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赵人与孟子的思想,你知道吗?

战国时赵人与孟子的思想,你知道吗?

战国时赵人。其身年约晚于孟子四五十年。曾在齐国都城稷下学官讲学,“三为祭酒”,又两度作过楚国的兰陵令。曾西游于秦,议兵于赵。晚年罢官居兰陵,从事著述。其著作经后人整理成为《荀子》一书,凡二十卷,三十二篇。其中大多数出于荀况之手。儒家之中,荀子的思想是孟子的思想的对立面,有人说孟子思想代表儒家的左翼,荀子代表的是儒家的右翼。这个说法尽管很有道理,但是概括得过分简单化了。孟子有左也有右:左就左在强调个人的自由;右就右在重视超道德的价值,因而接近宗教。荀子有右也有左:右就右在强调社会控制;左就左在发挥了自然主义,因而直接反对任何宗教观念。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一、“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一)天道自然的思想: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先秦道家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的影响,见于他的《天论》一文。在荀子看来先秦道家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

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战国时赵人与孟子的思想,你知道吗?,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先秦道家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三)“天人相分”的思想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并且天人各有不同的职能,“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礼论》)“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天论》)产生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是自然之天,治理万物的和人类社会的有为之人。人对天只须治之,而不必知天之所以然。明于天人之分则为圣人。(四)“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荀况强调“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甚至以对天的态度作为君子、小人之分的标准。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二、“化性起伪”的性恶论(一)“人之性恶”——一自然资质为性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

他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很显然,荀子这里的情性观与早期儒家《性自命出》一派的思想有关。然而性自命出以“情”为天的观念引出的是自然主义、情感主义的生存论调。荀子没有沿着这一个路向发展,这是因为,他认为天然禀赋的性情是恶的。因而顺应他的发展,将引起人与人的争夺,贼杀,导致社会的混乱,这就是性恶论。(二)“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论什么是化性起伪?人性是必须加以教养的,因为照荀子的意思,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是不会为善的。对于人性中“善”的形成,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命题。所谓“伪”就是人为的意思,它不是人的先天本性,而是由于后天的环境影响,经过长期的教化和学习而形成的品格。3、“化性起伪”的性恶论的意义与目的性恶论的价值在于:(1)提出人的自然本性的先天合法性,从人的实然层面来看待人性;(2)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3)进而说明礼乐教化的价值与意义。性恶论的目的:性恶,或性善战国时赵人与孟子的思想,你知道吗?,对儒家并没有决定性的意义。其价值仅仅在于如此的人性论奠基可以为现实社会的礼乐教化提供内在人性的根据。

荀子的眼光是现实主义的,不像以往的儒家学者,把礼诉诸于天、天命等形而上的思想信仰。他把天、天道彻底自然化,其意固在为人认识自然和支配自然确立前提;更重要的是消解了先验的或者说是超经验的思想信仰对社会人事的支配力,而把在这一领域的主宰权还给现实中的人和人的理性。礼的制定是以协调人与人的利欲和人的欲望与物质增长的关系以求得平衡为原则,这无疑是十分理性的。在荀子看来,人的天然本性是追求利欲的,而礼的作用则在对人的利欲的无限追求作出限制,二者之间不免有冲突。为了确保公共秩序的正常运转,礼的遵循不免要诉诸于一种强制性。由此,礼转为法。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