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川植中医养生与道家文化1.养生理念(组图)
戴川植
摘 要:中医养生是一种以清除疾病隐患为主要内容、以强身益寿为目的的医事活动。就思想角度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作用。本文以中医养生为主要内容,分别从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佛家文化三个方面讨论了中医养生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中医养生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R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5-0-01
引言
提到中医养生,大多数人会下意识地认为这是老年人的活动戴川植中医养生与道家文化1.养生理念(组图),这是对养生认知的严重误区。所谓中医养生,就是“治未病”,即治疗尚未发生的病,通过“四气调神”、“杂食以养”等方式,清除身体中的疾病隐患,从而达到强身益寿的目的。因此,青少年与中年人也要注意中医养生。站在思想层面来看,中医养生内涵的形成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养生内涵集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内涵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以下就是笔者的分析与论述。
一、中医养生与道家文化
1.养生理念
学界普遍认为,道家文化在中医养生思想的形成方面起主导作用。道家文化的核心是“道”,主张“道法自然”。道家著作《道德经》开篇对“道”就作了相关的阐明,《道德经》指出,“道”是非常玄妙深远的,是天地间生成万物总的来源。“道”在道家始祖老子看来,更加接近于自然法则,天地变化规律。老子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传世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也对“道”作了相应的阐明,其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又云:“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指出了凡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也不外乎阴阳。《黄帝内经》中所论的养生之道,多是对老子学说的发挥。中医养生中的“治未病”的思想就来源于《黄帝内经》中的“上工治未病”。由此可见,道家文化对传统医学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2.价值取向
“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道家追求长寿、长生,而中医养生追求长寿,二者有着相似的价值取向。《抱朴子内篇》曰:“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佛家哲学文化精髓,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妬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文中指出了人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不死,心术不正的人是不能长生的,介绍了外修与内养的养生之道,这种养生之道对中医养生学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3.养生途径
道家的养生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借助丹药外修,一种是通过行气保精进行内养。《黄帝内经》中的素问篇、灵枢篇均对于养气就做了极为详细地阐明,点出了,气血不足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强调了任何事情不能过度。《河图帝视萌》也指明了人的养生活动顺应天地之自然,便可达到“寿考无穷”的养生目的。而中医养生受到了这些思想的影响,提出了“四气调神”、“动静有常、和谐适度”的养生途径。
二、中医养生与儒家文化
1.养生理念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儒家主张“仁”、“礼”、“中庸”、“以和为贵”。《论语》曰:“克己复礼为仁”,又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指出,长寿必须建立在高尚的道德基础上,加强个人的思想修养。《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表现了对精神价值的追求。中医养生吸收了儒家的仁学思想,从而形成了重用轻体、重道轻器的特点。
2.养生途径
儒家提倡以食养生。《论语·乡党》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礼记·内则》曰:“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以甘滑。”《周礼·天官》曰:“凡食齐眠(音视)春时(饭宜温也),羹齐眠夏时(羹宜热也),酱齐眠秋时(酱宜凉也),饮齐眠冬时(饮宜寒也)”,这些都指出了遵循饮食规律对健康的影响。中医养生在儒家饮食观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杂食以养”、“饮食有节”的食疗养生途径。
三、中医养生与佛家文化
1.养生理念
与道家练气、儒家修身不同,佛家讲的是净,养心。佛家追求超脱于尘世的精神境界,所以在佛家看来,肉体只是修行用的皮囊。佛家看淡生死,但这并不意味着佛家就否定了现实。相反,由于尊重生命,所以养心调身一向是佛家的传统。佛家认为,行为与精神观念会影响人体。因而佛家主张“五戒”、“万念归一,清心涤滤”、“长养慈心,勿伤物命”,中医养生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将养心作为关键的养生之道。
2.养生途径
佛家养生途径主要包括戒肉食素、戒酒、禅修与武术等。佛家“戒肉食素”的主张来源于佛家“戒杀生”的思想,这种素食理论对于中医养生中的食疗养生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佛家戒酒,并不是简单地规范饮食行为,而是防止酒影响人体健康,其根本目的在于修身、修心。佛家禅修的主要方式就是静坐,排除心中一切杂念,逐渐培养无贪无嗔的习性,并逐渐脱离原有的恶习性,渐渐自在。通过禅修可以获得健康身体与清晰的思维,这已经被现代中医学认可是一种科学的修炼方式。
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丰富了中医养生的内涵。而中医养生理论又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新的活力,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从对养生的认知来看佛家哲学文化精髓,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亦或者是以佛家,都表现出了相对理性的认知。而从养生的目的来看,三者的思想精髓则具有高度一致性。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这三者的思想精髓与其他各个派别对中医养生的认知精华,共同成为了我国中医养生的思想基础。在融合传统文化与古代哲学的中医学思想指导下,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医养生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奕君.中医养生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3):23.
[2]江玉戴川植中医养生与道家文化1.养生理念(组图),谭群英,王明杰.中医养生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J].医学与哲学(A),2015,36(05):90-92.
[3]刘宁,李文刚.中国传统文化对养生思想的渗透与影响[J].中医文献杂志,2010,28(02):6-8.
[4]江玉.论中医养生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佛家哲学文化精髓,31(08):53-55.
随便看看
- 2024-08-10庄子:战国中期的智者,用化应对险恶人性与困难人生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8-09庄子的智慧:化解人性险恶与人生困难的哲学
- 2024-08-08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对先秦法思想史的意义
- 2024-08-07政治问题与权力制约原则:现代民主理论的基础
- 2024-07-3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人生的滋养与指引
- 2024-07-29企业治理新启示: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吏治精华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8梁氏国学功底深厚,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比较,探究先秦政治思想
- 2024-07-28道德经第 37-40 章解读:道的力量源泉与天下自正之道
- 2024-07-27毛泽东道家智慧:探讨基本粒子是否可分,引发科学界思考
- 2024-07-27道家管理思想:揭示事物本质的恒道,朴散为器,道法自然
- 2024-07-25道家代表人物及作品:老子道德经与庄子南华经
- 2024-07-24老子其书:传统文化专题讲解教学培训课件,丰富汉语内涵的经典之作
- 2024-07-24道家学派思想:老子与庄子的自然无为之道
- 2024-07-24中国文化中坚道家学术思想:被忽略的幕后操持者
- 2024-07-23朱光潜的移花接木:道家还是儒家?克罗齐美学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对接
- 2024-07-232019/6/14 古典文字的故事:道德经、宗教典籍与人类思考阶段的演变
- 2024-07-22东方管理智慧:反思西方企业管理,探索东方哲学的人本主义与企业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