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佛陀的智慧,如实观照世界的实相

南怀瑾老师:佛陀的智慧,如实观照世界的实相

《佛陀的智慧》读后感3篇

【篇一:《佛陀的智慧》读后感】

《佛陀的智慧》是一本内行所著的佛学入门书,它以南北传佛学界公认的汉译《阿含经》、《本事经》、律藏及今译南传《尼柯耶》等早期经典为基础,以大乘经为补充,根据作者多年研修佛法的体会,从当代人的心灵需求着眼,对佛陀的思想作了完整、准确的归纳与阐释。

《佛陀的智慧》读后感3篇

本书要言不烦,处处紧扣佛学关键问题,陈述要害,对于专业学者,可称得上是一部严谨的佛学论著,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则可说是一本最佳的佛学入门书。书中还特意精选了53种篇幅短小的佛经,分别系编于各章之后,每页另配有“佛言精粹”以资对照。这种精心安排使得读者能直接领受佛陀的言教,并在吟咏经典中体验佛法的深邃。

佛教作为自内证的宗教,其神圣性根源,不来自超自然的神灵,也不来自世俗的权威,而是来自内心对宇宙人生真理的彻悟。佛陀的智慧,是彻底清除心灵的障敝,如实观照世界的实相。

南怀瑾老师:佛陀的智慧,如实观照世界的实相

在最有影响的世界性圣哲中,佛陀释迦牟尼在生前身后所受到的尊崇敬仰,可谓举世无双。

他在世时被多位国王尊为师长,无数佛教徒把他奉为至圣、导师和楷模,甚至看作超人、神明。在大乘佛教界,佛陀被普遍视为法力无边、无所不知、永恒存在的超级神仙,有“大觉金仙”之称。人们用金银玉石精心为佛陀造像,以表达对这位心中偶像的虔诚敬仰,从而创造出许多国宝文物、高级艺术品。两干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佛教寺庙里,香烟燎绕中或香花簇拥中,佛陀像被一代代善男信女顶礼膜拜。佛陀的遗骨舍利,成为佛教圣物,被用镶满宝石的金玉棺龛层层包装,供人礼拜供养,其出巡展示时万众瞻拜哀感的盛况,令人心魂震撼。而大多数中国老百姓,大概主要从寺院大雄宝殿里所供奉的佛像和《西游记》塑造的如来形象,去认识佛陀,将他视为神祗,殊不知他是个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

佛陀即释迦牟尼,他创立的僧团忠实地传扬他的遗教,使佛教的教化区域日益扩大。特别是孔雀王朝护法阿育王的大力推广,佛教从印度传往西方,成为当时势力最大的世界宗教。在其最兴盛时期,佛教向西传遍几乎整个中东,再西抵达埃及和欧洲;向东传遍整个东南亚和印度尼西亚;向南传遍锡兰岛;向北传遍中国汉地、西藏、蒙古及朝鲜、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南怀瑾老师:佛陀的智慧,如实观照世界的实相,佛教又传向欧美、澳洲、非洲,被约4亿以上的现代人所信仰,受到叔本华、尼采、列夫·托尔斯泰、爱因斯坦、罗素、荣格等西方大智者由衷的赞叹。

佛陀思想能从三千年以前流传到现在,经漫长历史考验而亘古常新,至今仍被数亿人信仰,被不少东西文化精英所关注,说明其学说以具永恒性的问题为主题,具有超越时域的内涵。从现代文化的角度看,佛陀的言教,文句虽显古朴,但其内蕴的智慧,仍旧熠熠生辉,具有应时契机的宝贵价值,提供给现代人很多深刻的启示。

佛陀的伟大,首先在于他以清澈的眼光审视人类自身的存在,以全宇宙为坐标,冷静地反思人类自身的境况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毫不掩饰地提示人类生老病死、诸苦交攻的缺陷和种种社会弊病,说明人存在的根本问题,唤起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解决。且不论其答案如何,仅这种对自己文明的清醒自觉,这种对人生大本的关注和对人生缺陷的揭露,便永远值得人类珍视。

