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论文摘要1.1生死哲学的研究现状
《大般涅槃经》论文摘要1.1生死哲学的研究现状
论文摘要
《大般涅槃经》以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向众生宣布自己生命即将终结、接近死亡为开始的一本着作。这部著作所记录的是佛教的教主在入大般涅槃之前开导和安慰信众的内容。首先文章要讨论的是《大般涅槃经》的生命观。其次要讨论的是《大般涅槃经》对于死亡的探索。并且,还要讨论《大般涅槃经》对于大般涅槃的定义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以及涅槃和死亡的关系。另外,《大般涅槃经》这部著作最主要的思想是:大般涅槃的涅槃四德,通过对这四种德行的讨论可以得出佛教超越生死的理论。此外《大般涅槃经》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种理论可以指引众生超越生死。这些思想不仅仅体现了《大般涅槃经》的生死哲学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甚至可以理解成一本佛教的死亡教育读本《大般涅槃经》论文摘要1.1生死哲学的研究现状,并且可以作为辅导悲伤心理的理论指导。所以,从生死学中的悲伤辅导的立场来看《大般涅槃经》论文摘要1.1生死哲学的研究现状,《大般涅槃经》可以说整部著作都围绕着辅导信众心理情绪所作的探讨。这部著作中释迦牟尼不仅对生和死的问题做了详尽的分析和讨论,还为信众设计了具体的心理辅导方法。
论文目录
摘要 导论1.1 生死哲学的研究现状1.2 佛教生死观的研究现状及其缺陷1.3 《大般涅槃经》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1.4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目标2 《大般涅槃经》的生命观2.1 佛经对生命形式的生存类型与成因的划分2.2 佛经对生命形式的生存空间与寿限时间分类2.3 《大般涅槃经》中对生命形式的特殊分类2.3.1 进食分类——杂食身与非杂食身2.3.2 生命价值分类——有漏和无漏2.4 《大般涅槃经》对生命价值探讨2.4.1 无常与常2.4.2 苦与乐2.4.3 无我与我2.4.4 垢染与净2.5 生命的真实与虚妄3 《大般涅槃经》的死亡观3.1 众生之死——死亡的形式与本质3.2 对治生死的超越——有余涅槃、无余涅槃3.3 对生死的圆满超越——大般涅槃4 解脱——《大般涅槃经》的死亡教育4.1 众生的生死根本4.2 生死痛苦的根源4.2.1 众生对“我”的错误认知4.2.2 众生对“我”的贪爱和执取4.3 涅槃即解脱超越生死4.4 生命解脱的可能性——众生皆有佛性4.5 生命解脱的操作性——有所为有所不为5 以《大般涅槃经》分析佛教的哀伤抚慰5.1 现今生死学中的哀伤抚慰理论5.1.1 丧失及哀伤抚慰5.1.2 哀伤抚慰5.2 《大般涅槃经》所呈现的悲伤辅导5.2.1 超越病痛与死亡5.2.2 从教主与信众的依附关系到自我肯定的超越5.2.3 从无明妄动的原欲到不执妄取的心理超越5.2.4 内心的依靠——众生皆有佛性5.2.5 外在的依靠——佛、法、僧6 《大般涅槃经》生死哲学的现代价值6.1 《大般涅槃经》生死观对大众生命形上焦虑的消融6.2 《大般涅槃经》死亡教育的现代价值6.3 《大般涅槃经》悲伤抚慰的现代价值结语参考文献致谢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大般涅槃经论文;涅槃论文;佛性论文;生死论文;死亡教育论文;悲伤辅导论文;
随便看看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22佛教思想的核心戒定慧,其起源与释迦牟尼的生平及影响
- 2024-07-22佛教思想主张众生平等,业报轮回劝人弃恶从善
- 2024-07-21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及教义角度的归纳
- 2024-07-20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领略千年佛教艺术的魅力
- 2024-07-20红木家具与工艺品:北宋大才子苏东坡的佛教渊源
- 2024-07-18佛教文化中的因果定律:善良是否有回报?
- 2024-07-17七步莲花:佛陀的诞生与佛教的起源,探寻古印度的宗教奥秘
- 2024-07-17因果报应真的存在吗?心理学研究揭示行善能延长寿命
- 2024-07-17慈悲为怀与因果报应:探索佛家思想中的人生哲学
- 2024-07-15儒教、佛教、道教:三教传统宗教的特点与影响
- 2024-07-12人生迷茫时,佛教智慧能否带来解脱与快乐?
- 2024-07-05佛教养生理念与方法:修心养性,从心开始,追求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