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崇尚“空”在这里!
【】佛教崇尚“空”在这里!
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其中人生的根本问题即是人生的意义问题,我们可以将其具体分为三个问题:一、幸福问题,即人生的世俗意义;二、道德问题,即人生的精神意义;三、生死问题,即人生的终极意义。
在这三个问题中,都贯穿着对灵(精神)与肉(肉体)的关系的思考。根据对这一关系的不同理解,在哲学和宗教上可相对地区分出五种人生观:一、理性的人生观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在西方哲学中占主流,崇尚“真”;二、道德的人生观,以孔子为代表,在中国哲学中占主流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崇尚“善”(义);三、审美的人生观,中国以庄子为代表,西方以早期尼采为代表,在中西哲学中均不占主流,崇尚“美”(梦、醉、逍遥);四、信仰的人生观,以基督教为代表,崇尚“神”;五、解脱的人生观,以佛教为代表,崇尚“空”。各派人生哲学的目标都是超脱功利、解脱生死。
佛教:崇尚“空”
在这里,我们就将简单介绍一下哲学中关于生死问题的相关思考,而这些思考都是附属于以上五种人生观的【】佛教崇尚“空”在这里!,难以剥离开来讨论。
死亡,往往被看做是生命的终结,是对生命意义的最大挑战,因此对死亡问题的探讨也就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求。
哲学上对于生死问题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一、理性的生死观:顺从自然,安于生死。西方的传统理性哲学就较多持有这样的观点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只是这种生死观并不求问人生的终极意义,或者说是并不关心死。
二、道德的生死观:完善道德,安于生死。这种生死观与理性的生死观一样都安于生死,但是道德的生死观还强调要在有生之年完善自身的道德,成为一个有德性之人。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孔子强调“朝闻道,夕死可矣”【】佛教崇尚“空”在这里!,道德是人生最大的追求,当道德完善之时,对生命自然也就没有了留念。只是这种生死观同理性的生死观一样不问人生的终极意义。
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
三、审美的生死观:逍遥游,融通生死。这种生死观主张我们要进入“化境”之中,将小我化入大我之中,与宇宙合一,从而融通生死。这一生死观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主张天地与我化而为一,这一思想在后期理学和心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基督教的生死观:灵魂不死,超越生死。基督教徒相信,死亡仅仅是肉体的死亡,不死的灵魂需要在末日接受上帝的审判,并由上帝决定灵魂的去向,最后在天堂或是地狱永生。这一种生死观明确地断定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进入天堂,因此信徒们为了死后能够在天堂永生而愿意在短暂的俗世生命中遵守教义。
基督教的天堂观
五、佛教的生死观:看破红尘,解脱生死。佛教认为人总是处在不断的轮回之中,始终处在因对世界“无常”的“无明”而产生的无尽痛苦之中。花花世界尽是无常,是不真实的存在,因此需要看破红尘,不要再受到自身无明的蒙蔽,希望从痛苦的轮回中解脱出来,追求涅槃。因此,佛教生死观直接否定终极意义,认为对终极意义的执着本身就是迷惑的表现。
内容:根据周国平老师“哲学与人生”课程内容整理
撰稿:博研实习编辑欧阳钰芳
随便看看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紫微斗数忌出解析:影响命运的关键因素及应对策略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10稻盛和夫:科学家出身的著名企业家,其管理哲学影响深远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9庄子的智慧:化解人性险恶与人生困难的哲学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对先秦法思想史的意义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8-05第五届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现代化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8-0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31风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精髓与适中原则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