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六道轮回”和“因果报应”等说法都是佛教思想体系的一部分

佛教的“六道轮回”和“因果报应”等说法都是佛教思想体系的一部分

"六道轮回"和"因果报应"等说法都是佛教思想体系的一部分。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深刻影响了中国的世道与人心。《六道轮回图》作为佛教的经典图解,更以唐卡、壁画和石刻等多种方式流传开来。佛教的因果论中讲究"种善因得善果佛教的“六道轮回”和“因果报应”等说法都是佛教思想体系的一部分,种恶因得恶果。"佛教的"六道轮回",表现的便是善恶果报循环往复的规律。

佛教的“六道轮回”和“因果报应”等说法都是佛教思想体系的一部分

《六道轮回图》作为绘画艺术品,在艺术表现上,色彩浓重鲜明,空间层次清晰,具有很强的视觉感染力。从绘画内容上看,六道轮回图大致可以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凶猛巨大、怒目圆睁的阎罗王双手抓住轮回盘,并咬住图的上缘,双腿则夹住圆轮的下方佛家因果轮回故事有声说,将轮回图紧紧抓在手中,示意着六道众生都离不开十二因缘。另一块则是图画上方的日、月、佛陀和精舍佛家因果轮回故事有声说,分别暗示着四圣谛,即释迦摩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

佛教的“六道轮回”和“因果报应”等说法都是佛教思想体系的一部分

这两大块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六道轮回图,向世人展示因果循环的规律,引导世人脱离人间的痛苦,寻找成佛之道。

佛教的“六道轮回”和“因果报应”等说法都是佛教思想体系的一部分

阎罗王手中的轮回盘则由大小四个圆轮组成,最中心的小圆轮中画有鸡、蛇、猪三只首尾相连的动物,分别表示贪、嗔、痴三毒,三毒是由无明所致。

佛教认为三毒是一切轮回痛苦的根源,而要消除无明就得靠修习佛法来获得智慧。中心圆轮外的第二个圆圈则以黑白阴阳两半分为三善趣和三恶趣,三善趣包括天、非天和人,三恶趣包括地狱、饿鬼和旁生。第二个圆圈中的六大扇形组合便是善趣和恶趣的具体形象,根据佛教的解释,前世积德,今世便生在善趣,前世作恶,今世就堕落恶趣,并且根据罪恶轻重受不同程度的惩罚,"六道轮回"即是根据众生的善恶业力而在"六道"中轮回生死,"六道"指的也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牲道、饿鬼道和地狱道。

佛教的“六道轮回”和“因果报应”等说法都是佛教思想体系的一部分

佛教的“六道轮回”和“因果报应”等说法都是佛教思想体系的一部分

最外层的第四个圆圈则为十二缘起,绘有盲人、瓦匠、猴、船、空宅、接吻、眼中箭、饮酒、采果、孕妇、临产、老人和死尸,依次表示无明、行、名色、出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缘是佛教认识外器世间和有情世间的认识论,又和土木水和风和意识相互作用,图中的十二块画像即是有情世间十二缘起的形象表现。抽象的佛教理论以《六道轮回图》的形象画面表现,却也符合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说法。

佛教的六道轮回和因果相报等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不仅成为中国民间佛教信仰的重要内容,对中国的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平的《古代小说与宗教文化》中提到:"自唐代以后,用小说宣扬佛教教义的小说偶尔能见到,但更多的是借助佛教观念来组织情节,或达到劝惩的目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佛教教义逐渐深化,另一方面是因为小说观念不断发展,佛教影响小说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佛教的轮回和因果相报的主题在明清小说中也屡见不鲜,"三言二拍"中就有大量以因果、色空、宿命为主题的劝惩小说。

佛教的“六道轮回”和“因果报应”等说法都是佛教思想体系的一部分

佛教的“六道轮回”和“因果报应”等说法都是佛教思想体系的一部分

当代作家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也以轮回、因果主题为思想基础,小说中的主角西门闹经历了六次轮回,前五次都被投入畜牲道,最后一次才投入了人道,历经六道轮回,西门闹也由最初满怀怨恨的报复心理,慢慢转变成追求自由和平凡的思想平和。

中国的因果报应思想其实并非传自佛教,《周易》上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尚书》中也有"作善降之百祥佛教的“六道轮回”和“因果报应”等说法都是佛教思想体系的一部分,作不善降之百殃。"春秋末期的墨子也说:"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曰:杀不辜者,得不祥焉。"

《淮南子》中的"览冥训"篇中写道:"上天之诛也,虽在旷虚幽间,辽远隐匿佛家因果轮回故事有声说,重袭石室,界障险阻,其无所逃之,亦明矣。"这种善恶有报的思想屡见于史策中,可见远在佛教东传之前,最晚在春秋战国时期,善恶有报的观念就盛行于当时的社会中。

佛教传入中国后,其思想中的生死轮回,因缘果报,八大地狱等思想,便融入已有的善恶有报观念中,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因果报应思想体系。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