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道家看重的便是人的“自性”

胡适:道家看重的便是人的“自性”

#以书之名#

胡适先生在《说儒》一文中提到,“那柔道的儒,尤其是老子所代表的柔道,自有他的大过人处,自有他的绝坚强的宗教信心,自有他的深于世故的人生哲学和政治态度。”这段话,强调了老子思想之“柔”之坚,但绝口不提其对于自性的维护,似乎没有说到根本。其实,无论老子倡导的是“老儒”还是“柔道”,但一个不争的事实便是,庄子却是在此基础上,将“自性”的光辉进一步扩散。

与儒家对于个性的遏制与束缚不同,庄子道家,却是真正以尊重个体本性、弘扬人性为根本出发点的:

“自性”,即自我本性道家思想的当代价值,从佛学来看,“自”即是“我”,“性”即使性质状态,简而言之胡适:道家看重的便是人的“自性”,所谓“自性”,那便是“我是怎样的”,也就是我之区别于他人的个性。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说法,人的精神与人格,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整体,二者整合完美,变成一个完善的稳定的“自性”。

道家看重的便是人的“自性”。基于尊重自然规律、师法自然的认识,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素,这种不强求的生命态度,极大地保护了个体心智,护佑其不因过度追求外物而损坏身心,与儒家一贯所倡导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所谓“积极进取”的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

道家尊崇顺应自然,摒弃过多外物,提出“去甚”“去奢”,这也是基于对个体珍贵生命的保护之考虑。道家认识到道家思想的当代价值,对于物质、名利与地位的过多的欲望与贪念,势必会危害生命本身。

与外物相比,道家更看重的是生命本身的质量。庄子作为道家学派重要人物,郑重提出“全身葆真”“不以物累”的思想,更是将对个体生命的爱惜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他倡导“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也从另一侧面强调了不以物害己的生命观。

胡适:道家看重的便是人的“自性”

庄子的“坐忘”“心斋”胡适:道家看重的便是人的“自性”,意在引导世人在纷烦的红尘中学会回归本性、专守一志,才能于虚静淡泊中活出生命的本真。

庄子在其最为出名的《逍遥游》篇,更是大气磅礴地鼓励一种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乘物游心的生命逍遥、自由自得的自在状态。

可以这样说,道家的思想精髓,是直接将生命置于宇宙,每一个个体的生存,就是每一个生命与宇宙对话的过程,这样的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攀比争斗之恶,不会像身处社会中的个体那样被人为无端地分出三六九等。这是对个体生命的莫大重视。当生命与社会与外物发生冲突时,道家给出的答案是:复归本性,这是对个体自性的最大尊重。

是否尊重人性,是衡量是否能让个体感到幸福与快乐的前提。一个理念体系,一种哲学思想,唯有以尊重人性为最基本的追求,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倡导个体幸福、自由与快乐。

道家所追求的快乐人生,其实正是从对物质欲望的降低与摒弃开始,以“无”为切入点,倡导回归个体内心,与自然合为一体,庄子也不例外。《庄子》全篇从“对待外物的态度”与“对待内心的方式”两个方面,倡导一种通透至乐之人生。庄子曰“乘物以游心”,“乘物”是“游心”得以实现的基础道家思想的当代价值,“游心”是以“乘物”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只有处理好物我的关系,做到物我两忘,驾御外物不被其所牵累与奴役,才能达到身心自在,实现自性的自足自乐。

当然,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庄子》并非其一人完成,除了内篇之外,外篇、杂篇很有可能乃系其弟子或门生甚至推崇其思想的魏晋时期与其他朝代之后人冒名所作。但笔者以为,这正说明庄子传播甚广、思想影响深远,理应笼而统之算作庄子思想精髓,故在笔者此书中不特为加以说明、标识与剔除。

胡适:道家看重的便是人的“自性”

换言之,本书针对《庄子》各篇进行阐释分析时,不会将重点放在另对其创作者身份的特为说明与审辨上,而只以庄子及其思想的形式出现,取其思想精华以滋养众人之心。(未完,待续)

本篇选自姚丹华专著《心游——自乐之道》,该书于2022年12月由中国思潮出版社正式出版。

胡适:道家看重的便是人的“自性”

胡适:道家看重的便是人的“自性”

胡适:道家看重的便是人的“自性”

胡适:道家看重的便是人的“自性”

标签: 道家庄子国学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