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当代人间佛教的一个重要命题

便是:当代人间佛教的一个重要命题

当代人间佛教的一个重要命题便是积极参与生态环保实践,以环保作为入世救度、自利利他的法门之一。佛教的基本理论中有许多思想与现代社会生态环保命题不谋而合,诸如“因果报应”、“众生平等”、“万物皆有佛性”等,而现代人间佛教又强调积极入世、建设人间净土;古往今来,佛教便在现代社会生态环保命题上绽放出惊人的价值意义。本文旨在简要介绍佛教中的生态环保观念,以期对读者能有一二启迪佛家生态思想是什么,唤起更多佛弟子加入爱惜地球的行列。

一、推行佛教生态环保理念的必要性

无论是世界范围,还是着眼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已是社会各个阶层的共识。而从我国目前生态建设的情况来看,在经济发达地区,虽然社会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硬件投入,许多环保项目也陆续上马,但在软件建设方面,却多有缺失,也即人们都知道环保的大概念,但是到底环保有哪些深层次意义、有哪些理论支撑?如何在心灵上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融入生态环境?如此等等理念则模糊不清。笔者认为,宗教在解答这些深层次理念问题的时候,因为有信仰支撑,所以有强大的力量。其中,佛教尤为重要,因为在佛教理论体系内部,便无法脱离对自然、对一切生命的慈悲。有慈悲心、有因果论、有平等观,佛教便成为天然的环保主义者。

佛教追求人与自然、与其他生命和与宇宙的一种和谐相处。现代环保主义者普遍认同,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也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的发展最终必须依赖于自然、依赖于其他生命。但可悲的是人类自工业革命以后毫无节制地对大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所造成的直接恶果是生态链的失衡、生物多样性的毁灭和自然资源的盲目开发殆尽。如果人类还不幡然悔悟便是:当代人间佛教的一个重要命题,那将无异于“自掘坟墓”。自然生态的和谐必然促进人类自身的和谐,自然生态的恶化也必然导致人类生存的恶化。因此,生态环保不仅仅是出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完善人性、扬善去恶的过程。它不仅要求人们寻求自我身心的和谐、自身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更要求寻求自身与自然、与一切生命的和谐。不仅要求关爱自身、关爱他人、关爱社会,更要求关爱自然、关爱 “众生”。

二、佛教的生态环保理念

佛教的生态环保理念,就是人们对待自然环境以及一切众生的慈悲之心,也是一种对待生态脆弱的现实焦虑和忧患意识,以及人类对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理性思考。佛教生态伦理观中存在丰富而又深邃的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论述,体现出重要的生态价值。以下,笔者将逐一予以论述:

1、众生平等、皆具佛性思想。佛教传入中土以后,曾在众生是否皆具佛性这一命题上有过争论,早期传入的法显所译《泥洹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皆得成佛,但一阐提人除外”。这种有区别对待的成佛理想在中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一思想也与当时中土的思想与信仰爱好是不相一致的。因此,“阐提无佛性”的观念在中土人士看来无疑具有极大的不合理性,也为那些试图在佛教中寻求庇护的下层人民所排斥。直至晋宋之际,名僧竺道生通过“剖析经理,洞烛幽微,乃说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加之大本《泥洹经》传入,证明道生所言不虚。此后,众生平等、皆具佛性便成为大乘佛教的公论。众生皆具佛性说的确立极大地拓展了“成佛”的涵盖范围,一切有情众生——也即一切有生命、有情识的“生”物——悉有佛性,皆可成佛。不但包括人,也包括所有动物。

其后,天台九祖荆溪湛然进一步发展,首倡“无情有佛性”说,使得佛性与众生的关系变得更为圆融而全面,因为这一理念全面包含了宇宙间一切事物。湛然指出:所谓“无情有性”主要指不但有情众生、人、动物、植物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而且连墙壁瓦石等无性物也悉有佛性。这在当时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也深为传统的中国人所认可和接受。这种将人与宇宙万物“一视同仁”的态度显然深受 中 国 传 统 的 “ 天 人 一体”、“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因而具有博大的涵盖精神和生命关怀价值。

因此,中国佛教徒能够秉持这样的理念:“一切诸法归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一 花 一 世 界 , 一 叶 一 如来”。三论宗的嘉祥大师,更是明言“一切草木是佛性也。”这些理念其实都蕴含着现代生态环保的巨大价值,也体现了中国佛教中所深具的“宇宙关怀”、“自然关怀”的旨趣。

