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人精神内耗?解析两个层面问题!
为何人精神内耗?解析两个层面问题!
人为什么会精神内耗,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倒果为因,第二个把客观事物的表象当成本质。内耗或者说痛苦、苦闷、心烦、焦虑、担忧、恐惧或者心跳加快,如此等等;首先是遇到一个什么事,这个事是某个因导致的果。内耗者把这个“果”当成“因”,当成自己痛苦的“因”。其实他的痛苦与此不存在因果关系。比如领导批评一个下属,这是个“果”的“因”可能是下属工作没做好,可能是这个领导让上级批评了,也可能是领导家里有什么事等等,这才是“因”。那个下级应该客观地分析,如果是自己工作没做好,就得分析改进,而不需烦恼;非此原因,去他X的领导,批评我与我何干!农夫与蛇的故事,农夫被咬是蛇的本性决定的,这是“因”,农夫被咬是“果”;如果农夫倒果为因,认为他被咬是因,那痛苦就来了;我咋怎么倒霉,我救了他,蛇为什么这么毒(不毒就不是蛇了)。第二种情况,要用到佛教的思想。心经讲到“缘起性空”为何人精神内耗?解析两个层面问题!,讲万事万物“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增无减,”通俗地讲,把这些分别之心及高低、贵贱、好坏、贫富等物质性的区别和好恶、喜怒、哀乐等意识层面的区别掰开了揉碎了,成为一个整体,称之为“矛盾总和法”。没有单纯的好也没有单纯的坏,有好必有坏,有坏必有好;看到手心,必有手背,不管你看没看到。只不过有的时候“显现”的某一面,一般人没有看到它的另一面,并以此决定自己的认知判断而导致情绪的生成。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比如一个人,他都包含有优点缺点,就是优点本身又是二分的,优点本身就是缺点。“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为世界”,正好是黑格尔的正反合。说的就是不能着相佛家说一切智慧从大悲中来什么意思,不能较真,不能走极端,不能静态地看,要动态发展全面地看人看事。
只不过佛的思想,黑格尔的意识,从人类认识宇宙的精神过程而言,增加了正反两个环节,其实的重点是“是为世界”和“合”。比如去医院看病,有人插队。要么你平和地讲清楚不许插队,要么大家都不管,你则平静地宽容。插队不文明,但说不定他特别着急或者他特别自私但他是个技术能手,或者他一无是处,素质差,就好插队,但对孩子特别好,为社会输送一个合格的人才…总之缘起性空,我们的内心不起波澜,平静如水。我们不应该、不值得、不需要在这样的事情上让心脏受煎熬,心性受折磨,心情受干扰。实际上对待事业的成败为何人精神内耗?解析两个层面问题!,工作的优劣,财富的多寡等等心理上都不用太纠结,只不过行动上向好处前进即可,只要努力过,结果莫记挂。按照王阳明心学要求,经常进行心性的修炼,“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不断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去格物而渐致良知,加以时日,可能达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佛家说一切智慧从大悲中来什么意思,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这种人生境界和精神层次及享受非同凡响。这个过程其实是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一切原来引起我们喜怒哀乐的业障,首先应用“矛盾综和法”,坏事其实背后还有个好事;看到手心其实背后还有个手背…即“无生亦无死,无恶无善,无增无减”,在此基础上,应用“缘起性空”原理佛家说一切智慧从大悲中来什么意思,马上释然;如此长期修炼,就能够由原来的缘起缘落则心性潮起潮落,达到缘起缘落则心如止水。
正如一个得道高僧所说:得道前吃饭读经打坐休息,得道后吃饭读经打坐休息。别人说这没区别呀!其实所做无区别,所想则千壤之别。前者经常喜怒哀乐,后者波澜不惊。把原来的喜怒哀乐当成修炼心性的磨刀石,业力增长的试金石,开悟人生的压仓石;最后做到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即是不论遇到什么难事坏事糗事,都意谓它是来渡你的,随缘自在逍遥而喜。佛陀在成等正觉,证得实相之后的第一句话是:“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切众生本来都具有可成就佛道的佛性,而之所以不能觉悟,是因为执着于贪欲妄想等烦恼而不愿舍弃。这是佛教思想中对于精神内耗最高的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方面的论述。“至道无难,唯嫌捡择;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但莫憎爱,顿然明白”。这是禅宗对精神内耗修行层面的解读。这里的“违顺”、“憎爱”其实是矛盾总和法中的环节。其实“违顺”是业执、着相的果;执着于自己的是对的,其它的是错的,违背了矛盾总和法。有时候自己感觉很明显是“正确”的,其实不尽然,我们熟视确信的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其实是个错觉;从更普遍意义上说,哪有对错,对中有错,错中有对,是个混沌整体。“憎爱”是分别的果;佛教要求“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无有任何差别。无分别心,就没有憎爱。修的缘起性空之肉身,世俗之人活的通透,自在而不纠结,面部表情自然而不尴尬,面部肌肉放松而不抽巴。谦逊而不卑微,笃定而不强势,内敛而不菲薄。
随便看看
- 2024-07-09道家养生修道:性命双修的方法与修炼内容解析
- 2024-07-03太极拳:道教动功修炼的表现形式,阐释道的内涵
- 2024-05-06(培训讲师)李清泉:如何应用道家思想修炼企业家商道智慧?
- 2024-04-03道家养生智慧21周 立足“旅游+”倾力打造全域旅游品牌
- 2024-03-05(每日一练)道教文化的信仰与修炼方法!
- 2024-02-18从哲学上来看,中国哲学中的精神修炼传统
- 2024-01-01做为企业管理者,何以儒家智慧来修炼领导力
- 2023-12-30辟谷是一种延年益寿的养生法则,你知道吗?
- 2023-12-27珠海公益课:《黄帝内经》智慧运用与养生奥秘
- 2023-11-26:孔子的思想压根是如何被皇帝当成老师的
- 2023-11-13梦幻西游杀地煞最低需要多少级我决定玩49级59
- 2023-08-07中国第一个哲学系研究博士后:“内丹修炼者”
- 2023-07-15儒家气功是一种道德修养和气功修炼相结合的方法
- 2023-07-12开悟修炼故事:从忘我到无我王田精于医术
- 2023-07-12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人,你知道几个?
- 2023-07-02苏德超:把西方哲学当成哲学的标准很可能是“西方文化中心论主导了学者的心灵”
- 2023-06-20(李向东)蜘蛛与佛主的修炼之道——圆音寺
- 2023-06-20唯美爱情故事:蜘蛛与梁上修炼的唯美故事
- 2023-06-02南怀瑾老师:道家修行,入静是修炼的第一关
- 2023-05-28道教修炼,贵在真修实证,行一步之效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