佛陀的伟大,其次在于他极为重视道德教化。佛陀数十年东奔西走,苦口婆心地向许多人说教,无不是劝人弃恶修善,按合理的道德规范自我控制言行,起码做一个有道德的好人。

佛陀的伟大,第三在于他如实正观的冷峻智慧。不受任何幻想迷惑,不带任何主观成见,不被任何学说和权威制约,不掺杂任何感情,以极度清纯明净的心“如实知见”宇宙人生的真实面目,被佛陀强调为了生脱死的诀要,乃佛陀教义的心髓所在。

南怀瑾老师:佛陀的智慧,如实观照世界的实相

佛陀的伟大南怀瑾老师:佛陀的智慧,如实观照世界的实相,还在于他的慈悲、精进的精神。倡导大慈大悲,鼓励人们以精进勇猛的精神从事世间、出世间的正业,自利利他,利乐众生,是佛陀思想的重要方面。慈悲、精进为两种最重要的心灵美,能庄严人性,美化世间。

佛陀的智慧,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参透的。但读着读着,心便静下来了。每天读一章,来日方长。

【篇二:《佛陀的智慧》读后感】

波罗蜜多,在看到这本书之前一直对佛教有个偏见,感觉那么多善男信女,求神拜佛,把自己的命运放在一个个泥菩萨身上,太可笑,太无能,是一种精神的麻醉,而它的一些因果报应又是这样不可理喻,不是一个理性的人应该做的,和尚,离世隐居的人,抛弃家庭,抛弃整个世界的依赖,整天自我的修炼,不满足自我的欲望,不承担家庭的责任,不贡献于社会的进步,逃避在深山老林独自在参悟生于死的问题,即使看透了,涅槃了又有什么用呢?

大丈夫存于世间,当立功名,成大业,才不枉来着世上走一朝!这样的话语是如此的慷慨有力,符合年轻人泛滥的荷尔蒙,旺盛的肾上腺激素刺激着我们不断奋斗,追逐一个又一个目标,在一个胜利上征服另一个胜利,渴望成功,渴望出人头地的冲动永远是我们的第一推动力,所以一切一切的衡量就是有没有用,成功也就固化为,多大的房子,多好的车子,多高的职位,最终沦为可以衡量一切的金钱里,以钱来衡量一切,以能不能赚到钱来决定我们的专业知识,生活方式,交往的朋友圈。

可是这样的生活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吗?为什么我们还是有内心的不安,不仅穷困潦倒,身缠疾病的人需要佛的安慰,同样功成名就,享受荣华富贵的一样深陷困顿需要佛的祝福?所有的宗教都是一种哲学思想的实践,哲学和我有关系吗?半毛钱关系也没有!是的,两个不同价值体系的东西怎么可以相互衡量呢,就如耳朵永远听不出舌头所尝到的味道,这是两种不同的感觉,不能互换,物质和精神也是这样的两个世界,哲学是形而上的',是和物质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但是在精神的世界里生死攸关!女儿在读永兴小学的一个六年级小男生跳楼了,据说是为了一张恐龙展的门票和同学有了矛盾,老师批评了几句,反正和物质半毛钱关系也没有佛家智慧含义,美好的人生就嘎然而止,不说人性本善,但人作为生物至少有趋利避害,保存自我,繁衍后代的本能,一个14岁的小男孩不为金钱所困,不为学业为负,不为情所伤,能做出这样的极端行为,肯定是教育出了问题,是家庭,是学校,是我们整个的社会有了问题!一道道的防火墙都没有拖住他的纵身一跃,因为整个社会,他所看到的,听到的就是成功学,金钱崇拜,物质世界的东西,和精神世界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没有平时的心理建设,此刻的愤怒就如脱缰的野马冲破理性的栅栏,陷入极端。