对于佛教徒来说,坚信众生平等、皆具佛性,而佛教所说的“众生”,不仅仅是指人类,还包括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风火而“生住者”;不仅仅是指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下游的等等有情物种,还包括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百草树木等无情物种,更包括“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所谓的“六道众生”。佛教认为人与这些“众生”都是平等的,都有“佛性”,“皆可成佛”,都应该受到尊重佛家生态思想是什么,不应该任意戕害。所以诸罪之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不杀为要。

现代社会语境下,佛教的生态环保理念就可以表述为:把“众生”与宇宙万事万物都看成一个生命的有机体,强调人类应该融入自然,平等地对待各种生命族群,不以自我为中心和主宰,视一切众生为父母或兄弟姐妹,承认一切生命物种都有存在的价值,都应该受到人类的尊重。这种生态观念旨在使人类平等地对待共存于这个宇宙间已知或未知的一切生命物种,有利于人类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相处。

2、“因果报应”说。缘起理论和因果报应说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也是佛教宇宙观、人生观的思想基础。“缘起论”把整个人生和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看作是因缘和合而成的聚合体。认为小至微尘,大至宇宙,涵及一切生命主体,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多种因素、条件和合而生的,一切现象都处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中,一切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离开自然界,生命就不可能存在。因此,“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法界同融”,这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而就生命的运动而言,佛教认为生命在三世: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中,因为业报的力量而因果循环、绵延不息。佛教徒的格言便是“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过去”、“今生”和“未来”有一条看不见的因果链。推而广之,小到一个家庭或一个团体,大到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甚至一个时代,都有共业,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皆由因缘和合而生,也因因缘散尽而灭。“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不管是个人还是族群种下何种因,便有何种报。因果报应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文化共识,无论精英阶层还是普罗大众,都深信因果,并以此约束自我和他人的行为。这种观念,在当代践行生态环保主题时,格外具有特别的意义。

用因果报应的思维去假想:如若人类无休止地向自然毫无节制地索取或进行毁灭性掠夺,动辄以“人定胜天”的思维“改天换地”去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那么,总有一天大自然会对人类进行报复。现实中之所以会出现地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生态失衡、天灾频发等情况,这都是人类长期以来的共业造成的。若要扭转这种状况,人类就必须修善业,善待自然,爱护自然,尊重生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自古至今,佛教都是生态环保的典范。佛教主张草木无情皆有性,应像爱护有情众生一样加以爱护,以求人文和自然的和谐。比如在寺庙的选址和硬件上,讲求最大程度减少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害,名寺古刹周围无不绿树成荫,花草遍地,给人一种人与自然相融相和的默契,犹如天造地设一般。

3、“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理念。由众生平等皆具佛性以及因果报应推出,佛教徒的基本道德品质便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慈悲心关怀万物、以慈悲心真诚生活。这种慈悲心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们仁爱万物,因为人与自然是一种休戚相关,紧密相连的关系。人们对一切生灵都要大慈大悲,人心善则世道善,“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把所有生命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去体验,把所有生命生存的不幸环境当作自己生存的不幸环境去感受。佛教徒要求处处“心存善念”,尤其要尊重其他弱势物种,这也是人类自我赖以存在的前提,因为人类与其他生物彼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破坏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

三、佛教生态伦理观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生态环保的大命题下,宗教信仰具有更强大和更深远的道德影响力和感召力,它是人们内心世界永恒的一种行为规范或价值尺度。宗教信仰能够使人在社会强制力量、制约力量之外,自觉做到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戒恶扬善效用。事实上,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或什么都不信的人,其道德行为不是来自内心的自觉,而是取决于现实的利害关系。其之所以行善,不是因为其“人本善”,而是因为善可以获取现实精神或物质层面的功利好处。其之所以不敢为恶,不是因为其“不恶”便是:当代人间佛教的一个重要命题,而是因为行恶会遭受法律的制裁或舆论的谴责。显然,这种无信仰者的道德基础是十分脆弱或没有支撑的易经在线,也不是真正意义的或积极的、真诚的行善者。

因此,佛教应该更加积极地发挥自身具有的强大力量,投身到现代社会生态环保的大命题中来。佛教中积极的、能动的和真诚的信仰力量和理论元素,应该能够为更多的人群,更广泛的阶层所了解、学习并信仰。

佛教徒是真正的低碳环保生活的践行者。佛教教导人类要节欲,过俭朴的生活,真正的佛教徒不仅信守最基本的“不邪淫、不偷盗、不杀生、不妄语、不引酒”等“五戒”,而日常生活起居也很有节制、很有规律,倡导素食佛家生态思想是什么,不暴饮暴食,且重视心灵和精神层面的追求,使人的内心需求和欲望降低到最低点,使人类自身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只有那些真正将欲望降到最低的人,才会对世界万物持有真正平等的同情心、慈悲心。

标签: 佛教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