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分心或无记心本性清净,犹属妄情
有分心或无记心本性清净,犹属妄情
从觉音《清净道论》等著作看,上座部佛学也强调在禅修中不可落入有分心佛家的思想核心表述,认为有分心时心识的活动并未停止,并不以见到有分心为证见涅盘、真如佛家的思想核心表述,其真正见道,须以苦、空、无常、无我的正见修观,一一观察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有严格的修证次第。主张心性非本净的有部等也是如此。故部派佛学之说有分心或无记心本性清净,只是世俗谛意义上的清净有分心或无记心本性清净,犹属妄情,与大乘佛学等同于佛性、涅盘、真如的真实谛意义上的心性清净,含义颇为不同。大乘也不以有分心、无记心为本心、真如,惠能在教惠明“屏息诸缘佛家的思想核心表述,勿生一念”,良久,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后面,还有句“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宗门中人历来都认为这最后一句最为紧要,应为问句(现代汉语应为“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有分心或无记心本性清净,犹属妄情,是启发惠明在一念不生的无记心或有分心上发起疑情,向内参究,这才是惠明得以“言下大悟”的关键。后来不少三教归一论者常引“不思善不思恶”为禅宗心性论与儒、道相同的根据,实为误解。莲池、憨山、元贤、杨仁山等大德,在谈到儒佛心性论的同异时,都指出儒家“喜怒哀乐未发”意义上的性,未离意识的法尘分别或染污末那,与禅宗等所认离我法二执的本心不同,犹属妄情。北宋道教内丹家张伯端在《青华秘文》中也辨别了儒家“喜怒哀乐未发”及道教“一念不生”意义上的心性与禅宗所谓心性的不同,认为儒、道二家所认心性皆浅于禅宗,可谓公允之论。《禅宗永嘉集》只是以从念头之间体认“无觉之觉”为“初心处”,未明确说此即是心性。大手印法也只是以就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中间体认心性为一种方便,冈波巴大师《大印讲义》指出:“前念分别已灭,后念未生中间,心殓然而住,若无观分任持,其过极大。”宗喀巴大师更力批认无分别、一切不思想为空性的错误,强调在无分别定的基础上,必须以人法二无我正见修观,方能真正见性,其主张与弥拉日巴《道歌》其实一致。萨班大师曾警告修大手印者:
随便看看
- 2024-07-22佛教思想的核心戒定慧,其起源与释迦牟尼的生平及影响
- 2024-07-22佛教思想主张众生平等,业报轮回劝人弃恶从善
- 2024-07-21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及教义角度的归纳
- 2024-07-05佛教养生理念与方法:修心养性,从心开始,追求健康长寿
- 2024-07-04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的融合与发展
- 2024-07-04红楼梦: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人生如梦的悲凉之雾
- 2024-07-03禅宗:简易明快的禅修道路与活用实用的价值主张
- 2024-07-02中华文化 7000 年历史:从伏羲画卦到百家争鸣,探寻文化源头
- 2024-06-20中国佛教思想家思考问题的前提和视角是什么?
- 2024-06-19儒道佛教与中国茶道:三教合一的茶文化内涵
- 2024-06-16中国智慧:生命的智慧与境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2024-06-16儒释道的最高境界: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你领悟了吗?
- 2024-06-15交锋:揭露邪教法轮功危害的纪实心理探索小说
- 2024-06-13天津红叶书院贾锡信先生讲学:儒道佛与古典文学的交融
- 2024-04-14禅宗:生死观与人生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2024-04-10重读经典,论语、庄子、禅宗、周易,原来这么简单
- 2024-04-05南怀瑾老师:不偏不倚,不过而无不及
- 2024-02-17天人合一:提倡效法天地之德要求人们树立尊重生命、爱护万物的生命伦理观
- 2024-02-17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宋代《报父母恩重经变》
- 2024-02-16朝鲜三国时期思想文化与佛教的本土化历程考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