佛说人有三毒:贪,嗔,痴,如果说贪的本质是对所喜欢的外物的占有欲,为阴性的,嗔则正好与之相反,其本质为对不喜欢的外物的排斥,破坏欲,为阳性的,贪如水,嗔如火,嗔恨时怒火中烧,能使人失去理智,有时候为了损害别人的利益,不惜玉石俱焚,毁灭自己!三毒中,贪,嗔两者皆以痴为根本,皆与痴同时生起,相伴不离。人的痴怎么破?西方大哲给出的答案是提高你的认识力,爱真理,爱智慧。哲学就是一整套具有自证性的思想体系佛家智慧含义,完备而符合理性的思考,如叔本华的表象世界,但对于认识了真相后普通人该怎么做,哲人也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只是一句“智者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免除痛苦”,如果说西方的大哲是理论思想家,那么佛陀释迦牟尼就是一位实践思想家,他的四圣苦谛,十二缘起法则,在思想上拨开你的痴障,并身体力行,告诉你明确细致,可执行强的修练方案:根植于诸法无常印,诸法无我印上的三十七道品,分别为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以及每一步达到的可自内证的四向四果,一言以蔽之,就是按照他的修练道路走就是,一定会到达彼岸-涅槃寂静印的极乐世界。

南怀瑾老师:佛陀的智慧,如实观照世界的实相

佛陀的智慧,是彻底清除心灵的障蔽,如实现照世界的实相,如果之前没有看过佛学方面的著作,这本绝对值得一读,改变对佛的认识,体会到佛学的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

般若波罗蜜!

【篇三:《佛陀的智慧》读后感】

《佛陀》是一本相当于传记的书。这本书较为客观和详实的描述了乔达摩的生平及其当初印度所处的那个时代的背景。即所谓的轴心时代。由于书中的语言和文字都有些难读和不容易理解所以之前只看了一部分就搁置了,现在重新拿起来硬着头皮把它终于读完了。

这本书包括出走、求道、证道、佛法、传道、般涅槃六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叙述都非常平实和透彻全然没有任何夸大和玄幻的色彩,这样的书反倒更让人觉得真实。书里有几个地方对我有很大的触动:一个是关于破除我执是消苦得乐的最终目标,而我执的破除是需要修练的。首先要用正念去观察自己的一切,从眼,耳,鼻,舌,身,意,所关注的一切开始观察自己,以了解自己的欲求,并认识到这是一切苦难的开始,如果能了断了这种贪、嗔、痴,那么就会离苦得乐也就是说破除了我执。这需要终身修行,或者可以说终身有人也未必能修行得道。

书里说乔达摩最后达到的是无我状态,而且是只有喜无量心和舍无量心……这种状态是个什么样子呢,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人能体会的到。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让我对《心经》又有了一些新的理解,也多了一些对无常这一概念的了解。

另一个感觉是“时代”对人的限制性是一直存在的,哪怕是像乔达摩这样的神也是会受到影响的。

在乔达摩证悟之后开始传道,有很多比丘弟子的追随。当时有一个女人(是乔达摩的后妈,也就是他父王的另一妻子,在乔达摩幼年时一直照顾着他)也想追随他听闻佛法,但是他却迟迟不同意,因为他认为女人是欲望的化身是不可能得道的。由此可见在当时被誉为如来佛祖讲究万物平等的他在认识里对女人也是如此的看低,这可能就是当时时代的局限性也让他未能脱离这个局限。

当然最后在阿难的再三请求下,乔达摩立了许多规则之后才允许有了比丘尼。

最后一个是关于阿难的。乔达摩的所有事迹基本上都是后来阿难总结纪录的,这个阿难一直跟随着佛陀几十年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但是却一直没有得道证悟修得圆满,直到乔达摩临终前阿难还是痛哭不止,完全不能理解无常的真谛,佛陀却很冷静的告诉他般涅槃是真正的消灭是真正的离苦得乐。

这让我又一次的认识到如果想要获得一些真理并不是仅仅在掌握真理人的身边就会获得,而还是需要自己亲自去探索才可以得到。

还有就是无论是修炼多么高境界的人,他的各种情绪也会随时出现。对于情绪的出现我们所能采取的办法只有允许它出现,只是看着它,感受着它就好,最重要的是不要让它控制住自己就好。这本书里对佛陀没有更多的离奇或者幻法的描写只是描写佛陀非常详和、安静、智慧、谦卑,这估计才是真正的他佛家智慧含义,是一个具有大智慧有大爱的变革者。

【《佛陀的智慧》读后感3篇】相关文章:

1.佛陀的格言

2.《佛陀传》高中读后感

3.佛陀的格言大全

4.佛陀的格言摘录

5.佛陀转世的散文

6.尘世佛陀散文

7.佛陀的格言精选

8.关于佛陀的格言名句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