,使自己的心灵不被打扰,把大自然当作自己的父母和易居周易,做大自然听话顺从的孩子。

3悲观主义生死观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用悲观的态度来看待生死,认为时间是流转不息的,曾经存在的东西,现在已不存在,现在存在的东西,刹那间又会消失。虽然我们在一生中做了许多东西佛家生死观的哲学思考,拥有了很多,但这些拥有只不过是一瞬间而已。人的生存,除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正在渐渐消失,就在也没有什么了。生存的本质就是由有到无的运动过程,生存就像走下坡路一样,一停下来非到不可,只有继续前进,才能维持不倒。所以生命的形式是得不到安定的,人在及其有限的生命中不断地运动,源自于人类欲望的永不满足。人生的本质就是欲求和挣扎,人的痛苦源于对欲望的追求,如果人的欲望特别容易得到满足,那么人就会因缺少痛苦而变得空虚无聊。人追求欲望的痛苦是摆脱不掉的佛家生死观的哲学思考,因为消除痛苦的不断努力只不过是改变了痛苦的形式而已,人的生命是暂时被拦截住的死亡,是延期后又延期的死亡,我们随时都抵御着死亡的入侵,每一秒都与死亡做着争斗,但是到最后死亡还是会战胜生命。生命就像老鼠佛家生死观的哲学思考,而死

哲学对生死的思考是理性的,它以冷静的思辨方式探讨生命存在的本源

亡就像猫一样,猫早就把老鼠捕获了,暂时不吃它,是想要和它玩耍一会儿罢了。

4存在主义生死观

4.1向死而生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就是一种生存,生存就是在世界中存在着,包括自我的存在,他人的存在和他物的存在等不同的方面。人的存在不同于一般物的存在,人的存在是一种此在。死亡使此在成为了一个整体。我们日常谈论到的死亡都是别人的死亡,总是以自己做为主体,而把别人的死亡作为客体来研究,研究的死亡是经验的和形而上学的。死亡并不意味着人的存在的终结,而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就是向着死亡存在。

4.2人生虚无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对西西弗的悲剧发表议论,得出了人生注定是悲剧的结论。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就命他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向山顶,但是石头推到了山顶,又滚下山,因此西西弗又重新推石头上山。加缪认为西西弗是个荒谬的英雄,日复一日地致力于没有效果的事业,坚定地走向没有尽头的苦难。他认为我们所面临的人生也注定是悲剧,人的行为是无意义的,是荒缪的,而荒谬支配着死亡,当一个愿意去死的时候,说明此人认识到生存的虚无感,认识到日常行为是无意义的,遭受的痛苦也是没有用的。哲学上丰富多样的生死观阐释,为日常生活中各具特点的生死观的形而上反映,也指引着人们生死观的形成和变化。区分出精华,离析出糟粕才是我们探讨和研究此话题的意义所在。

4参考文献

1简玉金.生死观的现代流变及转换[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